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幕后新闻
3222000000033

第33章 跛足老翁“创作”106米高的地球第一雕

75岁的王仁民老先生,13年前立下宏愿,要在中原腹地、炎黄二帝的故乡塑炎黄二帝巨像。13年来,他拖着一条拐脚,拄着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如今,这座经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八米的巨型雕塑主体工程已完成了60%。

让我们先端祥一下传奇的王仁民王老先生:身材高大,面如白玉,鼻直口方,让人想象他曾拥有过不同寻常的英俊。高远辽阔的目光,振奋人心的谈吐,让人感受到一个常青的内心世界,一个理想主义者才会有的年轻精神。

让我们猜对了,王仁民曾是一个职业革命家。

他1925年生于烟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身为地下党的老师的影响,12岁便上街宣传革命。抗战胜利后,率十名同学准备奔赴延安,途中就读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北方大学。毕业后,他参加刘邓大军,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英勇杀敌。

解放后,他深入伏牛山剿匪屡立战功。由于受家庭出身影响,在授衔时被压低衔级。在“肃反”、“反右”、“****”时期均受到触及,后被打断肋骨,有两次险些被开除党籍,一次被押到军事法庭审判。万般无奈,他提笔上书******。领袖批示,厄运从此转机。磨难之中,一腿伤残。

如此的生涯,形成了他一个与众不同的信条——“活着是美好的,活着就要好好地干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1987年,作为“黄河游览区”负责人的王仁民,先后到新加坡和美国考察。

在新加坡,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华人既不称自己是华人,也不称自己是中国人,而一律自称“炎黄子孙”。

在美国的迪尼斯乐园,王仁民遇见几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年轻人,听对方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问道:“请问你们是北京人吗?”年轻人回答:“不,我们是炎黄子孙,现在在这里读书。”王仁民参加了一位美籍华人的家宴,这位美籍华人与台湾某要员结儿女亲家,面对王仁民这个老共产党人,他起初有些不大自然。王仁民就从“炎黄子孙”这个词入手谈起来,老华人一下子就来了兴致,陌生感没有了,隔阂消失了,手却握得更紧了,顷刻间,谈话变得热情洋溢起来。两个谈古论今,竟至通宵达旦。

为什么一谈到“炎黄”,人们就立即变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炎黄是全球炎黄子孙的一面旗帜,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同心力和凝聚力,它能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和实现祖国繁荣统一的巨大推动力。”一番思索之后,王仁民这样回答自己。

“炎黄,炎黄二帝……”王仁民这样反复念叨的时候,一个宏伟的创意也就产生了——在黄河游览区塑一个炎黄二帝的巨像。我们这里是中原腹地,是炎黄二帝的故乡,是华夏文明的摇蓝。二帝巨像立在这里供天下华人瞻仰,这最好不过了。

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黄河游览区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华人发出雕塑炎黄二帝巨像的倡议。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带头捐出了500元人民币。

从那一天开始,王仁民拄着一只手杖,四处游说,救援八方,奔走呼吁。

到1991年炎黄二帝巨像奠基,四年间王仁民在国内纵横六万公里,他先后去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杭州及内蒙古自治区;在海外,他从亚洲的南端一直走到北美洲的北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他都要去问上一问:你还记得炎黄二帝吗?

他精彩的演说词如下(摘录)——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统一富强的象征。为了使成千上万的海外赤子在民族精神上有所寄托和归依,为了有利于华夏文明的辐射,有利于千千万万海内外炎黄子孙到炎黄故乡朝拜祭祖,我们决定雕塑高达106米的炎黄巨像……”

王仁民到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去宣传,同时,他又走进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家中进行游说。这期间,他演说数千场,发表文章专著700多万字,不遗余力地向社会中界和海内外炎黄子孙宣传黄河、黄土地、炎黄文化、宣传民族精神,祖国前途,宣传爱国主义。

四年下来,这个老共产党人累得唇疲舌焦。他拖着一条残腿踏破了铁鞋踏遍了青山。

炎黄二帝巨像有了专门组织机构。李瑞环发表讲话,薄一波、周谷城、肖克老将军分别挂帅任职。

踏遍青山人未老。1988年12月的某一天,63岁的王仁民朝气蓬勃地走进北京西郊区一个著名府第里,去拜见年过八旬的肖克老将军。

“肖老,我们在北京跑了几十个单位,所到之处领导,专家几乎一呼百应,人人赞成。我考虑兴建炎黄巨像要成立个组织,这样的话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发动群众进行筹资活动。”肖老将军快人快语,说:“好!明天就成立。”经过十天的准备,对炎黄巨像筹委会的人选,章程,筹资办法等征求了各方意见,进行了充分讨论,一致推荐德高望重的周谷城担任炎黄二帝巨像筹委会会长。肖老将军听了汇报后,高兴地说:“好,就请周谷城当会长,我当副会长。”随即,他给周谷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河南同志来我处,谈要兴建炎黄巨塑,并成立为兴建炎黄巨塑筹委会。我意请你当会长,我当副会长。”1988年12月21日,炎黄二帝巨像筹委会在北京成立。会议推举周谷场为会长,肖克为第一副会长,程思远、倪志福、荣高棠、溥杰、魏巍、吉瑞芝(吉鸿昌之女)、****、王仁民为副会长。聘请薄一波、李政道、朱学范、楚图南、张友渔、黄镇和美籍华人潘毓刚为名誉会长,杨成武、王平、华君武、苏步清、赵朴初、贾兰坡、曾志、穆青、谬沫沙为顾问。

