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06

第6章 吴起“杀妻求将”谜点之一:战争硬指标

既然吴起年轻时枉杀30多个无辜之人,那么,干脆再给他加一杀人罪名:杀妻!

非但杀人有人信,吴起“杀妻”也是有人相信的。

——这是吴起命运的第二个起落阶段。

-

我们来看一看吴起杀妻的历史记载——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求将,大破齐师。”(《资治通鉴》卷第一)

其实,司马光的此段史料,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伐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孙子吴起列传》)。

-

根据史料,《东周列国志》比较详细的臆想了当时的情况——

时齐相国田和谋篡其国,恐鲁与齐世姻,或讨其罪,乃修艾陵之怨,兴师伐鲁,欲以威力胁而服之。鲁相国公仪休进曰:“欲却齐兵,非吴起不可。”穆公口虽答应,终不肯用。

及闻齐师已拔成邑,休复请曰:“臣言吴起可用,君何不行?”

穆公曰:“吾固知起有将才,然其所娶乃田宗之女,夫至爱莫如夫妻,能保无观望之意乎?吾是以踌躇而不决也。”公仪休出朝,吴起已先在相府候见,问曰:“齐寇已深,主公已得良将否?今日不是某夸口自荐,若用某为将,必使齐兵只轮不返。”公仪休曰:“吾言之再三,主公以子婚于田宗,以此持疑未决。”吴起曰:“欲释主公之疑,此特易耳。”乃归家问其妻田氏曰:“人之所贵有妻者,何也?”田氏曰:“有外有内,家道始立。所贵有妻,以成家耳。”吴起曰:“夫位为卿相,食禄万钟,功垂于竹帛,名留于千古,其成家也犬矣,岂非妇之(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所望于夫者乎?”田氏曰:“然。”起曰:“吾有求于子,子当为我成之。”田氏曰:“妾妇人,安得助君成其功名?”起曰:“今齐师伐鲁,鲁侯欲用我为将,以我娶于田宗,疑而不用。

诚得子之头,以谒见鲁侯,刚鲁侯之疑释,而吾之功名可就矣。”田氏大惊、方欲开口答话。起拔剑一挥,田氏头已落地。

史臣有诗云:

一夜夫妻百夜恩,无辜忍使作冤魂?

母丧不顾人伦绝,妻子区区何足论。

于是以帛裹田氏头,往见穆公,奏曰:“臣报国有志,而君以妻故见疑,臣今斩妻之头,以明臣之为鲁不为齐也。”穆公惨然不乐,曰:“将军休矣!”少顷,公仪休入见,穆公谓曰:“吴起杀妻以求将,此残忍之极,其心不可测也。”公仪休曰:“起不爱其妻,而爱功名,君若弃之不用,必反而为齐矣。”穆公乃从休言,即拜吴起为大将,使泄柳、申详副之,率兵二万,以拒齐师。

(引自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驺忌鼓琴取相)

-

这个形象描写对后世影响很大,时至当代,绝大多数作者如是描绘。

天涯江湖闲乐生描写的通俗易懂,摘于此以飨读者——

-

于是“君子”们跟鲁穆公说:“先不说吴起人品才能如何,光看他的老婆是齐国人,咱们就不能用他!万一他被吹了枕头风,在战场上投降了齐国,那可如何是好?”

鲁穆公一听,哎呀不行,赶紧让吴起这小子滚蛋!

眼看就要得偿所愿,一展抱负,突然出了这档子破事儿,吴起郁闷。

真衰,我娶哪国女子不好,偏偏要娶这齐国女人,该死!

不是自己该死,而是这女人该死,谁叫她要生在齐国呢?

所以不要怪我,怪就怪你命不好吧!

于是吴起恶向胆边生,找来妻子,对她说:“我现在要求取功名,就要取你一样东西来用,不知夫人你可否割爱呀!”

“咱们夫妻一体,又何必客气,你到底想怎样,为妻成全你就是。”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取你人头一用!”

起妻大惊,方欲开口,起拔剑一挥,鲜血横飚,一颗愕然的人头已然落地。

吴起叹了一口气,提溜起老婆的人头,拿去给鲁穆公看。

“主公,你现在知道我的忠心了吧。这一颗美丽的脑袋,就可以证明,我与齐国,没有半点瓜葛。”

鲁穆公惨然,对这个心狠手辣的名利狂徒,他是又厌恶又害怕,可是事到如今,他却也没什么借口拒绝吴起了,更何况齐军兵临城下,事在危机。罢罢罢,死马且当活马医吧!

