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3223500000003

第3章 旧学宗师(2)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他以战斗的文章,鼓动风雷,掀起惊天巨浪;他仗义执言,不畏文祸,不苟且偷生,敢“以一人与一政府为敌”。

此外,章太炎的“疯癫”与“疏狂”,在民国学术界也是出了名的。他曾经扬言:“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他的学问淹通博洽,造诣精深,堪称灵光岿然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创立的“章氏国学讲习会”,门下弟子无数,为传播国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激进学者,不废讲学

章太炎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家。只要前脚迈出书斋,他就恣睢放纵,常常会做出一些激进的行为。他不怕杀头,不怕坐牢,想鸣就鸣,想吼就吼,想骂就骂,想咒就咒,图的就是个酣畅淋漓。

1902年,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间,住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他极力牵合孙、康(有为)二派的关系;同时通过日本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当年夏天回国后,他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计划撰写《中国通史》,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

此间,他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的“苏报案”,激怒清政府,被捕入狱3年。1906年,章太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在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他发表在《民报》上的文字,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此外,他还撰写《中华民国解》,是“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自1905年起,章太炎不仅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还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

晚清“苏报案”期间,章太炎曾经在法庭上与审判员当庭对峙。对于他在《革命军序》中所写的“载湉小丑”触犯清帝圣讳一事,他说:“我只知清帝乃满人,不知所谓圣讳。而且按照西方的法律,人们是不避讳的,所以我直接写载湉,没有什么不对。再说,从字的意思来讲,小丑两个字中,丑字本来作类字,或做小孩子解,所以小丑也就是小东西或小孩子,并没有诽谤的意思。”章太炎从文字学的角度辩说,听众席上掌声雷鸣;而无知的审判员一头雾水,非常尴尬。在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雄辩滔滔的“案犯”前,他们简直不知道怎么审判才好。其中一位审判员突然悟出,章太炎是海内外著名的学问家,肯定是科举正途出身,便小心翼翼地探问:“您得自何科?”章太炎听此问题,更觉可笑,故作糊涂,高声回答:“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科”与“窠”同音,“满天飞”即浙江方言“老布衣”的意思。又一次引起满庭哄笑。

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政权被袁世凯窃取,章太炎追求的民主共和理想为帝制复辟所代。1914年1月7日,章太炎因刺讥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被袁氏软禁于北京龙泉寺、钱粮胡同等处。他虽在苦闷中独处,但得闲时,即对其思想学术进行认真的整理。在此期间,他复取《訄书》增删,更名为《检论》,对儒学的认识又较以前深化系统。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社会失序、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章太炎大力宣讲国学,主张分清儒学中的精华与糟粕,提倡儒家道德中的优秀成分。章太炎认为,弘扬国学与尊奉孔教,二者有根本之区别;前者是积极继承,扬弃创新,后者是消极保留,迷信守旧。

1913年冬,章太炎在化石桥共和党本部讲学处墙上贴出一张通告,其中说:“余主讲国学会,踵门来学之士亦云不少。本会专以开通智识,昌大国性为宗,与宗都绝对不能相混。”章太炎倡导用儒家道德补西方物质文明的不足之处。他对比了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以为“老、庄虽高妙,究竟不如孔子的有法度可寻,有一定的做法”。至于佛家,虽然也讲心,但“不切人事”。通过比较,章太炎以为儒家道德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1922年4月1日到6月17日,章太炎应江苏教育会邀请,在上海主讲国学,每周一次,共讲10次。当时,听者云集,约三四百人。章太炎撷菁采华,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引领初学者入其门径。有的听者后来回忆说:“十次课之后,胜过闭户读书三年。”

1932年3月24日,章太炎在燕京大学讲《论今日切要之学》,认为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历史学可以唤起青年的爱国之心,研究历史学最为切要。

同月31日,章太炎应北平师大研究院的历史科学门、文学院的国文系和历史系的邀请,演讲《清代学术之系统》,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条分缕析,作了全面评述。

4月22日到26日,章太炎用3天时间,在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讲《广论语骈枝》。

5月29日,章太炎在青岛大学讲演,发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的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增进人格修养,增强爱国之心。秋天,他南行苏州,继续讲学。

