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幕后新闻
3222000000006

第6章 她目睹八女投江

8月28日,记者随同沈阳市于洪区政府的几位干部来到于洪街道丁香季一幢居民楼,看望抗联老战士谢桂珍。老人虽已80高龄,但记忆却极好,在简略地叙述了自己的传奇生涯之后,她又透露出一条鲜为人知的消息,她说:“前几天我看了电视剧《八女投江》,这些闺女们演得不像,就是没有个兵样!那时我是连长,我带两个战士先过江,我站在岩上眼睁睁地看着她们一步一步向水里走,直到被水淹没,那个英勇劲呀……”说到这里,老人的眼圈红了……

1938年10月上旬的一天,接任连长不久的谢桂珍随西征部队来到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的河边,战士们在宿营地刚刚点起篝火,日伪军便闻讯包抄过来,到第二天拂晓,一部分敌人已逼近谢桂珍所在连队,他们派来一个伪军劝降。

“你们投降吧,没有别的出路了!”

“咱们是中国人,不知道啥叫投降!”女兵们冷冷地答道,那小子又等了一会儿,见女兵们已把枪口对准了他,才没趣地退了回去。谢桂珍这时问冷云,“指导员,咱怎么办?”冷云说:“过江,你先带两个战士过去给大家探路!”谢桂珍就带上女战士宋连文、高淑云先下了水,江水奔腾咆哮,一个旋涡连着一个旋涡,脚稍一抬高点,就要被冲倒。她们好不容易才游到对岸,刚一落脚,就听到后面传来“抓活的!”“抓活的!”的喊叫声,回头一看,原来日伪军已经逼近8个女战士。谢桂珍隔着江水向战友们高喊,“姐妹们,别忘了咱们是中国人,绝不能投降,绝不能卖国,死也不能让鬼子抓活的!”敌人向谢桂珍开枪,她的腿部不幸中弹,她倒在了地上,嘴里仍不断地高喊:“姐妹们,别忘了咱们是中国人……”那边,冷云她们向敌人射击了,谢桂珍叭在苇丛里看到,她们打得十分勇敢,最后子弹打光了,她们就把枪砸碎,冷云带领战士们手挽着手,义无反顾地向江心走去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江心,掀起了巨浪吞了8个年轻的姑娘……朝夕相处的战友们就这样牺牲在自己的眼前,谢桂珍她们号啕大哭,一遍一遍地呼喊着战友的名字。不知过了多少时辰,谢桂珍对两个战士下了命令,“别哭了,你们赶快走!不要管我。”“连长,咱们去哪?”谢桂珍对她们说:“只要你们不当叛徒,不出卖咱们的国,到哪儿都有人收留你们!”两个战士听罢,将她藏在一个葡萄架下,就找部队去了。

解甲归田埋名民间,直到人们把她当成烈士,她才说“我还活着……”

谢桂珍出身于革命世家,父亲是抗联五军军部的副官,母亲是抗联的地下交通员。她16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上山了抗日。不久,父母双双牺牲。她自己身上也留下十几处弹痕,但她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她从不向人讲自己的过去。

那次,乌斯浑河边的战斗过后,她被抗联九军的同志们找到,大家把她送到医院,伤好后,立即又参加了战斗。不久被敌人抓去打成了半残废,直到鬼子投降。她才出狱。出狱后,她和抗联战士李振兴结婚,默默地过起平民百姓的生活。不久,举家迁到沈阳,更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直到1982年,她听人说牡丹江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馆”,她让老伴和儿子去看看,老伴和儿子回来给他带回来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她的名字被人刻在了烈士纪念碑上。老人家亲自来到牡丹江有关部门,找到负责人,她对人家说:“你们搞错了,我还活着!”并且,她又将八女当中名字写错的帮助改了过来。同时又为纪念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当年的老战友,北京市工商局的离休干部王一知听说谢桂珍还在,立即派人把她请到北京做客,在京的老战友们经过多方努力,民政部门终于确认了谢桂珍抗联老战士的身份,并给了她相应的待遇。于洪区的领导得知他们区里竟住有一位抗联老战士又惊又喜,立即前往慰问,并表示一定要按老红军的待遇标准照顾好老人,从此,每逢节日,区里都要组织人到老空家问寒问暖。然而在此前的几十年里老人却一直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并没有享受到她应该享受的一切,其原因就在于她从未向人透露她的真实身份。

记者问:“大娘,那些年您为什么不向人讲呢?”

老人家听了,极认真地回答:“有什么可讲的呢?把鬼子打跑就行了呗,当初咱们不就是这么想的吗?冷云她们八个又跟谁去讲呢?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呀!”说到这里,老人的眼圈又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