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员的选拔方面,协和医学院的要求极为严格。在强调重质量而不重数量原则的指导下,该校每年招收医学生和护士学生均不超过30人。因为学校当初的设计规模仅为每年25名,最多不超过50名。医学生入学后,还有严格的淘汰制度。特别是在第一、二学年,由于学习成绩差或健康等原因而留级或转他校者,往往占入学人数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学生的录取,不仅凭入学考试分数,还要参考其医预科的学习成绩和推荐情况。学生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亦不单凭一次大考,而要参考平时经常性的测验,和教师对学生学习与工作态度的观察。
可以说,无论是考入协和还是在这里完成学业,都是非常艰苦的。不过这也是与其身价相匹配的。因为协和是在美国纽约州立案的,其毕业生的羊皮文凭上有纽约州长的亲笔签名。
在教学方面,协和从开办之初即明确要求用英文教学,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医学知识,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
另外,该校强调启发式教学,理论结合实践。学生从本科一年级起,就有机会得到关于科学实验研究的初步训练,如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科,均安排学生做一些实验室研究和动物试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查阅文献、写综述、独立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写出英文论文,目的是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更难得的是,为培养专才,协和每年都会有计划地派遣一些已有数年工作经验的优秀青年医师、教师和护士到欧美各国进修深造,一切费用均由学校负担,一般为期1年或2年,期满返校继续任职。这种制度为青年医师和教师提供了提高业务水平和更新知识的良好机会。
1930年,协和医学院获中华民国教育部认可立案。
为使学生学习公共卫生的知识和工作方法能初步取得一些实践经验,协和医学院曾出资在中国城乡建立起教学基地,使其医学生和护士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协和医学院始终坚持每年只招收较少学生,重质量而不重数量;但另一方面,它又很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级公共卫生人才。据统计,从开办直至被日军侵占为止的25年期间,协和医学院共培养医学毕业生318名,高级护士168名,进修人员2000余名。人数虽不多,但水平较高。建国前,他们多数曾在我国许多医学院和大医院以及政府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及重要职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的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贡献。建国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又继续为国家努力工作。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日处于战争状态,其医学院、医院和护士学校相继停办。1942年初,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而被迫关闭,但中华医学基金会仍一直为协和医学院图书馆订购所有外文有关科技期刊杂志,并继续支持内迁至成都办学的护校。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华医学基金会与协和医学院校董事会派代表从日军手中收回全部校产,重建协和医学院。医学院于1947年复校。医学院设医本科,五年制。学院设有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理学系、药物学系、病理学系、细菌学免疫学系、内科学系、小儿科、皮肤科、梅毒科、神经精神病科、外科学系、产科学系、眼科学系、放射学系、公共卫生学系及一个中文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1957年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成立)。1959年,经******批准,在原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医科大学。
“协和三宝”:名教授、图书馆、病案室。北京协和医学院图书馆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医学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悠久,藏书最为丰富(86万余册)的医学专业图书馆。病案室目前保存病案近220万册,包括孙中山、梁启超、张学良、宋美龄等名人的材料。
北京协和医学院坚持医学精英教育,以小规模招生、高层次培养为办学宗旨,实行高进、优教、严出。自建校以来,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坚持实行小规模、严要求,预科、本科分段教学,导师制等独特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
[附文]协和名人榜
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在医学卫生领域内经验丰富、学术水平突出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身兼两院院士),******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
历任校长:
麦克林(1918~1919年):内科教授
胡恒得(1920~1928年,1938~1942年)
顾临(1928~1935年):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华代表(代理校长)
刘瑞恒(1929~1938年):外科教授,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协和医学院第一位中国人院长
李宗恩(1947~1957年):内科教授
黄家驷(1959~1983年):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吴阶平(1983~1984年):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顾方舟(1985~1992年):病毒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成功研制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1992~2001年):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刘德培(2001年之后):医药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使其在教学上以高标准、严要求而著称,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复合型人才而闻名。几十年来,学校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创造和凝聚现代科学思想,造就了像张孝骞、林巧稚、吴宪、汤非凡、诸福棠、黄家驷、钟惠澜、胡传揆、陈敏章、聂毓婵、王琇瑛、吴阶平、邓家栋、吴英恺、方圻等一批中国医学界巨匠,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家,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90余年的历史上,协和为中国贡献出了一大批医学界的大家英才,其中身为两院院士的有:陈文贵、林巧稚、黄家驷、魏曦、沈其震、张锡均、吴英恺、冯兰洲、张孝骞、王善源、黄量、黄祯祥、梁植权、梁晓天、吴阶平、杨简、王世真、吴旻、谢少文、朱既明、强伯勤、薛社普、周同惠、巴德年、刘耕陶、刘玉清、宋鸿钊、刘德培、王忠诚、肖培根、朱晓东、史轶繁、于德泉、刘彤华、孙燕、甄永苏、高润霖、陆士新、王琳芳、程书钧、沈岩等;还有几位获得了著名的南丁格尔奖章:王琇瑛,1983年获南丁格尔奖章,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护理工作者;陈路得,1987年获南丁格尔奖章;林菊英,1989年获南丁格尔奖章。
15、1911~1918年:处处开花B
[杭州中等商业学堂(1911年),浙江工商大学前身。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12年),南通大学前身之一。吴淞水产学校(1912年),上海水产大学前身。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3年),河南农业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科(1917年),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18年),中央美术学院前身之一。]
1、1911年创建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1980年成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2、原南通医学院前身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由近代著名教育实业家张謇于1912年创建,是国人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927年起先后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大学医科、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52年改建公立苏北医学院;1956年改为该名。原南通工学院也是由张謇于1912年创建,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院校,时名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此后历经南通纺织大学、南通大学、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迁往上海,与其他院校相关系科组建成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1977年学校复建,1985年改名南通纺织工学院,1995年定为该名。近年,原南通医学院、原南通工学院与其他高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其校训为“忠实不欺,力求精进”。
3、1912年,由教育家黄炎培、张謇等发起创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俗称吴淞水产学校)。历史上还曾先后使用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等校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中国水产类院校排头兵。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1985年由国家农牧渔业部定名为上海水产大学。
4、成立于1913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开封迁至郑州;1984年更名河南农业大学。
5、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32年易名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定名上海财经大学。
6、1918年由蔡元培积极倡导而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即后来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她是中国美术类院校排头兵,中国美术家的重要摇篮之一。华北大学美术系前身,是1938年创建于延安的“鲁艺”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