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沉吟了一下,说:“《论语》上有几句话:‘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洁身而来,就应该赞成他的自洁,不要老追究他过去的事,应该予以肯定、赞成。你说他无聊,但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能改了他的无聊吗?”傅斯年等人深受启发,原来《论语》是要这样读的。
这次留学时间极短,蔡元培在莱比锡停留不到1年,就又返回了国内。
负笈巴黎,勤工俭学
1913 年10 月,蔡元培开始了第三次留学。他前往法国巴黎,而且一住就是3 年。
他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法语,同时还要进行写作和翻译。同前几次留德期间一样,为筹措出国费用,他与商务印书馆定又定下了协议,到达欧洲后,必须每日以半天时间为商务编写书籍,商务则每月给他200 元钱作为稿费。
每到夏天,巴黎的天气炎热,屋子里更是闷热难耐,蔡元培经常学习得汗流浃背。他就关起屋门,脱掉衣服,继续埋首苦读。熟识的朋友来访,知道他的习惯,只要从门缝中看一下,要是见到他独坐室中,袒胸露背的专心读书,便不打扰,轻声离去。
在巴黎这段时间,蔡元培编著了《哲学大纲》一书,还撰写了《欧洲美学丛述》、《欧洲美术小史》等著作的若干部分。他的经典著作《石头记索隐》一书,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本书专门考证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历史真实成分,使他成为“红楼梦研究”史上有名的索隐派代表。说到红学的索隐派,就不能不提蔡元培和他的《石头记索隐》。
蔡元培喜欢做学问,也很热衷组织活动。这次在巴黎,他就与其他几个同盟会成员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一起,发起留法勤工俭学活动。而蔡元培就以他的崇高声望和自己身体力行的作风,成为众多旅法留学生的旗帜和楷模。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想要深入学习体会西方的先进知识,只能选择留学。伹是要留学,费用很高。官费生名额少,费用又常不稳定,勤工俭学是克服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知”,就是所说的勤工俭学及其宗旨。蔡元培等人自己就亲身靠卖豆腐,成功实现了勤工俭学的目的。
当时,蔡元培和几个好友的生活都很艰苦,收入来源有限。大家都在开动脑筋,研究如何勤工俭学。一次,蔡元培偶尔想起在家乡最爱吃的豆腐,脑袋里忽然灵光一现:也许合伙开个豆腐店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把想法跟大家一商量,大家都很赞同,觉得办豆腐店本钱小,在巴黎又少有人经营,一定会成功的。但是,他们在家都是五谷不分的书生,没参加过什么体力劳动,更不用提做豆腐了。
后来,幸亏蔡元培在华侨中认识一个同乡,曾在家乡当过豆腐店的伙计,手艺很好。蔡元培就将他请来负责,自己亲自担任老板。一番精心筹备之后,他们的豆腐店终于在巴黎像模像样地开业了。他们既卖豆腐,也卖豆汁、豆皮、豆腐干等。西方人都没见过这种白嫩嫩的食品,很新奇,尝过又发现很美味,一时轰动巴黎。
蔡元培当了老板之后,自己也常跟着学作豆腐。法国当局又通过化验,证明豆腐制品的营养丰富,就更被许多人视为珍品了。开始为了裹腹开的小豆腐店,生意竟越做越好,后来还赚了不少钱,很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些钱都用于同盟会的革命事业所需。
刚到法国时,蔡元培就对旅法的中国学生和工人进行了考察,还经常为同学们作学术演讲。1914 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波及法国,学生们的国内汇款难以寄达,许多学校被迫关闭,不少学生们都要求回国,可是这样他们的学业就毁于一旦了。
蔡元培不希望这些学子因此放弃学业,就与李石曾等人组织了“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希望能够劝阻这些学生不要回国。他亲自撰写通告,并帮助学生们到没有战火的法国西南部找寻学校继续读书、筹措学费,终于让留法的学生们度过了这次危机。
法国有着大批的中国劳工,被称为“华工”。他们是为了填补战后法国劳动力的严重缺失,从中国招募来的。华工在法国常常受到欺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语言不通,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讨回公道。蔡元培对这种情况十分气愤,他要维护自己同胞的利益和祖国的尊严,于是决定担负起提高华工文化教育水平的工作。
1916 年6 月,蔡元培与吴玉章及法国朋友一起,发起组织留法运动的权威组织“华法教育会”,并担任中方会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华工争取到了很多权益。例如华工与法国工人同工同酬的待遇等。蔡元培还创办、主编《旅欧杂志》,并建立华工学校,为在法的华工编写教材。华工学校里为了提高华工们的全面素质,开设各种课程法文、中文、算术、图画、工艺、卫生、修身等,蔡元培亲自讲授德育和智育课。这为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后来蔡元培回国了,留学工作的组织机构也随之转回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凝结了蔡元培等人的心血,影响非常深远,培养出了一大批新中国的杰出领导人,如******、******、聂荣臻、陈毅、吴玉章、向警予、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李富春、蔡畅等人,都参加过留法勤工俭学。曾与蔡元培共同努力的吴玉章说:“这也应归功于孑民先生倡导勤工俭学之力!”
