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27

第27章 司马迁脑袋有些混乱?

关于公叔坑害吴起的史料,《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之前,本文录出过《史记》的记载——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处再录出《资治通鉴》——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而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意思:何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引《资治通鉴?周纪一?安王十五年》)

《史记》和《资治通鉴》有无区别?

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史记》:节廉而自喜名也

《资治通鉴》:刚劲而喜(司马光把“节廉”改为“刚劲”)

《史记》:君因先与武侯言

《资治通鉴》:子先言于君(司马光把“君”改“子”、“武侯”改“君”)

《史记》: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资治通鉴》: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司马光去掉“强秦”)

《史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

《资治通鉴》: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司马光把司马迁的“有留心”改为“无留心”)

《史记》: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资治通鉴》: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弗”改“未”,“得罪”改“诛”)

从叙述和行文上考察,司马光没有一点新意,完全是跟司马迁鹦鹉学舌。其中,唯一的特点是司马光无意中带出了一句河南话“中”(则子之计中矣)。司马迁没说这个话。一看便知道司马光是河南人,一查,果然是河南省光山县人。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虽然有同样的史料,但《资治通鉴》基本上是抄袭《史记》的,因为《资治通鉴》内容没有超出《史记》,且更为简要。砸缸的孩子司马光是宋代的,太史公司马迁是西汉的,谁都知道汉早于宋,司马迁大早于司马光。至少可以说,司马光参考、采信、引用了司马迁的史料。

司马迁是第一个给吴起写传记的人。

不是单写,是与孙武合在一起写的;准确是说,写了4人——孙武排在前面,吴起排在后面,中间插入的二人是比吴起晚的孙膑和庞涓。结构上比较异常(像是拼凑)。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司马迁虽然为吴起写了传记,可能是因为史料的欠缺(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而他收集的是离吴起活着的时代超过400年之前的历史,估计没有什么正史记载的资料,其史料显得颇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如前面所指出的。最后,连公叔陷害吴起,“娶自己同族姐妹为妻的笑话”也收了进去!

在本文更前面,咱还质疑过“吴起杀妻求将”的不实之处,以及吴起杀三十多人是如何能够成为曾子学生的质疑;还有,他既然杀人为什么又要求他回家奔丧(按照儒家当时的规定母去世是要守孝三年——好像专等吴起的仇家来将他宰了似的)。

可以说,司马迁为我们提供的是一堆——混乱的相互矛盾的不通情理的材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