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3223500000038

第38章 科学巨擘(1)

马约翰:“中国体育教学第一人”

马约翰是我国著名的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终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非常健康,年逾80岁而鹤发童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他在体育教育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工作了52年,被称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中国体育教学第一人”。

清华的“体育帮教”

由于突出的运动才能,1914年,马约翰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从此一直留在清华,长达半个多世纪,献身于清华的体育教育事业。

马约翰到清华学堂任教之初,学校并没有让他教体育,而是教化学。

众所周知,清华自开办之日起就是一所顶尖的学校,学生都是经过严格考试从全国挑选来的学习尖子,入学后在专业学习上的要求也很严格。但它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儒学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读书、而忽视甚至是轻视体育的倾向。大多数人不仅没有进行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就是正式的体育课也不大愿意参加。为扭转这种局面,学校当局曾不得不采取某些强制锻炼措施。例如,规定每天下午4点到5点,所有学生都必须到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并且将图书馆、教室、宿舍统统锁上,不让他们留在室内。即便是这样,也仍然有不少人虽然离开了教室和宿舍,却躲到树林或是其他一些僻静的地方去看书或休息。

在这种情况下,马约翰主动向时任校长周诒春建议,应该积极发展学校的体育教育。当时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清华每年要送100名学生去美国学习,学生在身体方面也应该强壮一点,总不能把帝国主义蔑视中国人的所谓“东亚病夫”送去吧。马约翰的建议,受到学校当局的重视,在体育设施方面很快就有了很大改进。1919年,清华体育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设起来。马约翰本人也受聘为学校的“体育帮教”,从此开始了他的体育生涯。

当时,马约翰动员学生重视体育的目的,还仍然停留在朴素的爱国主义层面。他说:“从我来说,我主要是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被人说中国人就是弱,就是东亚病夫。因此,我常向学生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儿什么,你们也要能玩儿什么。不要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中国学生,在外国念书是好样的。因此我想到,学生在体育方面也不要落人后,要求大家不仅念书要好,体育也要棒,身体也要棒。”

马约翰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小树林等地方去搜寻学生,动员他们去跑、去跳、去打拳、练剑等等。在马约翰和各有关人士的支持下,校方还规定学生必须在体育方面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毕业,才能出国留学。这一规定,对清华体育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自强不息”应理解为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应不断地进行自我锻炼。所以,除了德育和智育外,清华也很注重体育。例如,规定学水利的学生毕业时游泳课必须考试合格。马约翰不仅主持制定了学生体育的“五项测验”及格标准,并且亲自主持测验,严格把关。

著名学者兼作家梁实秋是清华1923年毕业生。他在毕业前的体育测验中,田径项目虽“勉强及格”,但“游泳一关最难过”,第一次未能及格,规定1个月后补考。在这1个月的时间里,他“天天练习”,最后在“补考”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游完了规定全程,这才获得主持补考的马约翰的首肯:“好啦,算你及格了。”

清华出身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吴宓,当时也曾因为跳远一项未能及格,而被马约翰整整“扣了半年”时间,而后才获准出国留学。

1919年,马约翰利用公假到美国春田大学去进修,是专门去考察和学习美国体育教育的,历时1年,并且完成了一篇题为《体育历程14年》的毕业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对发展中国体育事业的认识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忧虑:“中国是一个最古老的伟大的幸存国家,它的面积3913560平方英里,人口大约为4万万,全体人口都是羸弱或多病的,而且经历着不卫生、不健康的生活条件。这是一块人民生命不断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患者需要治疗一样。”

体育“重镇”,别开生面

马约翰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清华大学立志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1920年,马约翰在清华学校接替美国人成为体育部主任。他上任之后,在学校内大胆改革,学校的体育水平突飞猛进,短时间内就创造了20多项全国纪录,清华也因此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重镇”。

上世纪50年代,清华校长蒋南翔曾说过,清华于1911年建校,马约翰1914年到清华,服务清华的历史差不多同清华的校史同样悠久。“所有在清华上过学的学生,差不多统统受过马先生的热心教诲”。

