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07

第7章 取解脱

从这章起,我们开始学习《杂阿含经》中关于圣弟子们悟道证道的事迹,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因缘,让他们预入了圣流。

先看原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

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注解:这是本书也是杂阿含经第一篇关于证道的文章,所以稍微啰嗦点。

1,破除阅读障碍。

很多人兴致勃勃而来,但一看到这密密麻麻的一版经文,立刻皱起眉头,心中不悦,其实无需如此。为什么?缘起故。什么因缘?你以前没接触过,或者很少接触,且其中很多地方你又看不懂,当然就会如此。

这好像学生时代,第一次看文言文,之乎者也,恼火,不懂。可是,有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再经过时间沉淀,到了成年后,再一看,点头赞道,嗯,不错,语言凝练,内涵深远,非今日小白文可比。

所以,既然知道是在学习古人的经典,更是事关见法悟道了脱生死的大事,则这个心中不悦的阅读障碍必须去掉。试想,假如现在全世界仅剩这么一篇可以使人悟道证道的绝世孤本文字,你还会畏难与退缩吗?说到底,其实还是没有择法眼,不知法的尊贵,也是不明苦谛所致。

事实上,大部分佛经的翻译都算得上流畅而优美,至少让你不认识的字几乎没有,只是一些名词术语,因为你没有学过法相,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但这在手机都可以随时上网的时代,实在不值一提,你搜索几次就差不多了。

再者,古印度文法有个特别之处,就是重复确认,也不必为此而生烦恼,习惯就好。比如说,两个人开始吵架,一个说,“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则另一个一定会说,“你刚才说,你今天非打死我不可,是吗?”他一定要先确认,再才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所以,像这篇经文中,前面是那位异比丘来见佛请法,并表决心要证得阿罗汉的一段话。那么,佛陀听完,他会再问一次,“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他要确认,如是说耶?即,你是这样说的吗?

而当请法者确认,是的,我就是这样说的。此时,佛陀如有开示,他才会交代你,“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接下去就是法要内容了,精华所在。

(实际上,这就是闻思修的体现了。听,要认真地用心地听。在今天,可以是认真地看书、看网页,也可以是听录音等。之后还要善思念之,要能融会贯通。以此经来说,就体现为,佛陀只是略说法要,可是请法者听完后居然能广说,这个从略到广就表现了异比丘的闻慧和思慧。至于之后的修慧,就是实修体证开发无漏慧了。当然,有些人习气较重,就算悟了,也未必很快就能证得阿罗汉。)

2,随使使。

前面的“使”,烦恼的别称,等同于“结”。结,“结集生死,目之为结”。而使,“随逐紧缚,称之为使”。后面的“使”,动词,驱使。

随使使,就是随着烦恼而动,被烦恼所驱使。这个烦恼,包含甚广,也就是漏尽通的漏的内容。而“色随使使”,比如你喜欢收藏,那么现在听说即将发行建国多少周年的纪念币,于是欢喜雀跃,这就是色随使使了。(注意:这个例子并不准确,因为杂阿含经所说到的“色”,多指色受阴,比如说你喜欢收藏,这实际上已经算“受想行识”部分了。本经说的色随使使,应该是眼耳鼻舌身等部分。这是大小乘下手修行悟道的一个重大分野,在小乘解脱道,即佛陀说的“自洲自依”;在大乘菩萨道,当然是六度万行了。接下来的各经会有进一步展示。)

我们知道,学佛和学习其他宗教哲学不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脱生死。那,为什么是这个目的不是别的?正因为“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你被缠缚了,那当然不得解脱,从而不断在六道中流浪生死。

那,为什么只有学佛才能断尽烦恼了脱生死?很多宗教不是说它们有天国可以永生、有法术可以长生不死吗?因为那只是想当然,就好像修定修到最高境界,结果自己也搞不清这个境界是不是永恒不朽一样,都是误以为、自以为如此。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认识论并非真的“道”。

所以,我们这里说学佛悟道,悟道后证得初果,也叫断见惑、断三结。断掉了哪些见解与观念、哪些结缚?我见、戒禁取见和疑这三个。其中,所谓我见,也叫身见或者萨迦耶见,即是认为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可以永恒不死的观念。那,为什么这种永生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按照佛陀的发现,但凡存在的,都是因缘所生,不是无因生,也不是一因生,或者说,都是有因有缘才结出来的果,是无常无我的,不具有主宰性、唯一性和永恒性。

