十一
恶人与音乐——爱情的完满幸福在于绝对的信任,这种幸福除了属于深深猜疑的恶人和愠怒者,还会属于别人吗?他们在其中享受自己灵魂那异乎寻常的、难以置信却又颇为可信的例外!有一天,那种浩渺无际的梦幻似的感觉降临到他们身上,衬托出他们其余一切或暗或明的生活:好像一个诱人的谜和奇迹,大放金光,超出一切语言和形象。绝对的信任令人无言;是的,在这幸福的相对无言之中甚至有一种痛苦和沉重。所以,这种受幸福压抑的灵魂常常比其他人和善人更感激音乐,因为,他们透过音乐犹如透过一片彩霓观看和倾听,他们的爱情彷佛变得更遥远、动人而且轻松了;音乐是他们的惟一手段,使他们得以凝视自己的非常境况,并且借一种疏远和缓解作用达到赏心悦目。每个恋人在听音乐时都这样想:“它在说我,它代替我说,它了解一切!”
十二
艺术家——德国人想靠艺术家达到一种梦想的激情;意大利人想因此摆脱其实际的激情而得到休息;法国人想从此获得证明其判断的机会,借机说说话。那么,我们太低贱了吧!像艺术家那样支配自己的弱点——如果我们难免有弱点,不得不承认它们如同法则一样驾驭我们,那么,我希望每个人至少有足够的技巧,善于用他的弱点反衬他的优点,借他的弱点使我们渴慕他的优点。大音乐家们是相当擅长此道的,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常常有一种粗暴、急躁的音调;在莫扎特那里有一种老实伙计的和气,必为心灵和智慧所不屑取;在瓦格纳那里有一种强烈的动荡不安,使最有耐心的人也要失去好脾气,但他在这里恰好回到他本来的力量。他们全部借其弱点使他人渴望其优点,十倍敏感地品味每滴奏鸣着的灵性、奏鸣着的美、奏鸣着的善。
十三
关于剧场伦理——谁若以为莎士比亚戏剧有道德作用,看了《马克白》就会不可抵抗地放弃野心的恶,他就错了。倘若他还相信莎士比亚本人与他有此同感,他就更错了。真正受强烈野心支配的人,会兴高采烈地观看他的这一肖像,而当主角毁于自己的激情时,不啻是在这盆兴高采烈的热汤里加上了最刺激的佐料。诗人自己感觉不到吗?从犯滔天大罪的那一刻起,他的这位野心家何等帝王气派地走上了他的舞台,绝非一副流氓相!从这时起,他才“魔鬼似地”行动,并吸引相似的天性仿效他——在这里,“魔鬼似的”是指违背利益和生命,顺从思想和冲动。你们是否以为《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使两位主人公毁于通奸是提供了一个反对通奸的教训?这可是把诗人颠倒了,诗人,尤其像莎士比亚这样的诗人,珍爱自己的激情,同样也珍爱自己准备赴死的心境——他们的心灵依附于生命,并不比一滴水依附于玻璃杯更执著。他们不把罪恶及其不幸的结局放在心上,莎士比亚是这样,索福克勒斯也是这样,后者在这些剧中本来可以很容易把罪恶当作全部的杠杆,但他毫不含糊地避免了。悲剧诗人同样不愿意用他的生命形象来反对生命!他宁肯喊道:“这是最大的魅力,这令人兴奋的、变幻的、危险的、阴郁的、常常也有阳光普照的人生!生活是一场冒险,无论采取这种或那种立场,它始终会保持这种性质!”他的呼喊发自一个动荡不安、力量充沛的时代;发自一个因洋溢着热血和精力而如痴如醉的时代;发自一个比现代恶劣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把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意图弄得合宜而公正,即必须将它误解。
十四
黑夜与音乐——耳朵,这恐惧的器官,只有在黑夜中,在森林和岩洞的幽暗中,才能充分发达,就像恐怖时代,即人类最漫长的时代的生活方式业已发达的那样,在光明中耳朵是不太必要的。由此而有音乐作为一种黑夜和幽暗艺术的性质。
十五
预先领略的人——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其特长和危险都是他们那淋漓尽致的想像力。对于将要或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他们都预先领略、预先品尝、预先经受了,以致最后事情真的发生和实现时,他们已经疲倦了。颇知个中滋味的拜伦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我有一个儿子,他应当成为完全散文的人物——律师或海盗。”
十六
活生生的矛盾——所谓天才身上有一种生理的矛盾,他时而有许多野蛮的、紊乱的、无意识的冲动,时而又有许多最高和目的性行为的冲动。如果他有一面镜子,镜中便会显示出两种冲动相互并存,相互交织,但也常常相互冲突。这么看来,他时常是很不幸的,即使在他最惬意的时候,即在创作时,同样是如此。因为他忘了正是这时,他在以最高和目的性行为做着某种幻想的、非理性的事(这就是一切艺术)——而且不得不做着。
十七
我们在什么情境中成为艺术家——有谁把某个人当作自己的偶像,试图在自己面前为自己辩护,他就把那人理想化;他在这一点上成了艺术家,以求心安理得。如果他在受苦,那么他并非苦于不知道,而是苦于欺骗自己,仿佛他不知道。这样一种人(包括一切堕入情网的人)的内心悲欢不是寻常之人可以理解。
十八
浮夸的风格——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不是在创作中宣泄他那高涨的情感,从而使自己轻松下来,却要直接传达高涨的情感,那么他就是浮夸的,而他的风格就是浮夸的风格。
十九
科学的美化——洛可可式园林艺术产生自这种情感:“自然是丑的、野蛮的、单调的——来!让我们美化它!”(自然的美化)同样,自称哲学的东西总是产生自这种情感:“科学是丑的、枯燥的、冷酷的、艰难的、拖沓的——来!让我们美化它!”哲学求一切艺术和诗歌之所求,特别是求娱乐,不过它是遵照它祖传的骄傲来求此,以一种更加崇高超然的方式,面对一批精选的智者。为他们造一种园林艺术,如在“俗人”那里一样,其主要魅力是视觉骗术(比如说,借助于亭阁、远景、假山、曲径、飞泉),摘取科学的某些内容,配上种种奇光异彩,掺入大量不确定性、非理性和梦幻,使人在其中“宛若置身于原始自然”,能够不感到辛苦和单调,悠然漫步——这并非小小的野心:有此野心的人甚至梦想借此使宗教成为多余之物,而前人是以宗教为最高种类的娱乐艺术的。这一过程向前发展,终于达到高潮,现在反对哲学的呼声已经开始高涨起来,人们呼喊道:“回到科学去!回到科学的本性和本来面目去!”——也许这揭开了一个时代,恰好是在科学的“野蛮的、丑的”部分中发现最有力的美,正如自卢梭以来人们才发现了高山荒原之美的意义一样。
二十
用新的眼光看——假定艺术中的美永远是幸福者的肖像(我认为这是真理),是依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伟大的自立法则的个人对于幸福者的想像为转移的,那么,现代艺术家的所谓现实主义关于现代幸福的看法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无疑是现实主义类型的美,是我们今天最容易理解和欣赏的。因此,我们是否必须相信,今天的幸福就在于对现实主义的、尽量敏锐的感觉和忠实的把握,因而并非在于真实性,而是在于对真实性的知识。科学的作用已经如此广泛而深入,以致本世纪的艺术家也不自觉地成为科学的“神圣性”本身的颂扬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