1933年1月,章太炎、李根源、陈衍、金松岑等人仿效顾炎武读经会,成立了国学会。国学会以“扶微业,辅绝学”为标榜,组织讲学。章太炎还起草《国学会会刊宣言》以告天下,强调砥砺名节,振起末俗的精神。

同年3月,章太炎应无锡国学专门学校邀请,赴无锡讲学。无锡国专为当时的国学重镇,始办于1920年,初名国学专修馆,著名学者唐文治为馆长。1928年改名后,唐文治任校长。无锡国专师资雄厚,当时著名的国学名家陈衍等人在此多次讲学。3月14日,章太炎在无锡国专讲《国学之统宗》:“今欲改良社会,不宜单讲理学坐而言,要在起而能行。周、孔之道,不外修已治人,其要归于六经。六经散漫,必以约持之道,为之统宗。”“社会腐败,至今而极,救之之道,首须崇尚气节。”“余以为今日而讲国学,《孝经》、《大学》、《儒行》、《丧服》,实万流之汇归也,不但坐而言,要在起而行矣。”

次日,他又在省立无锡师范学校演讲《历史之重要》和《春秋三传之起源及其得失》,认为“人不读国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他指出:“昔人读史注意一代之兴亡,今日情势有异,目光亦须变换,当注意全国之兴亡,此读史之要义也。”此外,读史还有扫除“空谈之哲学、疑古之史学”的意义。

创办章氏国学讲习所

1934年秋,章太炎举家从上海迁至苏州。冬天,他在苏州锦帆路50号挂起《章氏国学讲习会》招牌,筹备设立讲习会。在章氏国学讲学会筹备期间,他还组织了章氏星期讲演会。从1935年4月到9月,共讲9期。除星期讲演会外,章太炎还利用间隙组织读书会,集弟子于一室,逐章逐句,扎扎实实,通读全书。1935年9月16日,章氏国学讲习会新学舍落成,正式开讲,标明以研究国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讲习期限2年,分为4期。学程为:

第一期: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历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

第二期:说文、音学五书、诗经、书经、通鉴纪事本末、荀子、韩非子、经传释词。

第三期:说文、尔雅、三礼、通鉴纪事本末、老子、庄子、金石例。

第四期:说文、易经、春秋、通鉴纪事本末、墨子、吕氏春秋、文心雕龙。

当时在章氏国学讲习会授课的教师,除章太炎本人主讲外,还有门人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杨、诸祖耿、潘重规、黄焯、潘景郑等。章太炎的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也来作讲演。教学行政事务由章夫人汤国梨、孙世杨负责。

当时,前往章氏国学讲习会就学者人数极多。其中,苏州、上海和浙江人占多数;不远千里,从僻远省区来求学者也有相当数量。年龄最高的73岁,最小的18岁。有曾任大学讲师、中学国文教师的;以大学专科学生占大多数。籍贯有19省之不同。而寄宿学会里的,约有100余人。真可谓盛况空前。除正式入学者之外,尚有不少听讲者。其中有些人颇有学术造谐,如李源澄,本为廖季平弟子,又曾受教于欧阳竟无,后任无锡国专教师,因倾心章太炎学问见识,自讲习会开讲以来,不断前来听讲,执礼甚恭。

由于学员程度参差不齐,章太炎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分班,把金德建、汤炳正、姚豫泰、李恭、孙立本、柏耐冬等成绩优秀者录为研究生。研究生也听讲大课,同时各自选择专门研究方向,可以随时到章太炎书房接受指导。章太炎学问既博,对授业解惑热情又高,每论一事,滔滔不绝,并喜欢学生置疑。

为配合讲学,1935年9月,章太炎还创办了《制言》半月刊杂志,并亲任主编。他在《制言发刊宣言》中称:讲习会“言有不尽,更与同志作杂志以宣之,命曰《制言》,窃取曾子制言之义。先是,集国学会时,余未尝别作文字;今为《制言》,稍以翼讲学之缺”。《制言》以保存国学、研究国学为为基本特点。章太炎去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继续编印。出至第47期,苏州沦陷,被迫停刊1年多时间。1939年1月在上海复刊,期数续前,但改为月刊,共出版63期。

