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42

第42章 三种苦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瞻婆国揭伽池侧。

时,有王顶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王顶聚落主:“今者众生依于二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著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五欲;二者、自苦方便,不正、非义饶益。

“聚落主,有三种乐受欲乐,卑下、田舍、常人凡夫;有三种自苦方便,不正、非义饶益。聚落主,何等为三种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乐受欲乐?有受欲者,非法滥取,不以安乐自供,不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知识,亦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世间第一受欲。复次,聚落主,受欲乐者,以法、非法滥取财物,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朋友、知识,而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第二受欲乐者。复次,聚落主,有受欲乐者,以法求财,不以滥取,以乐自供,供养父母,给足兄弟、妻子、奴婢、眷属、知识,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第三受欲乐者。

“聚落主,我不一向说受欲平等,我说受欲者其人卑下,我说受欲者是其中人,我说受欲者是其胜人。何等为卑下受欲者?谓非法滥取,乃至不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是名我说卑下者受欲。何等为中人受欲?谓受欲者以法、非法而求财物,乃至不求未来生天,是名我说第二中人受欲。何等为我说胜人受欲?谓彼以法求财,乃至未来生天,是名我说第三胜人受欲。

“何等为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有一自苦枯槁活,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种种苦行,精勤方便住处住,彼不能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聚落主,是名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复次,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种种苦行,亦不由此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复次,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种种苦行方便,亦不能现法离炽然、得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

“聚落主,我不说一切自苦方便枯槁活悉等,我说有自苦方便是卑劣人,有说自苦方便是中人,有说自苦方便是胜人。何等自苦方便卑劣人?若彼自苦方便,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卑劣人。何等为自苦方便中人?若彼自苦方便,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中间人。何等为自苦方便胜人?若彼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乃至不得胜妙知见安乐住,是名我说自苦方便胜人。聚落主,是名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

“聚落主,有道有迹,不向三种受欲随顺方便,卑下、田舍、常人凡夫;不向三种自苦方便,是苦非法、不正、非义饶益。聚落主,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不向三种受欲、三种自苦方便?聚落主,为欲贪障礙故,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现法后世得斯罪报,心法忧苦;瞋恚、痴所障,或欲自害,或欲害他,或欲俱害,现法后世得斯罪报,心法忧苦。若离贪障,不欲方便自害、害他、自他俱害,不现法后世受斯罪报,彼心、心法常受喜乐;如是离瞋恚、愚痴障礙,不欲自害,不欲害他、自他俱害,不现法后世受斯罪报,彼心、心法常受安乐,于现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身现缘自觉知。聚落主,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当其世尊说是法时,王顶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时,王顶聚落主见法、得法、知法、深入于法,度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我今已度。世尊,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从今尽寿,为优婆塞。”

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注解:这一经极其重要,为什么?因为假如我们要探讨佛教思想,写一篇相关的博士论文,或者有人自幼就喜欢修道,埋头摸索数十载,还茫然无措,那么,这一经都绕不过去。

首先,佛陀一开始就以佛家中道正见指出:今者众生依于二边。很多人可能对佛家中道不以为然,以为也就是一种普通的理论和思想。其实如前说,正见,这是学佛者或者证果之前头等大事。再简明一点说,学法悟道,悟个什么道?佛家中道。就好比你学儒家,学到了什么?哦,儒家中道,中庸之学。

那么,这一经,就是以佛家中道正见来看世俗外道了,它太重要了,可以说和每个修行者息息相关。为什么?如前说,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最后会走上分裂佛教的路,实则就是没有悟道,或者说领悟中道正见,于是,他会把苦行看得很高,以为那才是修行。这种思想和行为,就好像当年佛陀喝了牧羊女的一碗羊乳,躲在暗中的五比丘本来忠心耿耿,看到这一幕却霍然色变,打算和他绝交了。

岂止是印度人,古今中外,因为没有领悟正见,便必定在两边游走,以求解脱或超出三界,他们或者爱惜身体,成为三种受欲者之一:

卑下受欲者,非法滥取,乃至不仰求胜处安乐果报、未来生天;

中人受欲,以法、非法而求财物,乃至不求未来生天;

胜人受欲,以法求财,乃至未来生天。

或者走向另一极端,在灵与肉的选择中,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也,于是选择了灵魂,轻视甚至折磨自己的肉身(写到这里,就想起了《达芬奇密码》中有人躲在密室抽打自己的后背),成为三种自苦方便:

第一自苦方便枯槁活,初始犯戒、污戒,彼修种种苦行,精勤方便住处住,彼不能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

第二自苦方便枯槁活,始不犯戒、污戒,而修种种苦行,亦不由此现法得离炽然、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

第三自苦方便枯槁活,不初始犯戒、污戒,然修种种苦行方便,亦不能现法离炽然、得过人法、胜妙知见安乐住。

因此,正确的修行之路在哪里?何等为道?何等为迹?佛陀最后的总结就很重要了。佛家中道,不是要在纵欲与苦行的两边求得平衡,不是像儒家中道那样离开两边取中间,不偏不倚,不是,涅槃之路之所以能了脱生死,是因为两边不取,中间也不取。为什么?因为凡是缘起的,都是假有的、暂时的、必归于灭的,亦即无常无我的,那为什么还要取呢?有所取,正是由于你还没有领悟大道。

佛陀最后那段话,极其重要,“现法中,远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身现缘自觉知。聚落主,如此现法永离炽然,不待时节,亲近涅槃,即此现身缘自觉知者,为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所谓现法,就是当下的时空,就是活着的、生命的当下,不要落入时间相与空间相,是“不待时节”的,不是修来世,等待死后咋地咋地,是现身的;同时,也是依靠自觉自证来完成(亦即“缘自觉知”),不是等待上帝与他力的救赎。

这才是佛法,八正道,就是中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