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24

第24章 扯淡的历史记载

作者没有使用司马迁等人的史料——这是因为作者对史料做了分析和考证,发现这则史料不太符合常理,也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

首先,魏武侯上任的时候,吴起的年纪显然已经不是婚娶的年龄(武侯接班时吴起44岁,到该事情发生之时又过了六七年),要他娶妻,似乎有些生硬。而且——

过去,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实际上是大错而特错,因为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实行过“多妻”,而是“一妻”“多妾”制。古人对妾比较随便,对妻很严肃,只能够有一个。比如春秋时代赵国的赵衰。那一年,赵衰跟晋文公到了翟地,翟人讨伐廧(gao,二声,音:高)咎如,得到两名美女。翟君把年少的女子季隗给重耳做了妻子;把年长的女子叔隗给赵衰做了妻子,生下儿子赵盾(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后来,赵衰回到晋国后,又娶了晋文公的女儿赵姬。按照春秋礼法,赵姬出身公室,身份尊贵,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赵衰的嫡配,即正妻。翟女叔隗应该算是次妻(妾)。历史上有多少女人斗来都去,甚至发生血腥事件,不就是为了争夺更高的宠位吗?赵姬却不是这样的想法。赵姬了解到赵衰与翟女所生的大儿子不但成年,而且非常有魄力,所以,她不但主动将叔隗和赵盾从边远地区迎归晋国都城,还“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内子,就是卿的嫡妻(正妻,也称夫人)。赵姬将自己的身份降在叔隗之下,使赵盾的宗法身份由庶长子变成嫡长子。这样一来,赵姬所生三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反而成为庶子。如果可以娶两个以上妻子,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现代社会男人40一朵花,但在古代社会44岁的男人已经比较出老了,何况又过了几年,吴起实际年纪已经52岁。即便是吴起在鲁国杀过妻子,到了魏国的文侯手下已经近20年了,在武侯手下亦六七年了,再怎么不济也是有妻室的人了,怕是已经有孙子(或者外孙)了;即便是现代社会,50出头的男人也不是花而是草了。虽然说,吴起多娶一个妾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涉及到是娶公主,那就有问题了。一方面,吴起的年龄应该比魏击大(或者差不多),他除非是魏击必须要用的人(还得具备某种理由),否则国君没有积极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另一方面,吴起已经有妻子并且健在(后面会谈到),他要娶了国君的女儿,就必须将公主立为正妻,这样做,对于社会舆论来说并不妥当,因为在伦理道德方面,魏国奉行的是儒家思想,哪里能够如此对待前妻的呢?当然,如果吴起偏要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这些都不重要,只是有些不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已。

可是,司马迁在吴起列传中已经刻画过:吴起是个小人,他曾经在鲁国为了求将而杀妻。现在,有个机会让他与国君联姻,成为国君的驸马爷,他岂不正中下怀、睡着了都笑醒了么?如果他是小人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好借此机会巴结国君,成为国戚,岂不是求之不得么?根据春秋礼法(见前段赵衰之妾赵姬的高尚事迹中——赵姬作为国君女儿有当然的成为正妻的优先权),吴起可以将过去的年纪大的妻子(黄脸婆)名正言顺的更换一名年轻的新鲜女人——这可是男人都不会拒绝的好事儿哦(比如82岁对28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况且,吴起应该知道成为魏国君主的女儿对自己的前途肯定有好处——这是傻瓜都明白的道理。

吴起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公叔的建议呢?

当然,前提条件是——如果他是薄情寡义的人的话。

但是,最后的事实是吴起并不愿意娶公主为妻。所以,在这件同样的事情上,在鲁国的吴起和在魏国的吴起,同样是对待自己的个人问题,其行为却是判若两人,严重对立。

一个功利至上,一个淡泊名利!

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此话难道在吴起身上不起作用了。但是,他总该想一想——得罪了国君意味着什么?过去知道慎重考虑——杀妻求将都敢做;现在却怕了——国君的女儿且是年轻女子投怀送抱也不敢了?

自相矛盾。

结论只有一个:史料好扯淡哟!

可是,很遗憾的是,这样的疑点,不只前面提到的一个。

还有一个与历史背景不符合的地方:“与强秦壤界”。

——史料中,公叔的仆人告诉公叔,然后由公叔告诉国君,寻找的借口是说,估计吴起不愿意侍奉“小国”,忠诚度不够,有二心,可能要跳槽攀高枝去了,所以要试探一下,所以,其中说了魏国是“小国”与“与强秦壤界”的理由。

魏国果然是小国、弱国吗?

当时的秦国真的是“强秦”吗?

我们查看一下历史(前面已经详细描绘过)发现——自从魏文侯治理魏国,数十年打遍天下无敌手,打得秦国成了缩头乌龟

那时的秦国,如何有“强秦”的表现呢?

——没有哇!

既然没有表现,何来如此凶猛的称谓呢?谁都知道,这个称谓应该是在战国中、后期,即商鞅到秦国为秦孝公变法图强之后。不过,秦孝公执政期是公元前361年的事情,即使是孝公时代,秦国也不是什么“强秦”,那得等到张仪之后差不多是了。但是,张仪死在公元前309年,是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时代后期的人了。所以,“强秦”离吴起时代,差不多有100年左右的距离!

但是,在史料之中,魏击和公叔的对话和动机是说“因为魏国是‘小国’,山区国家,要试探一下吴起是否能够呆得下去,是否能够死心塌地为‘小国’服务,不受大国的诱惑,所以才用娶公主的事情来试探一下吴起的”;最后,魏武侯生气,也是因为吴起不娶公主,而认为吴起不可能为“小国”服务(忠诚度不够),所以才猜忌他的。

这个“小国”的背景,与魏武侯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并不相符。

它倒像是战国后期的魏国情况(那时真的沦为小国了)。

由此一来,新的结论还是只有一个:这则史料真的很扯淡哟!

对此,司马光已经看出问题来了,所以,他在抄写《史记》这一处的内容时,虽然不方便将“小国“去掉,却将关键的一句去掉了:

《史记》: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资治通鉴》: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

司马光去掉了“又与强秦壤界”,证明他发现司马迁所写与历史事实(背景)不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