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3223800000034

第34章 1919~1936年:鼎盛(1)

1、1919年5月4日:开天辟地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攻占中国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以北洋军阀段祺瑞为首的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迫于全国人民的巨大压力,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凡尔赛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郁积了无数年的耻辱与愤懑,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4月24日,梁启超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发布“归还青岛”的通电。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的代表参加。

2日,北京政府密电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蔡元培将外交失败的消息再次转报学生。

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4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4日下午1时,北大学生在红楼大操场集合。2时,北京3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从四面八方云集天安门,列队游行示威。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国权、内惩****”、“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旗号,并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货币局总裁陆宗舆(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便转至赵家楼曹宅,痛打正在这里的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学生代表32人。

当天晚上,北京十四校校长营救被捕学生,要求保释不允。北大校长蔡元培亲到警察厅交涉,愿以一人抵罪。

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以蔡元培为首的校长经多方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7日,上海60多个团体举行国民大会。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学校全部****。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北京各大专学校教职联合会成立。13日,北京各大专校长递交辞呈。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长沙、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19日,北京各校25000名学生再次宣告****,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并向各省的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广州、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的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以后,先后宣告****、游行示威,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日本、法国、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南洋华侨学生等也都展开爱国运动,表示声援。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四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因政府为曹、章、陆辩护,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演讲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着大批军警,戒备森严。4日,北京学生出动比昨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反动当局又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至此,运动的主体由大学师生等知识分子变成了广大工人——“六三运动”,运动中心也从北京移到了上海。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2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6~7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

面对强大压力,被捕学生被释放,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和会中国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28日,北京商学界代表再次请愿,陆征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五四运动不但是一场爱国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国现代文明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称他为“五四时期的总司令”。随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自然延续在这里发生巨变,开始呈现新的品质。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火,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五四运动是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由近代迈入现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精神和传统至今仍在激励人心。在迄今整整90年的历程中,学生运动始终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其所主导的思想、精神所赋予于后人的优秀传统,以及所传播文化内涵之深远和进步,都为我们的国家民族一步步地走向辉煌,铺垫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和科学性的知识所凝结成的基石,并为创建共和、民主、科学、民族复兴的的大厦铸塑着精魂。

其实,五四运功并只是北大一家的功劳,北师大等北京其它学校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也有功劳,但历史往往只记住最杰出者。

[附文1]学生代表

罗家伦(1896~1969年):浙江绍兴人,字志希。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外文系(据说其录取考试作文满分,数学0分)。时为《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总指挥,并喊出“外争国权,内除****”的口号,事后又提出“五四运动”一词。五四运动后接任《新潮》主编,并撰文否定新文化运动,悔恨参与其事(但1950年“五四”31周年之际,又在台北《中央日报》上发表“五四真精神”一文,强调“五四”是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以爱护国家民族为骨干的)。后留学英美,归国任东南大学教授、******秘书、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后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武汉大学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职,贡献卓著,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大学校长之一。逝世于台北。

傅斯年(1896~1950年):学者、教育家,研究历史语言。祖籍江西永丰,生于山东聊城,字孟真。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大文科。与罗家伦等创办《新潮》杂志。参加五四运动,是学生领袖和游行总指挥之一。此后入伦敦大学、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1928年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29年兼任北大教授。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宋子文的贪污劣迹;兼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逝世于台北。

段锡鹏(1897~1948年):江西永新人,字书贻。时任北京大学学生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逝世于上海。

许德珩(1890~1990年):江西九江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并领导五四运动,一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系他起草。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成立,他被选为理事长。建国后任水产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病逝于北京。

张国焘(1897~1979年):江西萍乡人。北大理科学生,五四运动时期任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

邓中夏(1894~1933年):****早期领导人、理论家和工人运动领袖。湖南宜章人。1917年自湖南高师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五四运动时参与火烧赵家楼,任北京学生联合会宣传股主任。1920年9月,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为骨干,发起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邓中夏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协助李大钊工作。

高君宇(1896~1925年):****早期领导人、理论家。山西静乐(今属太原)人。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与邓中夏等人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于方舟(1900~1928年):河北宁河人(今属天津),原名兰渚,又名芳洲。时为天津大学生领导者之一。

郑振铎(1898~1958年):作家、学者。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

闻一多(1899~1946年):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陈潭秋(1896~194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湖北黄冈人,原名澄,字云先。

[附文2]武汉大学“六一惨案”爆发

1919年5月9日,国立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学生率先响应和声援五四运动。武昌各校学生齐集中华大学,决定以武昌学生团的名义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公推恽代英草拟《武昌学生团宣言书》。

6月1日,湖北军阀头目王占元派军警封锁各校。下午1时,各校学生冲破封锁,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军警残酷镇压并逮捕学生数十人,殴伤武昌高师学生陈开泰、吴序宾等十余人,制造了轰动全国的“六一惨案”。这也是武大历史上第一个“六一惨案”。

6月13日,当地政府听闻北京被捕学生获释,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免职,于是释放了武汉“六一惨案”中的被捕学生,警务处长崔振魁被迫辞职,保安队长被撤职查办。武汉三镇的商户全部开市。

2、1919年:“学府北辰”

南开系列学校指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原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即重庆三中)和重庆南开小学,它们都简称“南开”。它们的创办人都是张伯苓和严修(亦即严范孙)。张伯苓是中国最杰出的10位大学校长之一,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10位教育家之一。

今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副部级、“211工程”与“985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名牌学府,是敬爱的******总理(1898~1976年)的母校。南开大学今年建校整整90周年。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她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可覆盖全部12大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

“南开”的由来。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即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并于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规模狭小,当时校名初称私立中学堂,不久先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邑绅郑菊如捐城西南之南开洼地10亩,几经周折,起建校舍。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卫津河蜿蜒流过,校园严谨、古朴、安静。

南开校歌(1918年,张伯苓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南开镜箴(容止格言,由张伯苓订立):“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新南开校钟铭文: “河海泱泱,立学设庠;英彦蔚起,山高水长;翔宇负笈,邦国之光;七七事变,倭寇似狂;毁我校园,景钟云亡;今兹重铸,宫生喤喤;莘莘学子,济济堂堂;允公允能,蹈励发扬;日新月异,科教腾骧;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时名南开学堂,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年)和严修(1860~1920年)。她刚成立时,设文、理、商3科,招收学生96人,******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

1929年南开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并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