马约翰的热心教诲通常是这样的:“Boy,太瘦了,这样太不行了,要好好锻炼。”学生们回忆,马约翰在体育课上有一股劲,瞪大眼睛,双手攥拳在胸前挥动,号召大家“要动!动!动!”往往说得学生热血沸腾。

晚年的梁思成常笑着对后辈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当年可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好了,好了,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过说真的,我非常感谢马约翰。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马约翰曾教过学生许多有趣而又奇怪的运动,比如“拖尸”。除夕之夜,二年级的学生深夜闯进新生宿舍“拜年”,把他们从床上拖起来,4个老生抓住一个新生的四肢,甩来甩去,并且数着数,一直数到十几下,才把可怜的新生扔回床上。

作为体育教授,马约翰对学生的指导时常别开生面。曾有学生因为神经衰弱来向他诉苦,他冲着学生的肚子就是一拳。那学生急了,他却笑了:“你说你神经衰弱,看你的紧张样子!”然后他带那个学生到球场上,让他去把别人正在比赛的篮球抢下来,和别人一起打,并且鼓励他:“你看,你神经不但没毛病,还挺不坏呢!”到了晚上,那个学生洗完澡,来找马约翰,高兴地说:“现在我精神好极了,好像没病了。”

马约翰给人留下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一位老法学家在一次论坛上,看着台下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们,脱口而出:“Boys and girls,good evening!”他解释说,自己55年前在清华大学时,每当上体育课,总有一位慈祥长者像这样用英语问候大家,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今天他自己看到这么多充满活力的面孔,也就情不自禁地说了当年马约翰教授说过的话。

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时,新任校长罗家伦居然也轻视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无须设教授一职,就下令将马约翰改称为训练员,并因此相应降低他的薪资。清华许多同事都为马约翰鸣不平,有人劝他离开清华另谋高就。事实上,以他的能力与声望,到别的地方去担任教授也完全不成问题。当时就有外校想把他从清华挖走。

但马约翰本人放不下清华体育部这个由他参与创建的教育岗位,所以根本不计较名利而坚持留在清华工作。他说:“降职有什么关系,我教体育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为的是教育青年人锻炼身体。假如不让我教体育,那我倒真要和他干一场了。”

1929年,华北足球比赛大会在天津举行。马约翰率清华大学队出征,荣获冠军。球队返校时,全校师生夹道欢迎,抬着马约翰和队员走进校门。这样一来,校长罗家伦不得不恢复了他的教授职称。由于在学校和社会上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1936年,当中国组建庞大的队伍参加奥运会的时候,马约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总教练。

体坛师表,道德为先

“体坛师表”这一极高的荣誉,马约翰是当之无愧的。他毕生献身于体育事业,不仅在清华,而且在全国体育界也都具有很高的声望。令人钦佩的,是马约翰在他所主持的体育活动中,对于运动员在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方面也有很严格的要求。他经常对队员们说:“球可输,运动道德不能输。”“不许踢人、压人、打人。”

清华足球队当时有一名姓翟的中锋,球踢得好,速度快,传球准,不仅在校内,在华北也很有名气。他的作风本来也不错,但在一次暑假期间他去上海踢球时,学了不少坏毛病,什么勾人、压人之类,回到学校后就在球场上暴露出来了。马约翰看到了非常生气,当场就把他换下来,狠狠地批评他,并严肃告诫他:“你不改掉这些坏毛病,球队就开除你。”这位中锋接受批评,后来果然改好了。

马约翰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强调一定要重视体育道德教育。他说:“从事运动者,道德为重……否则虽力大如牛,将如无羁之马,奔放逐斗,无往而非害事之母,如此影响其将来一生事业,实非浅鲜,故体育部极为注意于此。”从1920年起,马约翰担任清华体育部(新中国改称体育教研室)主任一职,直到1966年逝世为止。他的这种“教书育人”思想,始终贯彻如一,为清华体育创造了良好的传统。

