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27

第27章 六解脱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住耆阇崛山。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

时。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亿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诣二十亿耳所。语言。世尊呼汝

二十亿耳闻彼比丘称大师命。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二十亿耳。汝实独静禅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学声闻中。我在其数。而今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受五欲乐。广施作福耶

时。二十亿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惊怖毛竖。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复问。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尊者二十亿耳常念世尊说弹琴譬。独静禅思。如上所说。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得阿罗汉。内觉解脱喜乐。作是念。我今应往问讯世尊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于世尊法中得阿罗汉。尽诸有漏。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解脱。当于尔时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离欲解脱。此非所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离欲解脱

若复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离恚解脱。此亦不应。贪.恚.痴尽。是名真实解脱

若复有人依于修习利养远离而言远离解脱。是亦不应。贪.恚.痴尽。是真实远离解脱

贪.恚.痴尽。亦名离爱。亦名离取。亦名离忘念解脱。如是。世尊。若诸比丘未得罗汉。未尽诸漏。于此六处不得解脱

若复比丘在于学地。未得增上乐涅槃。习向心住。尔时成就学戒。成就学根。后时当得漏尽.无漏心解脱。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当于尔时得无学戒。得无学诸根。譬如婴童愚小仰卧。尔时成就童子诸根。彼于后时渐渐增长。诸根成就。当于尔时成就长者诸根。在学地者亦复如是。未得增上安乐。乃至成就无学戒.无学诸根

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尔时。二十亿耳重说偈言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亦然

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

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

晓了入处生于彼心解脱

彼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

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

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

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

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尊者二十亿耳说是法时。大师心悦。诸多闻梵行者闻尊者二十亿耳所说。皆大欢喜。尔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说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去不久。告诸比丘。善心解脱者。应如是记说。如二十亿耳以智记说。亦不自举。亦不下他。正说其义。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义。而自称叹得过人法。自取损减

注解:

1,尊者二十亿耳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这个修习菩提分法,也就是修习三十七道品。对此,二十亿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勇猛精进。

精进,是佛法中很常见的术语,因为它贯通戒定慧三学,非常重要。比如释迦牟尼佛自己,那就是以精进闻名的,据说还因此超过了弥勒佛,率先成佛。

在此,引用大智度论的精进观点:“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进。四念处中,能动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足中,欲精进是精进;六波罗蜜中,名精进波罗蜜。”

当然,过犹不及,因此,本经广为人知还在于佛陀的弹琴比喻。修行如弹琴,当不缓不急。才能发出妙和雅音。

2,不过,笔者依然觉得,精进就像跑长跑或玩梭哈时的一种节奏与技巧,更重要的或许是尊者证道后的感悟,所谓解脱知见,这个更重要:

首先,如果你证得心解脱,必然“当于尔时解脱六处。云何为六。离欲解脱.离恚解脱.远离解脱.爱尽解脱.诸取解脱.心不忘念解脱。”亦即常说的贪嗔痴尽、断诸有漏。如果没有证得阿罗汉,断尽诸漏,这六处是不可能解脱的,也不算真正的解脱。

那么,在证得阿罗汉进入无学道之前,修士必须要持戒,要建立根基。而有了这个基础,就好像婴儿虽然细胳膊细腿,但将来一定会长大成年。

最后,他感受的证阿罗汉成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

不是羽化飞升,不是进入了异次元,还是和以前一样地“若眼常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还是那些生命体的功能,六根在不断地接触六尘,该看到的一样看到,该听到的照样听到,乃至身体和意识都是和以前一样。

但是不同的地方呢,“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悟道证道后,明触了,怎么明?正观而如实知五蕴的起、集、灭、味、患和离。因此,既然明白了缘起如幻,那么外境虽然依旧,我心却不是像从前一样随波逐流了。

后面的“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有点禅宗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意思。

二十亿耳总结一番,说了一个偈子,佛陀印可,心中欢喜,并评价说:心善解脱者,就是这个样子,不抬高自己,不踩踏别人,说的都是正理,不像有些傲娇的半桶水,自以为学得了什么秘法,结果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