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2276100000024

第24章 见谛者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满。复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诸比丘。于意云何。彼士夫水渧为多。池水为多

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万倍。不可为比

如是。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入室坐禅。时。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

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见色是我所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见想.行.识即是我。色在我中。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见想。行。识是我。于色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

云何见受即是我。谓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见是我。我是受。是名受即是我。云何见受异我。谓见色是我。受是我所。谓想.行.识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异我

云何见我中受。谓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识是我。受在其中。云何见受中我。谓色是我。于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想.行.识是我。于受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受中我

云何见想即是我。谓六想身。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见是我。是名想即是我。云何见想异我。谓见色是我。想是我所。识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异我

云何见我中想。谓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识是我。想在中住。云何见想中我。谓色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想中我

云何见行是我。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于此六思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行即是我。云何见行异我。谓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识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异我

云何见我中行。谓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行.识是我。行在中住。是谓我中行。云何见行中我。谓色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谓受.想.识是我。于行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行中我

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云何见识异我。见色是我。识是我所。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

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如是圣弟子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果。断诸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如是观。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非不消炀.非不寂灭。灭而不起.减而不增.断而不生。不生.不取.不着。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舍利弗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受诸漏。心得解脱。

注解:

1,见谛就是见到真理,见谛者就是初果以上的圣者。本经中,佛陀一开始就点出见法悟道后的大利益,即断众苦、灭群邪。然后,由舍利弗加以阐释和发挥。

上一章中,我们看到舍利弗指出:学佛是为了调伏欲贪,学佛有当下和死后的大利益。但是这样一说,好像与诸佛出世为了脱生死有点不同一样。其实不会,因为能今生就了脱生死者,毕竟极少极少,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只能结下善缘。

实则,如前说,世间种种宗教哲学,很多也有大利益,但是说到断尽烦恼,唯有佛家,所谓漏尽通者,根本还在于获得对“谛”的领悟,换成俗语,好比说,不读书,睁眼瞎。

2,舍利弗对见法悟道的威力阐述,着重在否定见五蕴是我、异我和相在上,没有这些障碍,领悟无常无我,自然一切邪见被扫除。这方面,前面章节已说到,此不赘述。

稍有不同的是,本经对于计蕴有我和离蕴有我的阐释非常细,所以这一经很适合初学者反复揣摩,此处也再啰嗦几句:

我们说小乘解脱道的修炼大多是“独一静处、专精思维”,那么,这个思维到底是在干吗?对此,阿难尊者曾指出,就是修炼止观,发展得更高级一点,就是定慧双修。而我们知道,这个目标是好的,因为这是俱解脱阿罗汉的路子。可现实是骨感的,证得阿罗汉已经极难,何况是利根阿罗汉。

因此,现实中,每个人的走向是不一样的,比如慧解脱阿罗汉,这类人侧重破无明而解脱,定力水平就非常有限;而如心解脱阿罗汉,则走离欲解脱的路子,这类人的定力往往非常高。

像本经提到的“一切入处正受”,估计就不是慧解脱阿罗汉在“专精思维”时的主要功课了,现代人对这些名相更是莫名其妙,更莫说具体的修定细节,即便是像《清净道论》等少数典籍有记载,但如果没有导师指点,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好在修定,本来就叫增上意学,依然是五蕴中事。说到底,见谛,明理,才是关键。

不然的话,比如“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你修了这个定,观想茫茫大地尽是我本尊法相,然后误以为我即是色,有意思吗?再高级一点,离开地水火风的色界定,进入无色界定,什么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又如何?只要你看不穿此中的无常和无我,都是白忙活,超脱不了。

因此,比如佛陀说的七处善、三处观等概念,虽然看起来是基础知识,其实那才是正道。所谓七处善,前面也说过,比如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三处观,就是蕴、处、界了,在这些地方和这些内容上用功,实践自洲自依、法洲法依,达到如实知,必定见谛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