就这样,吴起踏着爱妻的头颅,用淌满鲜血的双手,够上了鲁国的帅印。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可怜的女人,这句话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了无数次了。

-

天涯江湖闲乐生最后强调说:“不过,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我们只可相信七分,切切不可全信…”(以上摘自天涯煮酒天涯江湖闲乐生关于吴起文章,2008年06月01日)

-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说,这个事情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担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自己并不倾向于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鲁国军队与齐国作战取得胜利。史称“吴起杀妻求将”。

-

文学作品不必追究了。可是,两位司马史学大家写的是历史,就值得好好的追究一下。因为他们双双认为吴起曾经“杀妻求将”,于是我们要深问一下,吴起是在那一年干的这件狠心的事儿?可是,两位司马都没有准确的说出年份。

-

有人认为,吴起杀妻求将,发生在公元前412年(周威烈王十四年。鲁穆公四年)(见百度《吴子》所反映的综合观点),也有人认为发生在公元前410年(周威烈王十六年)(潇水著《先秦凶猛?战国大鳄》P047,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

-

现代史学家钱穆(1895-1990)对齐鲁的这场战争作了考证——

“今考《年表》:‘齐宣公四十四年,伐鲁莒及安阳。《田齐世家》作葛及安陵。《志》疑云:‘安阳安陵皆非鲁地,疑有误,而葛及莒字之误。’洪颐煊《读书?丛录》云:‘《项羽本纪》,行至安阳。《索隐》:《后魏书?地形志》,已氏有安阳城,今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阳故城是也。其地与鲁莒相近。四十五年,伐鲁取都。《世家》云:取一城。齐宣公四十四年,当鲁穆公之四年。《史表》元十七年误为鲁其后三年,为周威烈王十七年,吴起为魏将伐秦,则起之将鲁破齐正在鲁穆公四年也。”(引自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吴起仕鲁考》)

钱穆先生是史学大家,考证很严密,参照多部古籍,从齐鲁战争入手,考证结论是“鲁穆公四年”,即齐宣公四十四年。此年乃公元前412年。

-

这一场战争的具体情况是怎么会事儿呢?

为了形象一点,可以再翻看一下《东周列国志》——

起受命之后,在军中与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见士卒裹粮负重,分而荷之。有卒病疽,起亲为调药,以口吮其脓血。士卒感起之恩,如同父子,咸摩拳擦掌,愿为一哉。

却说田和引大将田忌、段朋,长驱而入,直犯南鄙。闻吴起为鲁将,笑曰:“此田氏之婿,好色之徒,安知军旅事耶?

鲁国合败,故用此人也。”及两军对垒,不见吴起挑战,阴使人觇其作为。见起方与军士中之最贱者,席地而坐,分羹同食。使者还报,田和笑曰:“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起举动如此,安能用众?吾无虑矣。”再遣爱将张丑,假称愿与讲和,特至鲁军,探起战守之意。起将精锐之士,藏于后军,悉以老弱见客;谬为恭谨,延入礼待。

丑曰:“军中传闻将军杀妻求将,果有之乎?”起觳觫而对曰:“某虽不肖,曾受学于圣门,安敢为此不情之事?吾妻自因病亡,与军旅之命适会其时,君之所闻,殆非其实。”丑曰:“将军若不弃田宗之好,愿与将军结盟通和。”起曰:“某书生,岂敢与田氏战乎?若获结成,此乃某之至愿也。”起留张丑于军中,欢饮三日,方才遣归,绝不谈及兵事。临行,再三致意,求其申好。

丑辞去,起即暗调兵将,分作三路,尾其后而行。田和得张丑回报,以起兵既弱,又无战志,全不挂意。忽然辕门外鼓声大振,鲁兵突然杀至,田和大惊。马不及甲,车不及驾,军中大乱。田忌引步军出迎,段朋急令军士整顿车乘接应。不提防泄柳、申详二军,分为左右,一齐杀入,乘乱夹攻。齐军大败,杀得僵尸满野,直追过平防方回。

-

半文半白的《东周列国志》,读起来恐怕也有些不太习惯,我们还是把天涯江湖闲乐生的叙述摘录相应的一段来欣赏——

吴起带着鲁国兵来到前线,先示弱,再装孬求和。齐国人一看吴起如此无用,便生了轻敌之心,也不防备,只等对方乖乖投降。

齐国人错了,大错特错,浑然不知,他们将要面对的,乃是史上最可怕的对手。

他们很快尝到了托大轻敌的苦果,吴起在最出人意料的时候,对齐军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

齐国人此时没有一点准备,来不及驾车,只能仓促以步兵迎敌,结果被吴起强悍的“装甲部队”直接暴辗。紧接着,吴起又派鲁军左右两翼包抄齐军后方,前后夹攻,杀的齐军落花流水屁滚尿流。

齐军大败,丢下漫山遍野的尸体,逃回老家。

最终,吴起以少胜多,赢了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仗。

(所引出处同前)

-

吴起打仗的过程,读者可以慢慢的去欣赏。作者要聚焦的是:结果。

史料所说的吴起“杀妻求将”,杀妻是手段,目的是求将。

其实,求将也应该只是手段,因为终极目标是吴起要与齐国打仗。

那么,最后的胜利属于谁呢?

根据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记载,属于吴起,即属于鲁国——

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司马迁)

大破齐师(司马光)

所有的叙述和描绘的吴起“杀妻求将”的直接后果都是:鲁国取得了战争胜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