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21

第21章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王错察言观色,心中越加提心吊胆,心想“如果吴起受宠,主公面前肯定没了自己的地位,那还了得!”心中自在寻思计策,看怎样算计吴起。所以后面的话一句也没听清楚,只看见魏武侯眉头舒展,满脸笑容,听完吴起之言后,道:“吴将军真是智慧之人,寡人今日受益非浅;日后卿当多为魏国出力。”

吴起见说动主公,也许还改变了主公对自己的一些看法,心中十分高兴,雄心勃勃地满怀希望的想:“看来,君臣之间是得多了解。主公这一下知道吴起治国之才了,一定会重用自己为相国的吧!”游黄河之后,吴起带着国君参观了河西郡,其政绩受到君主首肯,魏武侯决定还是由吴起继续担任郡守,但是,没有同意倾全国之力灭掉秦国的计划。吴起送别魏武侯,回到西河郡,仍然思考完善灭秦大计,争取在魏武侯重用自己为相的时候再次上奏。

回安邑的途中,可把王错辛苦了,他一路上苦苦寻思——如何整倒吴起?忽然灵机一动,心生一计,心中好不欢喜。回都城后,王错先将吴起与魏武侯的对话,告诉了左相国公叔痤,让公叔痤以为吴起要夺他的左相国职,预先埋下了对吴起不利的隐因。

然后,王错急忙拜访田文。他对田文说起魏武侯巡视黄河一路风土人情事故,以及官员事务,又把魏武侯与吴起的对话尽力渲染了一番,末了说道:“主公得此奇才,十分欢喜,看那光景,有重用吴起将军之意,我见吴起说道‘对于那些嫉贤妒能,见贤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之语时,主公听得频频点头,十分赞赏;吴起提出‘三本’,似乎是对朝中有所指呢!”然后,又道:“主公亲自对吴起道‘寡人今日受益非浅,日后……出力。’,是不是会有什么人事变迁呢?”王错走后,田文想了一宿,最后决定将让贤辞呈送到魏武侯手中。

王错见田文已递辞呈,即私下收买卫国人赖三,持金币至朝中数位大臣府中,自称是吴起心腹,专门请求各位向主公推荐吴起为相国,并说成功之日还有重谢。之后,王错又将此事透露给魏宫中与吴起有隙的近臣朱苟。

魏武侯正在思考朝中其它官职的人事安排,忽然接到田文辞相之呈,正打算找个机会问明原因;没想到朱苟来报,说是吴起暗中收买朝官举荐自己为相。魏武侯联想到吴起与田文论功,以及在鲁国时贿赂人荐自己为将的前事,深信此事为真;又逢公叔痤(此公不是《战国策》里的那个公叔痤)煽风点火道:“这不是乱我朝纲吗!”魏武侯不禁怒道:“吴起匹夫,表面直率,阴里奸诈,实属可恶!”

王错在一旁心中暗笑,连忙装着怜才惜贤,假腥腥规劝魏武侯道:“主公,您莫听朱苟一人之言,万一冤枉了贤智能人,岂不是会铸成大错?”魏武侯当即命两个老好臣子去探听情况,发现果然不假,好些个朝臣都说起吴起为请人代荐为相国,曾派人送来过金银,说是要取代田文之职。魏武侯听了很生气。此时,公叔痤突然来问吴起是否说过什么“三本、四固、五策”,并说自己愿意将相国之位让与吴起,避免君主背上错用庸才的恶名。魏武侯不明白何意?公叔痤道:“臣闻吴起说过‘君主要谨慎处理的事务有四项:其中一项是对于那些虽有大德但尚未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还有一项是对于那些嫉贤妒能、见贤不让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这话难道不是说的臣下吗?”魏武侯想到游黄河时,吴起慷慨激昂为国为民的模样,原来是在诬陷自己提拔的人。堂堂一国之君,受臣下愚弄,如何不气?于是动了大怒,道:“速派人去西河,捉拿吴起回都问罪!”

王错当然害怕吴起回朝对质,于是忙去了任座之处,私对任座道:“不好了,任大夫,主公怕是要杀了吴将军,想来他为魏国立下如此多的大功,如若被杀,岂不让主公背上杀贤罪名,在列国成为恶谈呢!你快想个办法,保吴将军性命要紧呢!”任座一打听,情况果然严重,遂秘密派人去西河告之吴起。

春秋以来天下大乱,一国之君掌握着对臣子的六项大权,即生、杀、贫、富、贵,贱。历史上被国君错杀的忠臣历代历国不计其数。所以至战国时,凡大志之人,如有风吹草动,往往弃官逃往别国(非但官人,即便百姓也喜欢逃跑。比如曾参他娘“投杼逾墙而走”——翻墙逃跑)。王错正是算准了这一点,所以谋划了“无中生有”的恶计。他知道吴起必然逃亡。私下里,王错为自己的大手笔暗自得意,可美中不足者是,不能与他人分享整人害人的阴毒乐趣,因为个中阴招不可示人也。

吴起虽然雄才大略,可在宫中玩阴谋方面,的确不是王错对手。他接到任座通报,只好弃官逃走。吴起挥泪惜别自己经营多年的西河郡,带着满腹辛酸,丢弃官职,离开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魏国。这一年,吴起已经五十有二,年过不惑,发有银丝。根据孔子的著名说法,人过四十,未立功名,之后就再也难得翻起大浪了。此时,年过半百的吴起,转眼间又成白身,魏国这个天下最强大国的省部级干部的乌纱帽给弄丢了——掉入深渊,再也捡不回来!

茫茫天涯之路,是否还有吴起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乐土和机会呢?

……

(注:关于魏武侯的年代,与魏文侯的年代一样,现代学者研究的结论,肯定是不统一的;不过,虽有出入但还不大;本文所从的年代是魏文侯逝世于公元前396年,魏武侯承位于公元前395年,在位26年,即于公元前370年逝世。但是,现代学者研究的年代,与司马迁所记载的年代悬殊约有10年,司马迁使魏武侯承位后推到了公元前386年;而记载的魏武侯委派吴起伐齐打到灵丘的年代则是公元前378年了。可是,此年吴起在楚国已经死了两年了。另外,对于魏武侯视察河西地区的年份,分歧也很大,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认为是公元前395年,即魏武侯二年,也有认为是公元前389年魏秦阴晋大战之后。本文作者从后者——在此特此说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