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3228500000006

第6章 百年风雨 传承与发展(1)

——纪念四川省图书馆建馆百年

李忠昊

四川省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了。百岁的它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一部巴蜀文化的历史。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四川社会革新之门。“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封建藏书楼在“保存国粹、启迪民智”的思潮下,逐步走向近代图书馆,四川陆续出现了具有图书馆服务性质的阅报所。也在这一年,清政府四川提学使刘嘉琛奏请建立图书馆。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民国政府四川行政公署成立后继续推动建立图书馆。1912年10月20日成都少城公园西侧,四川图书馆定名开馆。此后,四川图书馆从馆名到隶属关系都数度变迁,先后更名为“成都市立图书馆”(1928年)、“四川省立图书馆”(1940年)、“川西图书馆”(1950年),1952年始正式定名“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初创的近四十年,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蒙文通、伍非百、穆济波等先后出任馆长,为传播知识、服务社会而竭心尽力;但由于旧中国时局动荡,四川图书馆只能在曲折生存中缓慢发展,这个时期图书馆藏书门类单一,品种稀少。新中国成立初的四川省立图书馆藏书总量是89642册,其中中文线装书和平装古籍5万多册,余皆报纸、杂志、西文、日文等书籍。

自1952年正式定名“四川省图书馆”至今的60年,是四川省图书馆快速而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几代图书馆人的励精图治、努力奋斗下,今天的四川省图书馆已有藏书近500万册、珍贵文献70余万册、善本书6万余册、数字资源30余TB;是凝聚全川公共图书馆力量,全天候服务覆盖四川辐射西部的综合研究性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四川省总书库、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和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四川省中心,也是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如今的四川省图书馆为四川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构建传统与现代的横向与纵向的服务网络中,可以说是软硬并举,文化惠民,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动数字文化惠民,为四川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生命。

四川省图书馆自强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创办伊始,由四川行政公署划拨办馆运行款项,拓址建楼(成都少城公园内),因种松八十棵,也称八十松馆。1922年后四川财政困难,经费一再削减,1927年终因省款支绌,馆务难以维持,划归成都市政公所管理,仍称四川图书馆。1939年省府复拨款项30万元,由中央图书馆派员辅导策划,在成都城守东大街一幢三层西式楼房中二次建馆,该处馆舍可藏书4万余册,阅览室3间,设座位150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公共图书馆的领导,在历届图书馆人的奋斗努力下,先后在成都骆公祠、桂王桥西街、城守街等处购征土地建馆。20世纪70年代末迁入现址总府路6号,这座4层高1.6万多平方米馆舍设有阅览室17个,座位900个,是当时成都市中心最漂亮宏伟的建筑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业务的发展,该馆舍已明显不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90年代初,为了求变求发展,四川省图书馆在“以文养文”的思潮下尝试与企业置换产权建新馆,但由于企业资金短缺,“项目”搁浅,致使图书馆文献收藏整理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馆藏文献严重受损,最基本的阵地服务都难以维持。1998年,在****四川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文化部的关怀下,在省文化厅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四川省图书馆班子及全馆职工团结互助,通过艰苦的努力,经过漫长的法律诉讼,终于在20世纪后期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法律纠纷,为修建新馆排除了障碍,打下了基础。在此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又艰辛地解决了图书馆职工几十年无住房的老大难问题。

传承文化,启迪民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四川省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在省文化厅的直接策划和领导下,在省发改委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策划建新馆,并选址在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2009年四川省图书馆新馆正式立项,成为四川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这彰显了党和政府有世界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境界,有宽阔的视野和胸襟,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和精神,也标志和确立了四川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我们图书馆人是幸运的。

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从外形设计到内部功能布局与风格都注重巴蜀文化元素的内涵表述,注重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新馆的开放性、普惠性以及数字图书馆设计上,重视巴蜀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特色服务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表现及数字化的体验。目前,新馆建设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领下,省文化厅党组亲自主抓,通过科学推算项目进度,各项保障措施及程序安排严谨到位,确保新馆建设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稳步推进。2013年,一座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区面积占88%,座位3800余个,同时可接待读者6000人的现代化图书馆就将屹立于成都市天府广场西侧。落成后的新馆将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可以实现多维空间体验、海量馆藏查阅、现代阅读公益共享、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数字资源遨游、功能齐全的综合研究型的四川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载体和阵地。

四川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文化更是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郭沫若曾在《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作为巴蜀文化与典籍文献研究中心,四川省图书馆深厚的丰富馆藏要感谢历代专家学者和各社会机构的捐赠、缴送,加之本馆购求、馆际互换交流和国际交换所得,因而使馆藏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瑰丽多姿。四川省图书馆馆藏本身所有的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学术资料性的特质,既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物质见证,也是今天研究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史、书籍史、印刷史等不可多得之直观形象材料。就其内容而言,举凡现代百科、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语种、多载体文献齐备。可以说,四川省图书馆的藏书不仅规模宏大,且门类齐全,体系完备严整。特别是馆藏的隋唐时代手写经卷、唐宋元明清五朝著名文人诗词集、历代四川方志、古医书、古农书等堪称巴蜀文化历史之珍宝。馆藏明嘉靖版《华阳国志》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方志,更因******同志于1958年借阅,而弥足珍贵。馆藏明洪武五年至永乐元年刻《大藏经》,因刻于洪武年间的南京,又称《洪武南藏》《初刻南藏》,明代洪武官刻《大藏经》传世仅此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