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3227500000008

第8章 杭州市委书记的开江故乡行

1.2013年5月26日,晨光晴好,大地明丽,开江县十里宝塔大坝,新栽稻秧刚刚转青,映耀于白云蓝天和绵亘青山之间,放眼望去,恰似铺展了一幅彩墨山水图画,“画眼”便是那座白色明亮的宝泉塔。

日子还真显得特别,人们心情激动而兴奋。很快,在田野劳作的人们远远看见三辆中巴车,缓缓而来,缓缓而去,汽车在宝泉塔下的王家老院子前面停了下来。

早已守候在院子里的王家族亲们、乡亲们,立即迎了上去。

车门打开,一位身材魁梧的壮年人走下汽车,他那穿着皮鞋的笃实双脚,第一次踏上了故乡这片土地。阳光照耀着他的黝黑脸庞,分外光彩,他那浅平头发,透着一种平易、一种随和。阳光下,他眯缝着的眼睛,难掩一种不无陌生的亲切、一种似乎未曾体验的满眼激动的乡情。

他就是原杭州********王国平先生。

这些年,他关心和支持开江故乡的发展,在劳务输出、项目合作、教育扶助、贫困扶助、干部外派学习等方面,对故土的贡献堪称在外乡友第一。他为故乡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但几次三番都因工作繁忙,未能抽身回故乡看一看。乡亲们盼望着他的到来。终于,今天人们聚在一起,迎候着游子的归来。

平阳大坝子是父辈们、王氏一族世世代代生活劳作的土地,熟悉而亲近的土地,充满泥土气息的土地。王国平先生抬起头来,第一次远眺着这个宽阔碧绿的巴山小平原。对于故乡,先生自小就听过父亲的娓娓讲述,深受感染,对故乡心向往之,可这毕竟是第一次亲眼得见啊。

这就是父亲当年常常说起的开江故乡吗?这就是他要寻的根吗?

2.宝塔坝是开江一县最大、最漂亮、最具标志性景观特色的坝子。自古被誉称为“大巴山米粮仓”。

宝塔坝乡有一个叫大石桥(今宝塔坝村3组)的地方,别看这里小,却走出了一个被开江人纷纷传说的“大官”——王平夷。后来,又听说王平夷的儿子王国平,也做了“大官”。

王平夷本名王正煊,青年时代求学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勇赴国难,辗转入延安陕北公学。后被党组织派往浙江从事抗日斗争。1962年任杭州********。40年后,其子王国平,出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

王国平,1950年1月出生,曾任富阳县春江公社知青,杭州市重工机修厂工人。大学毕业后任职于浙江化工研究所,1985年任余杭********,2000年至2010年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

自古以来,开江一县走出去的精英人物不可胜数。但根据文献记载,省军级以上高级官员毕竟不多,而做到省军以上党政一把手的官员,大约只有王平夷、王国平父子。加之父子均曾任要职于同一城市,自然也就成了开江一县难得的历史佳话。

如今,王国平千里来寻故地,引起人们纷纷注目,四近即使不能靠近的人们,也从簇拥着的人群里感受到一种喜气、一种骄傲、一种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家乡荣耀。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代君主刘邦,最早是从秦巴这片土地登上皇帝宝座的。当年他回到故乡,情不自禁地吟诵《大风歌》,抒发了成功者荣归故土的豪迈心情。

而此时此刻,王国平老乡更多地或许是把父亲讲述的故乡与眼前的一切相互叠映,浮想联翩。开江、杭州;乡村、城市……这是梦境与实景的交织,却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展现;这是故乡的风情,却也是他乡的画图。

王家世代居住的“王家老院子”,坐北朝南,略偏西北向东南,是传统的穿斗木结构、三合院格局,青瓦屋顶,至今尚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正堂屋面对一马平川的百里宝塔坝,视野开阔,气象宏大。屋后就是川东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宝泉塔”,从院坝仰望青瓦屋脊之上的七级宝塔,有青竹绿树托护,有蓝天白云映衬。如此家居,深得上善之自然人文环境。开江一地,历史上少有王平夷、王国平父子一类大人物。开江人引以为自豪。

王国平、陆海鹰夫妇走在“王家老院子”院坝中轴线的拥堂上,缓缓走进正堂屋,观看了宝塔坝家乡历史文化、王氏父子生平事迹的实物和图片陈列。经笔者特别介绍,他们夫妇走进堂屋上首右侧的一间屋子,驻足良久,他的父亲就是在那间屋子里出生的,他的父亲就是从那间看来平常的屋子里走出家乡,开始不平凡的革命工作生涯。