1990年初,王仁民又开始琢磨成立炎黄文化研究会。“炎黄二帝巨像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开拓和创业的化身,在兴建炎黄二帝巨像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为炎黄文化的学术研究。”他把这个想法对周谷城、肖克讲了,得到了两位老人的认同和支持。经过半年的反复酝酿推敲,这年五月,将研究会正式定名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其任务:一是兴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二是进行炎黄文化学术研究和出版《********》与《中华文化通志》等大型著作。

1991年5月10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薄一波、肖克、程思远、雷洁琼到会庆贺,各界知名人士50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上,李瑞环同志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活动把民族精神振奋起来,把炎黄子孙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振兴我们的国家,是大得人心的,是有益于历史进步的大事情。”薄一波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辉煌灿烂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可以从吸取历史文化的营养中得到丰富,走向成熟。我们要积极地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但是我们只能站在自己的历史基点上前进。”他又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凝聚全球炎黄子孙民族感情、促进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最有生命力的学会,我积极支持。全国许多学会让我当会长,我都拒绝了,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要我当名誉会长,我当了。”

兴建炎黄巨像属民办工程,所需资金巨大,其来源主要依靠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鼎力相助。为此,周谷城在兴建炎黄二帝巨像的倡议书上题词——“炎黄二帝,大型雕塑;功德之征,后世仰慕。”数万份印有这个题词的倡议书发向海内外各界,得到众多领导人、专家学者的支持,他们有的签名,有的题词。薄一波同志的题词是:“炎黄雄姿存天地,凝聚四海赤子心”;肖克将军的题词是:“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象征。”程思远的题词是:“情系中华”;李政道的题词是:“炎黄二帝魂何在,中华儿女魄永存”;陈立夫老先生的题词是:“巍巍炎黄泽润八荒,子孙昌盛圣德弥高。”

1989年5月15日,为筹集资金,王仁民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义卖大展。参加这次义卖大展开幕式的有周谷城、王平、肖克、楚图南、程思远、雷洁琼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名流千余人。周谷城为义卖大展的横额题了字。这次义卖是由全国书画家捐献作品,其中主要有天津南开大学美术教授乔修业的100幅山水画,著名铁笔烙画画家王杰的70幅大型烙画,张存士的大型砖雕艺术品等数百件。

捐款活动在世界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抗美援朝时曾为志愿军捐过飞机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病义演五天,募集捐款十多万元。;美籍华人王素净从大洋彼岸寄来捐款的同时,还献诗祝贺;郑州的井玉兰捐两万元;深圳市********周溪舞组织捐款100万元,其中包括他个人捐款一万元;泰国华人马岳炳捐10万泰铢;台湾的******先生捐两万美金;香港的施展熊捐8.9万元港币;许多大学生将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奖学金、助学金寄了过来;尤为感人的是,一些少年儿童在他们父母的带动下,把吃雪糕的钱投进了募捐箱。

1991年9月12月,郑州黄河游览区的向阳山下,炎黄二帝巨像工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

向阳山上,竖起56面五星红旗,象征我国56个民族团结奋进;向阳山的上空,飘扬五个大气球,象征五大洲的炎黄子孙同庆共贺;鸣炮50响,象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放飞了1200只和平鸽,象征十二亿炎黄子孙永远奋发向上。

肖克、李德生主持了奠基仪式。来自新加坡、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的海外赤子和国内各界人士一同参加了这次庆典。

会上宣读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周谷城的书面讲话——“炎黄二帝巨像的兴建满足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夙愿,它将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求祖,瞻仰朝拜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寻根求祖,将对促进海内外科技文化的交流、凝聚民族感情,振兴民族精神、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百鸟朝凤”的锁呐声中,76根直径1.2米巨型桩基扎根于向阳山上20米下的深处。

炎黄二帝巨像,经过全国600多位专家、学者五年论证10次修改而定稿。

炎帝的造型额头饱满,长髯垂胸,表情睿智、慈祥,微笑中有博大仁爱的胸襟;黄帝眉头微蹙,鼻梁挺直,表情刚毅,雄健,沉思中有高瞻远瞩的气魄。

据传说,炎黄二帝曾结盟于黄河岸边,联合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后人曾为此在邙山以巨木造像纪念。如今的巨像,采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和中国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面部轮廓注重写实,明暗清晰,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胸部以下做虚化处理,与山体相连,给人以充分的想象艺术窨,形成了简练概括、刚健凝重,雄浑质朴的风格特征。

郁郁苍苍的山体上,炎黄二帝静穆地立在那里,那来自远古的眼神阳光一样播洒下来,那份庄严那份神圣,令每一个前来膜拜的炎黄子孙目夺神摇。

巨像前面,依山临河设计了一个长500米、宽230米,共12万平方米的开阔广场。广场中间竖九尊高达5米的大鼎,象征祖国统一社稷稳固;巨像两侧,设有中华民族英雄豪杰、文化名人的大型群雕,还有编钟、大鼓、突出了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和礼仪之邦的主体思想。

沿着“之”字形石阶拾级而上,进入的是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展厅,依次为天象、渔猎、农牧、石器、陶器、冶炼、民族,文化等10大展厅,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轮廓。

目前,炎黄巨像的主体工程已完成60%,著名雕塑家吴树华已将炎黄二帝的头像雕塑完毕。广场上的九鼎已由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分会着手制作。

王仁民对记者说:“还差一些资金,这笔到手了,工程也就马上结束了。最近我老是梦见炎黄二帝,我一定要把他们的雕像搞完。雕像将和长城、秦俑一们成为世界瑰宝,它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八米,比前苏联母亲像高二米,它是世界瑰宝,是地球第一雕塑,这没有问题,绝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