【名人小传】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一字仲申,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学者、图书馆事业活动家。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对北大贡献最大的校长。其“兼容并包”、“自由发展”的策略,使北大一跃成为当时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
蔡元培15岁入学补诸生,后在藏书家徐树兰的“古越藏书楼”内校书,得以遍览百家之书。光绪举人,不久中进士。深感清廷腐败,立志兴办教育,与章炳麟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后参加同盟会。1906年留学德国,广泛浏览各国思想家书籍。辛亥革命时回国,不久又去了德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对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卓著。极重视图书馆事业,对京师图书馆的建设多方关照,任命江瀚为馆长,先后调各省书籍补充馆藏。
民国2年(1913)蔡元培46岁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3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民国6年(1917),蔡元培50岁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29年8月任北平图书馆馆长。1931年,建设新馆工程告竣,他在落成大会上致开幕词,略述该馆沿革史。参加者有外国驻华使节及国内外学术界代表2000余人。自1923年直至逝世,一直担任北平(北京)图书馆馆长,对我国国家图书馆建设贡献颇著。1940年3月5日患脑溢血在香港病逝。
著有《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石头记索引》、《简易哲学纲要》等。另有《蔡元培全集》。
熊庆来:矿业救国梦破灭,而成为数学大师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革命的浪潮很快也席卷到了云南。熊庆来对革命成功欣喜若狂,他一直关注着革命运动。听到消息,他很快就主动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表示和反动的清王朝彻底断绝。然而不久,熊庆来发现,除了头上的辫子剪掉了,中国的很多事情,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强国?他看着昆明街头耀武扬威的法国大兵,苦苦思索着。
下决心要去留学
有一天,熊庆来在街上看到很多法国兵手里并没有拿着武器,而是拿着很多测量用的仪器。他很好奇,便找人打听,才知道法国人是要去修铁路。这些拿着仪器的法国兵,是要去对铁路经过的沿线进行测量。疑问解决了,然而紧接着的想法,让熊庆来难过起来: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国土上修铁路,却让外国人来修;铁路修好了,他们掠夺中国的财富就更方便了。中国确实太落后、太贫乏了。要想使中国强大起来,非得努力学好科学技术不可。想通了这个问题,熊庆来在学习中就更加努力了。
1913 年,他终于以第3名的好成绩考取了出国留学生。这时候,他的长子熊秉信出生了。双喜临门让熊庆来满怀喜悦,他从昆明回到家乡息宰村,向全家人报告了自己即将出国留学的喜讯。熊庆来家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有祖母、叔伯、父母和弟妹。熊庆来向全家人宣布这个消息之后,伯父却坚决不同意他去留学。正在熊庆来感到为难的时候,他的祖母竟然表示支持他去留学,这使熊庆来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熊庆来怀着忧虑回到自己的屋子,见到了妻子姜菊缘。姜菊缘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熊庆来一直在外面读书,很少回家。这个柔弱的少妇,凭着她的聪颖,在这个大家庭里深得大家的赞许。她看出熊庆来的顾虑,温柔地安慰他说:“放心地走吧,家里的事不必挂念。我去说说,伯父会同意的,再说他也会听祖母的话。只要你用心读书,学得本事回来,大家都会高兴。”
妻子的话,使熊庆来很感动,他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妻子,长得是这样的美丽。
熊庆来在亲人的鼓励下,为实现他的愿望,满怀着科学救国的热忱,告别了故乡,踏上了前往异域的旅途。
抱病攻读硕士学位
1913 年6 月,熊庆来来到比利时,进入包芒学院预科。
中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他自己的家乡云南,矿产储量很大,并以有色金属和磷矿最多,其中锡、铅、锌当时都居全国首位。熊庆来了解到中国的情况,他决定将来回到祖国可以从事采矿事业,开发出家乡的宝藏,强大中国。他计划第二年去投考黎野日大学矿业专业。然而,熊庆来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毁灭了他实业救国的梦想。