那么,假如你也能悟透佛陀所悟,即是悟道,可以逐渐断除那些由不正确观念带来的烦恼缠缚。因为,人的言行举止毕竟是由观念和思维模式所决定,当你观念变了,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也会跟着变化,此即所谓修道。

而在悟道前,我们没有获得对道的理解,那么,也必然被各种烦恼缠缚,随使而使,这在十二因缘中,即“无明缘行”,或者“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等。

这烦恼的别称很多,数量也很多,我们常说的八十八结使,乃至一百零八烦恼等,越深入则越专业,如果对此没有兴趣,也无妨,记住六大根本烦恼即可,即贪、嗔、慢、无明、见、疑。再浓缩,其实就是“贪嗔痴”三毒了。

而且,你会发现,原来悟道时,所谓断三结、破我执等,就是在围攻这几个根本烦恼,只不过见道位的实力还不够,等到三果时,断五下分结,又前进了几分。而所谓五下、五上分结,它也不过是把“贪”分开,从六大变成七大,因为贪在三界均有,或者说,只要未出三界,贪爱断不了,亦即漏不可尽。而欲界在三界中处于下位,证得三果时,堪堪断完欲界之贪,所以叫断了五下分结,而又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三果又叫不还果,即再不会到欲界轮回了。

3,广说。

佛陀一开示,异比丘听完,表示“知已”,已经知道、明白了。佛陀却没有就这样算了,而是追问,“你说从我这么简要的开示中已经懂了,那你就打开了详细地说说,看看你都懂了什么。”

接下来便是异比丘广说,然后佛陀印可。一般我们看这些地方都会忽略过去,因为感觉前面有了佛陀的开示,则本经精华已尽,实则我们要注意到两点:

一,异比丘的广说不是天上地下地纵横捭阖一通,而是不离我们自己的身心五蕴,一张口就是色蕴,然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其实就是自洲自依。很多人学几十年佛没有受用,其实就是少了这个。

二,不管是异比丘的广说,还是佛陀的印可,我们可能觉得有些啰嗦、重复,其实不要这样,因为这里就含着悟道之因、下手的熏陶和正见的确立。简单说,这其实就是在实践“法洲法依”。

为什么?因为你看,他们首先都是从缘起的一面先说:比如说色蕴,假设你喜欢抽烟或者喝酒,你喜欢上了,这就是随使使开始。然后,你被烟酒的喜好当枪使,要到什么时候终结?这种喜好死了的时候才算完。而便是在这段喜好贪爱的时间段中,你这就叫被取所缚,或者说有取识的建立。

然后,再来缘灭的一边,色蕴不随使使,便取解脱。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有些人戒了烟酒,正是不随使使的表现。你没有那种贪爱执著,有取识产生的缘便断掉了,你就解脱了。

所以,学佛悟道,便是这样的如实,且终有一天无漏慧被激发,得窥实相,破掉无尽的轮回,而并不是在搞什么迷信活动,也不是在谈玄说妙。

之后,这位异比丘欢喜告辞而去,独自去用功,最后证得阿罗汉。心解脱和罗汉,说明他已经证得四果了。如果只是悟道得初果,一般是说得法眼净和心无所畏。

4,那么,这么一个开示真的就能悟道证果吗?它是不是特例?有意思的是,紧接着本经的下一经是: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所问如上。差别者。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世尊。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如是。乃至得阿罗汉。心得解脱

请看,又一位异比丘求开示(所谓异比丘,应该是指的是从外地来的和尚,即另外的僧团),得到同样的法要,并同样证得了阿罗汉!

两者的差别,或者说佛陀开示时,为后者加了一个“增诸数”,即增加轮回的次数。数,就是数次多次不停地在六趣里转来转去。前面我们说佛陀指出“神通飞行者,此俗数法”,意思差不多,即世间的、三界内之事,非出世间的法。

生命体因为俱生我执的存在,又不懂法,六根触六尘时四识住不停地像刷油漆刷了一层又一层,或者像蜘蛛结网层层叠叠,结果当然只能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知何时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