1942年,马约翰在西南联大工作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家里有时竟然连菜都买不起,只能吃白饭。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四川江津成立了一所体育专科学校,很想借重马约翰的声望,用高薪聘请他担任校长。但他不为名利而心动,婉拒了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好意,继续在昆明过着清苦的教员生活。这在当时的教育界和体育界都被传为佳话。

老骥伏枥,不减当年

1949年,马老先生当时已是66岁的高龄了。他不可能像许多年轻的体育老师那样,亲自为学生做示范动作。所以,他的体育课就别开生面地采用室内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上马老的体育课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得益匪浅。首先,他在上第一堂课之前就郑重声明:“同学们,我的汉语发音不好,所以,我能不能用英语来给大家上课?”同学们听了,一致欢呼“好!”这样,他就开始了精彩的讲演。

他说:“年轻人,今天我将告诉大家怎样去洗澡。洗澡的第一步是用热水,在一分钟内用肥皂擦洗好你的头发;第二步是再用热水和肥皂擦洗好你的全身皮肤和肌肉,去掉皮肤上的脏东西,然后,在一分钟内用热水洗净全身;第三步要用冷水淋浴全身,使已干净的皮肤收缩,并用干毛巾擦热皮肤,使它得到锻炼,这一步骤也应在一分钟左右结束。这样,一次洗澡总共不超过四、五分钟时间,既清洁了身体,又锻炼了皮肤和肌肉,还可为公家节省了水电费用,真可谓一举三得。”这种科学的洗澡方式,是当年马老大力提倡的。

在另一堂体育课里,他给学生们讲:“Young men,today,I would like to teach you how to sleep。”他说,睡眠对身体健康来讲至关重要。但一个好的睡眠,必须在临睡前有一种精神上的完全放松,千万不要胡思乱想,否则就会梦魇缠身。为避免这一点,请大家记住一句话:“Never look at the moon before sleeping!”因为,临睡前看月亮,有可能会勾引起人的许多幻想。

在又一堂体育课里,他会讲应该怎样去参加一次周末舞会。他娓娓道来,说舞会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但是它有许多规则必须严格遵守。首先,你必须尊重你的女性舞伴。除了自己应有合适的衣着外,还必须注意,在跳舞时形体的动作都要在规范以内。接着他示范了一种标准舞姿,弄得大家都失声笑起来。

马约翰70岁时在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作报告,一个箭步跃上讲台,身手矫健不输当年。1958年他76岁高龄,与清华大学一位中年教师搭档,获得北京市网球比赛男子双打冠军,并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据称,直到临去世的84岁时,他还能做13个俯卧撑。

【大师小传】

马约翰(1882—1966),福建省厦门市人。1911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是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代表队主力;擅长中长跑,曾获1910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学校联合组880码冠军和440码第三名。)1914—1966年在清华大学任助教、教授、体育部主任等。在从事体育教学52年的实践中,研究了体育运动的规律,参考国内外经验,编制出各种不同内容的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1919—1920年、1925年—1926年两次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体育。1936年担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运动,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

李四光:指出“石头也会变麦芽糖”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启发学子,关心校务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整顿与改革,并在当年恢复地质学门(后改称地质学系)的招生。1919年,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先生赴欧考察时,特地找到李四光先生,希望他回国教书。在这之后不久,李先生应蔡校长之邀,任北大地质学系教授。1921年1月,李先生到校任课。

李先生在北大开设过许多课程,每周教学时数远超过19小时,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但他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对青年既热情爱护又严格要求。讲授矿物学时,在没有木质或玻璃质晶体模型的情况下,他自己在黑板上摹画各晶系矿物的晶体形态。岩石课实习时,他先发给学生几块岩石薄片,下课前还要逐一检查每个学生看的是什么岩石,并在显微镜下亲自证实。他讲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启发性很强,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学生启发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