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幕后新闻
3222000000008

第8章 海瑞印章400年流浪史

11月3日10时半,记者的手握住了海瑞的印章。瞬间,忽发妙想,这算不算是和海大人握了手?400多年前他曾反复用手磨挲这枚印呢。

印章黄铜质,总高3.7厘米,钮高2.7厘米。印文刻有“抒心惜福”四个篆字,每字大小均在1平方厘米左右,印的一外侧中部刻有海瑞的号“刚峰”二字,为隶书小字,不知为何“峰”字的右下部分少了一横划。在正方形印文之一,是由大、中、小三个“回”字形图案至下而上叠铸成亚腰状提梁式钮,这类钮在宋、明时期的官、私印章中十分流行。印文功力深厚,刀法娴熟,章法布局既合乎规律又富于创新富于变化。“抒心惜福”这种印,在印鉴学上称之为“吉祥语类印”用于赠送亲朋好友,或自携自勉,皆赋寓意于情理意愿。

印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原是挚友间真情的传递。

400多年前,海瑞在反复摩沙丘这枚印章后,赠予了苏州的一位谢氏官员,谢是他的下级,也是他的挚友,系瑞要调任他方,临别留一枚印章表达深情厚意;400多年后,即到了1948年,谢氏的第十六代子孙谢炳昆在苏州将这核算印章赠予了挚友姚先生(尊重姚老的意愿隐去其名,以下均称姚先生)。

现在,这位姚先生正在他家的北屋热情接受采访。姚先生今年72岁,曾任本溪市政协委员,本溪市民进会员,现是本溪市老龄委主任。

有人说在东北很少能见海瑞的实物,其实海口的海瑞纪念馆也没有什么实物,记者曾在那里参观过并为之遗憾,五十年代,姚先生从苏州把这枚印章带来了。

姚先生祖安徽黄山,早年在家乡教书为业。1946年,他怀揣教书积攒的银两来到苏州开米店创业,一年后,生意兴隆起来,在苏州府前大街一口气开了四家米店。“同泰森”米店的老板谢炳昆钦佩姚的精明与厚道,常来探讨业务,渐渐竟成挚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绍酒听评弹,也看越剧。1948年,苏州解放前夕,谢炳昆十分紧张,他对姚说:“老弟,我既是地主又是资本家,恐怕不会有好下场,我要逃了。”过了几天,谢业余昆果然来告别,姚先生给他备了一桌酒,两人洒泪话别。临行,谢拿出这枚海瑞印章,说:“老弟,这是海大人赠予我祖上的,世代相传,我恐怕保不住了,现在我送你做纪念,也算是咱们兄弟一场的情谊。这是稀世之宝,你要珍藏好。”说罢,没有说明去向,就慌忙逃走了,从此再无音讯。

姚先生的米店继续经营,并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慷慨献米。不久,姚先生放弃了买卖,而去一中专学习。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东北支援经济建设,落户于本溪。

姚先生接过谢炳昆赠予的这枚印,自是心潮难平,一方面领受朋友的厚谊,一方面仿佛也接过了海瑞的魂灵。

姚先生的老家黄山离海瑞当年任知县的淳安只有3公里,自幼听到许多关于海瑞的传说,心里十分崇敬这位海青天。至今,仍能倒背如简述海瑞生平—“海瑞1514年生,1587年死,明代广东琼山人,字汝贤,自号钢峰,回族。小官僚家庭出身,父亲早死,从小跟寡母谢氏生活,家境贫寒。嘉靖年中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汽车江淳安知县,推行清丈、均徭。嘉靖四十五年好1566年任户部主事时,上疏批评明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即1569年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江,推行一条鞭法,曾令徐阶等退田,后因被张居正、高拱排挤,革职闲居十六年,万历十三年即1585年再度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待郎 和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污,两年后病死。他曾平反一些冤案,民间因而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著作有《海瑞集》……”姚先生这样的抑扬顿挫,听起来倒像个历史课的老教员。

“我从那以后,看了很多海瑞的书,研究这个历史人物,越来越崇敬他的人格,把他作为一个偶像。”

1966年****开始,姚先生把海瑞的印章包在一个塑料袋里埋在院里的煤堆下面。可是,到了1967年,单位里坟论姚文无那篇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姚先生论着论着就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那位蛮不讲理的本有,高声说:“这篇文章不对,海瑞确实是好人,历史有定论,人民有口碑!”石破天惊,姚先生冒犯了天威,于是,全本溪市都在批判他,先是用皮鞭抽,然后戴上高帽游遍大街小巷。晚上,回到家里,老母亲问,他笑答没事,次日再斗,还是说:“这篇文章不对,海瑞确实是好人,历史有定论,人民有口碑。”造反派令他下跪,他坚决不跪,于是继续用皮鞭抽,抽急了,这个安徽硬汉就大喊:“你打死我,我也不认罪,打死我,我的五个儿子会上北京告状为我申冤!”

1978年,姚先生平反,有关领导对他说:“老姚真有远见,海瑞真是好人哪,你骨头也像海瑞一样硬。”

造反派两次抄他的家,一无所获。他对记者说:“幸亏我把印章埋了起来,不然不但要抄走,还要打死我。”

1978年平反的那天晚上,姚先生小心翼翼地挖开煤堆,那方印章硬硬的还在。他重新买了一个小红盒,把印章放在里面。但依然是秘而不宣。

今年春天,他带着印章来以省博物馆找专家鉴定,专家云:“确属明朝文物,对明史及海瑞的篆刻书法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实物价值。”专家又问:“您有出卖的意思吗?”姚先生当时未作答复。

现在他却对记者说:“我现在要把印章的事说出来,主要是看到希望工程心里着急,我想出让,所得款项一方面捐赠希望工程,一方面贴补生活。但我有两个原则:一、对方必须是收藏家,不懂文物的暴发户给多少钱不卖;二、对方必须是中国人,外国我给多少钱不卖,这是中国的东西,不能流到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