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河有长达426.5公里的营运里程,通过船只运输方式,沟通县内外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促进了三河流域的商业兴旺和场镇经济繁荣。川东北地区宣汉与邻县开江、达县、万源、开县等地便有了一个古老说法——“走三河”。
“走三河”是指三河地区场镇密布,商业经济繁荣兴旺,吸引和带动了挑力行业——与船只运输相链接的陆路运输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兴旺发达。
挑力,也叫“挑二哥”,近似于当今山城重庆的“棒棒军”,是旧时川东各地十分普遍的一种社会职业。在宣汉县境内外,当挑力者更是成千上万。他们由本县和邻县的青壮农民组成,以一根扁担为基本的运输工具,深入到三河各地,聚集在三河各场镇街头码头,不断地以船只为挑运起点和终点,挑盐巴、挑百货、挑棉花、挑粮食、挑生铁、挑桐油、挑山货,挑不完的三河货,走不完的三河路,摆不完的三河龙门阵。(参见本书《挑二哥“走三河”》一文)
4.宣汉版本的“程门立雪”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宣汉县决定建设江口水电站。为争取国家计委立项,老县长廖杰文亲自坐镇北京,天天跑国家计委机关。中午饿了,就像讨口子似的,
在机关大门口席地而坐,从褪色的军用挎包里掏出冷馒头来一口一口地啃。那模样,好像是故意做给机关下班的官员们看的。终于,“上帝”被感动,江口电站得以上马。仅一个电站,就给一方人带来永续发展的强力支持。
四、宣汉——四川民歌之乡
《苏二姐》,中国著名民歌,宣汉籍音乐家李依若改编。
清早起来去(哟)放牛(喔),
一根田坎(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放出头(喔,二嫂哟)……
该民歌为短小的放牧山歌形式,一呼一应,此起彼伏,曲调活泼明快,风格清新爽朗,生动有趣地反映了巴山乡民淳朴爽朗的精神品质和性格面貌。歌中衬词“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二嫂哟”独具特色,是对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生动勾画,氤氲着村落群体生活环境氛围的亲切和温馨。据地方文献记载,土地革命时期,《苏二姐》在川陕苏区曾被改编为《我随红军闹革命》,在红军中广为传唱。1950年,川北文联在南充召开“音乐戏曲工作者代表座谈会”。李依若作为宣汉代表,组织几位同志在会上演唱了这首民歌。从此,《苏二姐》一歌不胫而走,为诸多报刊发表,传遍全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县文工团将其作为保留节目在各地演唱,受到广泛欢迎。
《苏二姐》是四川民歌最具艺术代表性作品之一,是民俗心理的产物,在全国有极大影响,成为川东北地方重要的一笔口头无形文化遗产。“苏二姐”一语还作为该民歌中的衬词而反复出现,使之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此一语完全有可能打造成川东北民间的一个文化象征,所传达的内涵便是美丽、纯洁、质朴、亲善。陕西“兰花花”、广西“刘三姐”、湖北土家“黄四姐”都已是著名文化品牌,构成中国爱情民歌的系列,分别打上了特定地域标记。那么,“苏二姐”也早已打上川东北大巴山标记,进入该系列,成为一个著名品牌走向全川全国。
《苏二姐》改编者李依若(1911—1959),原名李天禄,宣汉马渡乡百丈村人。他对川东北民歌有广泛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川东北民间普遍传说,著名民歌的《康定情歌》就是他早年在成都的创作。其自撰墓碑志刻石尚存。文曰:“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宣汉县文联主委宣汉县宣传队队长李依若拜题一九五一年”。关于《康定情歌》的作者究竟是谁,由于年代久远,目前争议很大。但可资证明是李依若作品的例证是,该曲中一个颇具特色的衬词“溜溜”,在川东北民歌中十分常见,如宣汉邻县开江的民歌《月儿弯弯月》:“月儿弯弯月,活路忙不歇,又薅溜溜豌豆嘛,又薅溜溜麦……”(伍蔚冰采录)在宣汉更有土家族民歌“溜溜调”流传。而在川西高原似乎没有实例。再说,宣汉还是著名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跟着太阳一路来》、《扯片树叶吹响响》等的发源地。其旋律风格、调式曲式都如此接近《康定情歌》,不大可能是巧合吧?宣汉有如此肥沃的艺术土壤,产生李依若这样的音乐家和《康定情歌》这样的名曲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产生了如此众多的优秀民歌和优秀民歌作曲家,宣汉应该荣获“民歌之乡”的美誉,当之无愧。
宣汉仅一个县就集中产生了一大批民歌经典。若亲自跑了宣汉,才会觉得不产生才怪。宣汉人应引为骄傲。还不应忘记李依若这位民间音乐艺术家。这些作品,是大巴山区宣汉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结晶,是优美心灵的自然流露和智慧创造,在很高的程度上代表了四川民歌和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水准,因而享誉国内外,为世代传唱。
宣汉民歌,连同她的代表人物如李依若等知名和无名的艺术家,将永远为世世代代后人追怀和纪念。
“苏二姐”商标注册,几年前在宣汉提议去做。但现在已被重庆一家公司注册了。广西有“刘三姐”、湖北有“黄四姐”,可四川“苏二姐”“嫁”到重庆去了,可惜!
五、宣汉——大巴山红军的摇篮
据宣汉县所提供的网络资料显示:宣汉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张爱萍、王维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孕育了王维舟、向守志等10位将军。英勇不屈的宣汉人民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四个之最”、“四个第一”和“一个唯一”。即:一个县参加红军的人数最多,近10万名优秀宣汉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转战南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老一辈革命家王维舟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0年加入旅华朝鲜共产主义组织,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牺牲的人数最多,有近3万宣汉儿女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红军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遗存的红军文物在川东最多,红军遗址16处,红军石刻1000余处、标语3000余幅。1923年王维舟在清溪场创建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9年创建的****宣汉县委是四川第一个县级地方党组织;1928年,王维舟等人创立了川东第一支革命武装——川东游击军;创办了第一所红色学校;1933年10月,由川东游击军改编的红33军在宣汉县成立,一个县独立组建一个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唯一的。******主席曾亲笔书赠王维舟“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王维舟纪念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县域经济与城市化历史进程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提出“巴人文化兴宣汉”的发展战略,提出创建“巴人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突出了识别标志,彰显了人文积淀,强化了历史记忆,具有战略性意义。
我们认为,此之“文化”,有四层内涵:
1.文化力,通过具有凝聚力的地域文化,激发全县人民的内在力量。
2.文化资源,体现着宣汉人民的主体性本质属性。
3.文化取向,在高度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现代城市意识。
发展县域经济,在空间上看,就是发展县城经济。为了更好地把县内各种资源和行业优势集聚起来,把县城市场做得更大,把县城的龙头作用发挥得更好,就要充分开发巴人文化资源,打造巴人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市场,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社会需求和消费需求。
宣汉是百万人口大县,根据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城市化通常速度以及外来天然气产业队伍的不断增长,宣汉县城人口规模在近几年必将达到15万以上。
为了营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为了实现文化和经济的良性互动,需要事先有一个全县的和全城的巴人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对全县巴人历史文化的亮点、看点和卖点有一个准确把握;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及文化活动、雄厚的文化实力,构成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和城市吸引力,开辟广阔的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国际的巴人文化看点。
总之,应按注入文化(文态)、优化环境(生态)、提升业态(业态)的思路,最终提升巴人文化品质,实现“巴人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
几个关键词:巴人文化、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2006年8月25日写于宣汉,2008年9月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