接着,他们夫妇瞻拜了祖父王中道的墓地。1947年,其祖父长眠此地,做儿子的王平夷,正在战火弥漫的江浙地区出生入死;做孙子的王国平,当时还没出生呢。如今,66年过去,人世沧桑的变化,能不袭上心头?他们夫妇肃穆献上花圈,默哀片刻。竹木清幽,白鹤成群,静静的新宁河绕曲而流,在墓前不远处勾画了一个流水玉带的开阔气象。随即,他们夫妇又瞻拜了祖母顾世珍墓地,花草清香,菜园子绿意幽幽。老一辈家庭主妇,在家园劳碌中经营儿女生长,惟指望儿女一天天长大成人。疼爱的儿子长大了,远走他乡,功成名就,却没能衣锦荣归;数十年过去,终于有骨肉至亲的孙子,不负期望,功成名就,且千里迢迢,寻根问祖,参拜老祖父、老祖母来了。

老祖父老祖母还有老父亲在天有灵,会感受到今天的莫大荣耀吧!村里的乡亲来了,县里的、市里的领导大员来了,县里各界资深人士也来了,家乡父母官自始至终陪同着,指指点点地介绍着、解说着。亲亲之情,融融之乐,如祥云飞天,碧水盈河,正是天上人间大爱氤氲之所在。

3.在各界人士的陪同下,王国平一行游览了金山寺,走进了开江中学校园。校长、老师等早已衣履一新,不无兴奋地等待着。

开江中学是王平夷的母校。王国平先生走进校史陈列室,一眼就看到了父亲的半身照片,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可刹那间,父亲的模样似乎又有些陌生,他仿佛看见父亲回到了学生时代,青春英发,壮志拿云。

罗振校长向王国平递上厚厚一本已褪色的老校志,上面赫然记录了“中十四班”学生的花名册,其中排列第一位的就是他父亲当时的本名“王正瑄”;在“校友名人”一章中,记录了王平夷的传记文字。做儿子的王国平有些震惊,他久久凝视着,一只手几乎是颤抖地摩挲着纸页,摩挲着那一行行关于父亲的文字。

考证起来,王平夷是在民国19年(1930)考入开江中学的。那时候,开江中学仅开设了初中课程,王平夷于4年后毕业,考入北京朝阳大学附属高中,后转入宏达中学至高中毕业,继而考入大学。

美丽肃静的校园、颇具现代气息的校园建筑设施,让王国平先生感受到某种故乡的教育氛围。自古有“文翁化蜀,比于齐鲁”之说,父辈一代在故乡接受的教育,与他后来的发展密不可分。对其子王国平一代而言,又何尝没有联系呢?今天,王国平先生经受了别一种意义的父辈历史教育,或许,他进一步理解了父亲的平生事业是从家乡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的。

此刻,开江母校的种种历史档案记录,显示了特别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在欢迎会上,王国平先生特别说道,“我甚为感动的是,在开江中学,我看到了80多年前的(中十四班)学生花名册,这很不容易。”

4.王平夷,作为开江同乡,笔者自幼听说过有关他以及王氏家族的诸多口碑传说,并充满敬意和自豪。后来,因笔者作开江本土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更是先后多次进行过实地田野调查,熟悉其历史人文情况,了解王氏家族的诸多人物史实。王氏一族新编族谱所收录的文字,有不少是我过去的记录研究成果。于是,笔者被邀请为其一行人作有关历史人文的导游解说。笔者心想,以自己的同乡热情和对开江的了解研究,给王国平先生故乡之行赋予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也算是惟开江故乡才有的乡情吧。

王氏先祖为周灵王太子子乔晋,食采于晋阳(今太原)。以王受姓,游河南。及传蜀公迁(山东)瑯玡。又数传,吉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家于太和(今泰和县)。至明、诚、游三公同徙湖南安邑(今安化县)。王姓有多支迁徙入蜀。大石桥王姓一支,始祖为游公十三世孙、庠生王高寿,名崧,字笔山,是王氏族谱谱序撰写者。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高”字辈多人于“奉旨编移四川直隶达州明月乡五保十四甲地名洞子口莲池坝”。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岁冬月,十六世孙王礼安一支迁四川达州新宁县二甲永安乡福寿里观音桥,置买田业于王家沟。后人尊礼安公为西蜀始祖。据谱序所述,“礼”字辈为十六世。通过这个坐标可知,大石桥始祖王高寿应为“平”字辈。而其他世系均可对应各自的字辈。

