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分生意七分做人:胡雪岩的24堂处世课
3229200000057

第57章 越在危险时,越要守信用

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从容应对困境才有可能真正冷静而准确地判断局势,为自己找到一条降低风险的路来。

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冒险更像是飞行,如果你有翱翔天际的勇气,并用几年时间积累经验,那么,飞行是充满乐趣和令人兴奋的。但是如果你连“飞”的尝试都没有,那么,飞行对于你来说就是相当危险的冒险。决定承担风险,首先要具备的是心理素质,即使是双腿打颤,也要硬起脖子。

胡雪岩的确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勇气,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是人不敢冒的险他敢冒。

当年杭州被太平军紧紧包围,浙江巡抚王有龄率杭州军民拼尽全力据城坚守已达一个多月。王有龄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筹办粮食以救助杭州城的军民,自己守在城中,绝不弃城图存。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全城军民的眼睛都盯着王有龄的举动,容不得他逃;其次,即使有机会能够逃出杭州城,不仅已经吃过的苦头都算白吃了,而且还会像在常州做了逃将的何桂清那样,被朝廷查处后议罪严办,落个菜市口斩首示众的下场——王有龄其实也是逃无可逃。除这两种原因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被围城中与外界隔绝了消息,因而也不知情况严重,在王有龄心中还存有一丝侥幸,以为朝廷不会坐视杭州处于危难而不顾,一定会派援军解杭州之围。援军一到,杭州自然可以得救。

其实,杭州的情形,从外面看才知道当时的情形已经无法可救了。当时太平军由忠王李秀成带领,以主力部队进攻浙江,以巩固江浙根据地,同时缓解南京被围的压力,因而是志在必得。而杭州被太平军围困之后,官军虽有李元度率衢州新军驰援,但实际上在太平军的全力堵截之下很难靠近杭州城。同时,即使清军能够打到杭州,也并不一定能够击退重重围住杭州的太平军。

历尽艰辛从杭州到上海筹备粮食的胡雪岩综合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心里已经十分清楚杭州为太平军攻破只是迟早的事,也知道王有龄与杭州玉碎“殉节”已成定局。但他仍然不顾古应春夫妇的劝阻,坚持要将在上海采办的一万石大米,冒死运去杭州。

古应春夫妇劝阻胡雪岩的原因,当然是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此时江苏、浙江大部分地区已为太平军占领,况且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军严密封锁。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带本就负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太平军兵将中,都有许多人了解他。因而他几乎没有办法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胡雪岩被太平军认出,并且被他们知道是为杭州城里的军民送粮,他将必死无疑。另外,杭州被太平军重重包围,与外界联系已经完全断绝,即使粮食运到杭州城下,也没有办法派人将粮食送进城去。

但胡雪岩认为,一来做事要讲信用,二来要尽到心力,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粮食运到杭州。至于危险,胡雪岩说了一段既是安慰古应春夫妇,同时也十分有道理的话。他说:我当然不会闯到死路上去。我说的闯,是遇到难关,壮起胆子来闯……这一路来,我遇到太平军,实在有点怕,现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误事,索性大胆去闯,反倒没事。

从胡雪岩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在成大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境。这时,就需要“壮起胆子”才能镇静自己,从容应对,才有可能真正冷静而准确地判断局势,为自己找到一条降低风险的路来,假若不能处变不惊,由惊慌必至失措,导致措施不当而被困难吓倒,许多立事者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也多半是由心理素质不过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