晚年讲学,著书立说

章太炎晚年讲学,主要针对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端正学风,“扶微业,举绝学”。他在苏州大公园县立图书馆、青年会、沧浪亭等处讲学,“全国响应,各地学子,纷纷负笈来苏”,籍贯分布19省,“东及扶桑,南暨越裳,华夏群贤毕至,锦帆路上,车马云屯。”章太炎开讲之日,听者近500人,济济一堂,连窗外走廊也挤满了人。以后每逢太炎主讲,“诸生慕先生名,听课时无一缺席”。章太炎“一茶一烟,端坐讲坛,清言娓娓,听者忘倦,历二三小时不辍”。

有一次,章太炎在课堂上讲课讲到兴奋处,烟一根接着一根地抽。当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却拿着手中的香烟在黑板上猛写,写完后也不看是否写上了,转过身仍旧滔滔不绝地讲课。另一只手中的粉笔,也被他误认为是香烟而放入口中猛吸。学生们都忍俊不禁,而他却全然不知。

章太炎到北京大学讲学时,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北大风雨操场座无虚席,来晚了的人只好站在窗外“旁听”。章太炎在北京任教的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吴检斋等人,围绕着老师登上讲台,然后一字排开,毕恭毕敬地侍立在老师身旁。满头白发的章太炎穿着绸子长衫,个子不高而双目炯炯有神,向台下望了望,就开始用他的浙江余姚话演讲。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于是由刘半农翻译。又因为章太炎在讲话时爱引经据典,钱玄同便不时地在黑板上用板书写出。涉及人名、地名、书名,有拿不准的,担任翻译的刘半农便会与钱玄同当场商量,或者问侍立在老师旁边的其他人,就是不去烦扰老师。

章太炎晚年的时候,经常做一些演讲,也曾系统梳理过国学传统的沿革。其中最有影响的演讲都是在上海。一次是在1922年。曹聚仁对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集成《国学概论》一书。这次演讲以“国学之本体”、“治国学之方法“、“国学之派别”等内容为主体,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国学的源流。另一次是在1年之后,后来结成《国学讲演录》一书,分“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等章节。这两本书与章太炎早年演讲时整理成册的《国故论衡》有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由于听众的不同而各有侧重。

1936年春,章太炎讲完“通论之部”(即“略说”)之后,开始分部详讲,各部类均请深有造诣的专家主讲。他本人计划在经部讲《尚书》和《春秋》,并约请吴承仕讲“三礼”。1936年6月,章太炎讲完《尚书》后,又加开《说文部首》新课,准备在放暑假前讲完。不料他带病上课,劳累过度,于6月14日不幸病逝。章太炎去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继续办班,直到1941年。

章太炎去世后,国民政府议决“国葬”,拨款2万元给治丧委员会。章夫人汤国梨在杭州选择墓地,得西子湖畔南屏山麓墓地,毗邻明末抗清领袖张苍水之墓。张苍水为章太炎平生景仰之英雄人物。择地即定,正待动工,抗日战争爆发,只得殡灵柩于苏州寓宅后园。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建墓,才葬于杭州。1986年,杭州市政府在此兴建章太炎纪念馆,馆中并收藏各种版本的章太炎著作和大量有关文献,已成为研究章太炎思想学术的一个基地。

【大师小传】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痛恨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及其《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梁启超:但开风气不为师

梁启超,清末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发起者,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代学术大师。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早年曾热情参加文学改良活动,主张文学要能反映时代精神。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学校、南开大学等校执教,并到各地讲学。先后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为培养人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成绩。

钟情师范,广设女学

1898年,梁启超在代清政府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正式提出设立“师范斋”的构想。这个章程,不仅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而且还是北师大正式孕育的开始。1902年,张百熙奉命重建京师大学堂,最先便成立师范馆与仕学馆两馆,师范馆招收学生79名,仕学馆招收学生57名。其中,师范馆正源自梁启超“师范斋”的构想。可以说,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近代新的教育制度的诞生,也就不可能有京师大学堂,不可能有北师大的诞生。

梁启超钟情于师范教育。他专门写过一篇《论师范》阐发自己的思想:“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者也。”“今天下之变日亟,教学之法亦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