1914 年8月22日,整个比利时陷落了。熊庆来只好离开比利时,经过荷兰、英国,辗转到了法国巴黎。因为战争,巴黎的矿业学校已经关闭。学习的艰苦和生活的颠簸,使他得了很重的肺病,经常是大口地咯血,人也很快消瘦了。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采矿专业,改学理科。
1915 年,熊庆来进入巴黎圣路易中学数学专修班学习。他的身体状况虽然很坏,仍在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他写字很慢,但是工整极了。在课堂上,老师用法语讲课,因为他写字慢,往往记不下来。为此他很苦恼,后来改变了学习方法,首先要集中精力听好,把提纲记全;晚上回去后,再根据回忆来整理补齐中间记不下来的内容。所以,他每天晚上都要花一定的时间用来整理笔记,然后再做作业。他房间里那昏暗的灯光,一直亮到午夜之后。
熊庆来住在一个工人的家里,男主人当兵去了前线,女主人阿菲力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熊庆来住的房间很小,靠墙是一个摆满了书的大书架,书架的前面放着一张单人床,窗前是一张笨重的写字台,然后就没有什么空余的地方了。阿菲力看到熊庆来白天去上学读书,晚上回来还是读书,感到他生活太单调了,便特意采了一束鲜花,放在一个古瓷的花瓶里,摆在熊庆来的书桌上。熊庆来下课回来后,看到这束鲜花,心里非常感谢阿菲力的一片盛情。但是,要学习了,书桌上必要的参考书、习题纸和文具摆得满满的,没有这只花瓶的位置了。只好暂时把它放在地上吧,等学习完了,再把它请到台子上来。
有一次,熊庆来学习完了,就疲倦地倒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阿菲力来打扫房间,发现花瓶放在地上。她终于明白了,在熊庆来的生活里,就和这摆满书籍的写字台一样,是没有花瓶的位置的。她只好把这个花瓶拿走了。
夜深了,阿菲力听到熊庆来的房间里传来一阵阵的干咳声,知道熊庆来的病越来越重了。她开始节省定量配给的肉,煮成汤,晚上给熊庆来做夜宵。
一天早上,阿菲力拿着拖把推开熊庆来的屋门,看到熊庆来还在床上躺着。她低头一看,床头的痰孟里都是血。阿菲力急忙跑去请医生。医生严肃地对阿菲力说,“他活不多久了,请赶快通知他的家属!” “通知家属?他的家属在中国啊!”眼泪汪汪的阿菲力再三请求医生。医生只好答应,先让熊庆来住院治疗观察。
几天以后,熊庆来的老师来探望熊庆来,走进病房,他顿时愣住了——熊庆来正披着衣服,坐在床上认真地写着,身边放着一摞很厚的写完了的习题纸。熊庆来的执着,让这位严格的老师都按捺不住地激动起来了。
靠着这种韧劲,1916 年,熊庆来在格伦诺布尔拿到了高等数学证书。1919—1920 年,熊庆来又先后在巴黎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获得高等数学分析、力学和天文学3个证书,并得到了理科硕士学位和马赛大学的高等普通物理学证书。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与熊庆来一起在法国留学的何鲁已回到了祖国。熊庆来在法国也待不下去了,他要回到祖国,去施展他的抱负。火车开动了,熊庆来向站台上的阿菲力挥手告别。这位法国女子对他的关怀,支持着他走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到了离别的时候,他也忍不住难过。
再赴巴黎获得博士学位
熊庆来自1921年回国后,分别在南京东南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创办了数学系。清华大学曾经有一个规定,教授服务满5年,可以申请出国1年进行学术研究。熊庆来打算再请1年假,加起来2年的时间,专心做一点研究工作。
1931年,国际数学会在瑞士召开世界各国数学家会议。熊庆来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这样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会议结束以后,他第二次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在庞加莱研究所研究整函数与亚纯函数。1925年前后,芬兰著名数学家奈望林纳创立了一个叫做亚纯函数值分布的理论,它是20世纪最重大的数学成就之一,是现代亚纯函数论的基础。熊庆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奈望林纳理论进行研究、推广和应用。
熊庆来带着他9岁的二儿子秉明,住在拉丁区卢森堡公园附近一个汽车司机的家里,房主人叫朗拜。清晨,熊庆来起来的时候,秉明已经和朗拜的两个小淘气一起去上学了。熊庆来吃过秉明为他准备好的早点,然后就去庞加莱研究所去上班。父子俩中午到一家中国餐馆吃包饭,晚饭自己烧。熊庆来依然努力执着得学习着,经常熊秉明半夜醒来还看到父亲在看着写着什么。
熊庆来在法国2年,有1年是请假,没有工资收入;他还要担负6口人之家的生活费用;在国外生活开支又相当大。他手中仅存一笔出版《高等数学分析》的稿费,他开始担忧起收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