王姓一族,在大石桥是不小的一支姓族。现有人口约百人,而外迁者更不在少数。多年前,笔者曾在王家老院子寻访,在原生产队队长王本槐老人家里,见到其所藏《新宁王氏重修族谱(清乾隆二十一年)》手抄本。所用纸为当地作坊生产书写用黄表纸,色黄,质地细腻光滑,高30厘米,宽26厘米,毛笔书写,杏核大小的楷体文字,自右至左为传统竖式排列,墨色黑亮清润。书写者正是王本槐父亲王正信(1912-1960)。其父一生务农,早年读过塾学,是乡间难得的“有字墨”的人,且写得一手好字,是当地颇负盛名的乡村学究。该手抄本为小八开,已残缺不全,仅存“谱序”5篇10页、“班行”2页和“梅山王氏始迁祖子游公演派图”42页,共54页。衍派记录始自始祖子游公,止于十五世,后面的记录已不存,无从知道十六世以后的衍派记录止于哪一世,再后有无续记。衍派所记生卒年月及生平,或详或略。可知王姓渊源与播迁、湖广祖籍、入川始祖、落业地、派行等多项内容。

如此宝贵之族谱,历经200余年,而以手抄本形式保存下来,是王正信、王本槐父子的一大功德,也是王氏家族的一大幸事。笔者见到此族谱,当即征得王本槐老人的慷慨应允,带回县城复印,并进一步想到保护措施——何不带回成都,予以装裱,使之既成为精美的文化艺术品,又具有文献保藏价值?对此族谱作了精美装裱后,连同笔者动员著名旅蓉乡友画家陈厚鹏所作《十虎图》大画,郑重地送给开江县当局。后来,又被达州市、开江县党政领导一行作为见面礼物,送达杭州。据说,乡友王国平及杭州市委秘书长见到族谱和《十虎图》,感慨不已。

登上高高的宝泉塔基座,笔者介绍解说了该地不无神秘的文化现象。一是王氏一族的老屋院子,位于宝泉塔基座下的东侧。当地人们认为,王家祖先建院选址,占了风水宝地,基座所在是宝塔及其基座有印山形式,被看成是执掌官家大印的象征。冥冥中,流传百年的这一民间说法,竟在王氏一族得到应验。二是院子坐北朝南,略偏西北朝东南,恰指示了今杭州的方位。三是宝塔大坝过去时代几乎年年涨洪水,汪洋恣肆,恰似杭州西湖。西湖有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宝塔坝则有万年桩,都有水文标高的作用。每当暴雨来临前夕,万年桩上会爬满蚂蚁,蚂蚁多少的程度,预示暴雨灾害的程度。而田间劳作人视其为指路碑,认为其必不可少。

宝塔坝子稻浪千顷,犹似大海,而宝塔及其基座被开江人看成是大海中的一条船,因而象征青年有识之士乘长风破万里浪,扬帆远航。开江儿女一代代就是这样走向世界的。

5.今天,在故乡的土地上,笔者见到了同在异乡为异客的王国平先生。因为对故乡故土的熟悉和研究,笔者的解说引起王国平先生和诸多陪同官员的兴趣和热情。马上有王国平任********时的助理、今荣昌********(副厅级领导干部)、博士后许金峰先生走过来表示,欢迎去荣昌做客,并邀请去讲学,随即递上了他的名片。

但我深知,如此官家场合,笔者以平民身份应注意分寸,一说完话,随即便远远退到后边。在正堂屋檐下,多位领导人争相与王国平先生合影,不料,王国平先生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着,并大声叫道:“请孙老师合影吧!”笔者惊诧于他的细心,一如鄙人对于同乡的道义之情。回到县城,王国平先生将所著《城市论》亲笔题识送给了笔者。《城市论》系三卷本,150万字,印制精美,装帧考究,发行2.5万套。

此番王国平乡友的故乡之行,非比寻常,开江人会记住,开江历史会记住。笔者谨以见证者身份记录其事,感慨其时乃是开江建县1460周年纪念之日。呜呼,有乡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家之逢盛世,家乡之逢盛事,世事如此,皆为隆盛,不亦乐乎!

笔者想到王氏一族入蜀近300年来,世代操一口“长沙话”,至今仍叫祖父为“娲公”,叫祖母为“娲娲”。如此称谓,把我们引到古远的华夏历史深处,让我们感受一番慎终追远的无限情怀。王国平先生的开江故乡寻根之行,不正是这么一腔情怀么?他在县里的见面会上发表讲话,说:“我虽出生在杭州,但我们一直对家乡充满怀念,保留了许多家乡的习惯,父亲一直讲一口家乡话,喜欢吃家乡的榨菜、豆笋和回锅肉……我们深受影响。”正如王氏族谱所期望的,世代“继先人之志于不坠,述先人之事于不朽,而子子孙孙莫不敦本笃亲,知孝悌之伦,风俗或归醇厚人心,或尚和平。”这是中国式的情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情感基础,是齐心协力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之一。

王国平先生,故乡欢迎你!你热爱宝塔坝老家,希望你常回来走走、看看啊!

201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