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53

第53章 (续)

从任命的第二天起,吴起上任了。

首先:埋木为信。

诚信是为政的第一要素。吴起派人前一天在城南门外竖起一根木柱(一头浅埋于地,另一头对天),然后对全城百姓下令说:“明天谁把南门我立下的木柱扳倒,就让谁做上大夫。”第二天一直到天黑,都没有人去扳倒木柱。

百姓们相互议论说:“这话一定不是真的。”有一个不怕事儿的人说:“我去把木柱扳倒试一试,顶多得不到赏赐而已,有什么妨害?”于是去扳倒了木柱来禀告吴起。吴起亲自出来接见,让他做上大夫。接着,吴起在同一个地方命人提前一天又立了一根木柱,再对全城百姓下了同前一次一样的命令。全城百姓都围在南门争着扳木柱,可是,这一次木柱埋得比前一次深了许多,没有人能够扳倒了。不过,从此以后,百姓相信了吴起的赏罚。“在赏罚上取信于百姓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战国时人评论说。(引自《吕氏春秋?慎小》/《吕氏春秋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P833)(注:这个取信的经典做法,后来被商鞅运用到了秦国的变法中,如果追寻起源,是吴起的原创,属于吴起的知识产权,可以获得发明证书呢。商鞅只是效仿。)

在取信的基础上,吴起进行了变法。

吴起到楚国是有备而来。在来楚国的路上,温亥和樊石二人,一人背了个背篼——竹子编的书生的那种旅行包,里面装了满满的竹书。温亥所背的那个背篼里装的竹书,是吴起跟李悝在一起的时候,从他家的法经楼里,摘抄的关于魏国六法的所有原始法律条款。从后来的历史看,楚国变法所依据的就是以魏国六法为蓝本的法条。当然,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的时候,结合了楚国的实际情况且有所偏重,主要的重心是集中在如何消减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以及其它各项特权上面了——其中最为抢眼的是贵族称号以及所附属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只能够世袭三代。三代终止其爵位,成为楚国的一道最新法令(这成为后来不少封建王朝遵循的规章)。

削弃贵族特权成为楚国变法的最大特色!

(“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出处略。)

(吴起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反特权的一代先河。无论是在当时或者后世来效仿,这都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一种做法。所以,吴起与楚国贵族势不两立,后来遭到疯狂的报复。可是,我们今天有人说吴起的情商不行什么的——这个是站着说话不腰痛!试想,当你要强行的剥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你要把他们的财产弄到国库里让国家富强起来,在这样的时候,可以说,无论你有多高的情商,也是不能够化解冲突与矛盾的。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不是什么“为人处世”(情商)层面上的问题,已经涉及到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的重大政治问题了。光靠情商解决不了问题。比如现代社会,如果有谁敢触及到官僚们的利益,叫他们公布财产、做回真正的公仆,他们会心甘情愿的配合吗?谁敢这么做,早死100回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吴起“胆大包天”,不畏**,敢于牺牲自我,是中国社会最稀缺的真正英雄人物)。

吴起在经济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主要的做法是把人民吸引到土地上去,同时打击不从事生产劳动的游说之士,即“禁游客之民”和“精(‘纯洁’的意思)耕战之士”及“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蔡泽之言,《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吕氏春秋?贵卒》中能够找到相应的说法)。吴起没有像后来的商鞅在《商君书?垦令》中的那些专门的改革措施系统做法传世。但是,他是商鞅的先辈,其做法应该跟后来秦国的做法差不多,其目的是要保障一个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因为法家认为要使社会秩序得到安定,使国家迅速富强,就必须要采取强硬办法保证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于是,从此时起,在楚国令尹府里,吴起每天发号施令,颁布法律条文;除此之外,吴起还经常地,到各地和各部门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变法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吴起做事向来雷厉风行,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赏罚分明,手下无情;是个铁面无私的人。

在对待贵族、封君的事情上,开始时,许多人都认为是装模作样、吓唬吓唬罢了。

试想,哪个新官不是上任三把火呢?

烧烧而已呗……

但是,这一次大家却万万没想到,这个吴令尹可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而是要动真格的呢!于是,这些人才在慌乱之中开始到处活动,托人情,送礼,找关系,使出了自己看家本领。可是一打听,才知道这吴令尹,连家眷都没有,只有两名家将跟随,那二人是公心不认私人之情,水都泼不进去,无论请客吃饭,送金赠币,约去逛窑子,什么都不灵。

很快,有消息灵通人士发掘出来翠娥这个主儿。

好家伙,翠香楼从此生意更加火爆,翠娥被贵人们都追捧成了红星,天天缠着,一天到晚都脱不开身,经常是连去‘屏堰’都走不脱(“屏堰”就是后世所叫的“厕所”)。有贵族来讨人情时道:“当初还是我们推荐的吴起,怎么也得念了旧情!”翠娥知道吴起的个性,怎么敢去找他?

那些官大的,关系深的,身份显赫的贵族和官员,只好去了楚悼王处求情。楚悼王是一并的拒之门外不接见。无奈之下,贵族们又去找了三个地方:一是昭、景、屈三位德高望的军方贵族;二是太子之处;三是阳成君。三拨中心人物的前两处,原也是“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却只有那阳成君自恃与楚悼王关系很铁,竟然不知好歹的帮着去求情,如此这般设计了很久,方才见到楚悼王,最后但却被楚悼王臭骂了一顿。

阳成君十分气愤,迁怒于吴起,结下仇怨。

注:《吴起(文学)传》记载:吴起“以李悝所著《法经》为蓝本,结合楚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楚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成文法。并在楚国境内大力推行‘法治’,要求国人行为诸事都要以法为规矩,对违法者一律严惩——轻者断其手脚,割其耳鼻;重者腰斩,弃市,车裂。对守法有功者则予以重奖——小功赏与黄金、土地;大功任为高官,赐以厚禄。由于新法中的条款大多是对普通百姓有利的,再加上有严刑重赏的推动,楚国百姓很快就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并开始把‘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了!”(第二十六回任令尹全面变法仅一年国富兵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