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晏子春秋》突出的特点。《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很有说服力。齐景公养着三名勇士,他们名叫田开疆、公孙接和古冶子。这三名勇士都力大无比,武功超群,为齐景公立下过不少功劳。但他们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得罪了齐国的宰相晏婴。晏子便劝齐景公杀掉他们,并献上一计:以齐景公的名义赏赐三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自己评功,按功劳的大小吃桃。三名勇士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应该单独吃一个桃子。于是公孙接讲了自己的打虎功,拿了一只桃;田开疆讲了自己的杀敌功,拿起了另一桃。两人正准备要吃桃子,古冶子说出了自己更大的功劳。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大,感到羞愧难当,赶忙让出桃子,并且觉得自己功劳不如人家,却抢着要吃桃子,实在丢人,是好汉就没有脸再活下去,于是都拔剑自刎了。古冶子见了,后悔不迭,仰天长叹道:“如果放弃桃子而隐瞒功劳,则有失勇士尊严;为了维护自己而羞辱同伴,又有损哥们义气。如今两个伙伴都为此而死了,我独自活着,算什么勇士!”说罢,也拔剑自杀了。晏子采用借“桃”杀人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便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可说是善于运用权谋。这件事写得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条理,富有戏剧性。这一类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突出,是《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书中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晏子使楚”(《杂下》)的故事您肯定不陌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作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晏子个子矮小,楚王便特意在城门旁边开一个小门,准备让晏子从小门进城。晏子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门口,对侍卫说:“请你禀报楚王,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国,我自然从这个小门洞里进去,如果楚国不是狗国,那我还得从大门进去。”侍卫急忙传话,楚王无奈,只好让晏子从大门进城。晏子凭借自己的机智,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晏子见到楚王,双方落座。楚王故意装作不理解的样子,问晏子说:“齐国的人一定不多了?”晏子反问道:“何出此言?齐国有成千上万户人家,齐国的街市里,热闹的时候要互相侧着身子才能通过,人多得可以说是举手蔽日,挥汗成雨。”楚王仰天大笑道:“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来出使呢?”晏子不动声色地回答:“君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派遣使臣要依据出使国家的情况来定。如果对方的国君是明礼的,便派明礼之人为使臣;对方国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齐国实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来,就只好派我来了。”这一回,楚王又没有得到好处,还得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安排酒席款待晏子,心里却憋着一口气。席间,两位兵士押着一位犯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兵士按照设计好的话回答道:“这位齐国人是劫匪。”楚王故意摇摇头,很遗憾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喜欢做这样的事?”晏子也摇摇头说:“齐人在国内从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国便成了这个样子,真是风气不同啊!”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从容应对,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性格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他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的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就这样,通过一则小小的故事,就把晏子的形象饱满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想忘都忘不掉。
另外,还有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也比较富于文学意味。如《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乞北郭骚米》、《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等,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这部书刻画人物多用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我们只听对话,就如见其人。请看下边这个故事:
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前驱款门曰:“君至!”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簋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将军乐之。”穰苴对曰:“夫布荐席,陈簋簋者,有人,臣不敢与。”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公曰:“乐哉!今夕吾饮也。”
这个故事不到三百字,却生动地刻画了四个鲜明的形象。齐景公嗜酒成性,挥霍无度,深更半夜还在饮酒作乐,独自饮酒觉得无味,出宫来找大臣陪他饮酒,找一个不行又找第二个,第二个不行又找第三个,这就把齐景公荒淫无道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再看晏子,当他听到前驱款门曰“君至!”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国君深夜来找,一定是国家出现了不测之事,所以他穿好朝服,立于门外等候国君。“被元端,立于门”六个字,写出了晏子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不失礼,表现了他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那种从容不迫。而他的问话首先就是:“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这两句话,不仅写出了晏子的身份,也写出了他的内心活动。作为丞相,他时时考虑的是国家安危而不是别的,当他听景公说明了来意之后,不怕景公恼怒,竟然回答说:“给您安坐席、摆酒器的有人,我不能和您饮酒作乐。”晏子这个以国事为重、敢于直言犯上的大臣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司马穰苴也与晏子一样,所不同的是,他听到国君夜访的消息后,立即披甲操戟立于门外,所问的话是:“诸侯是否加兵于我国?大臣中是否有叛乱的?”同样是大臣,晏子与穰苴的职责不同,他们的动作与问话就不一样。再看梁丘据,他听到“君至”后,左手操瑟,右手拿笙,边走边哼着歌来迎景公,一个献媚的佞臣形象就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类似这样的精彩篇章,比比皆是,没有高超的艺术手法是难以收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以白描为主的表现手法,是这部书的高超之处。语言明快、简洁、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有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言或成语。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章篇尾多有“君子曰”,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有一点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晏子春秋》的不完全写实。书中记录的晏婴的行事及言论,类似“外传”或“外史”的性质,并且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有短篇小说性质。虽然这些故事不是子虚乌有,有一定的根据,也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可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但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其中的事件组织,矛盾冲突的展开,都极其富有故事性。这个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书中的晏子,是一个有超人智慧、体恤民众、刚正清廉的人物,他是忠臣贤相清正廉洁的典型,是****和君恶的无情揭露者,是智者,又是一位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术士。许多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性,透露出作者的理想化色彩。
《晏子春秋》所表现出来的最可贵的思想是重民与爱民。晏子明确地提出了“先民而后身”是国君“长保威强勿失”的根本保证之一,又把“爱民”看做是最崇高的思想。晏子的这种重民、爱民的思想跟后来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非常接近。晏子主张节俭,反对向人民横征暴敛,反对大兴土木,以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还主张减轻刑罚,反对滥杀无辜。晏子这样做,就是出于对人民的爱护。他从自身做起,崇尚节俭,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穿破衣,吃粗食,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有点寒酸龌龊,丢人现眼。堂堂相国,拿到现在也得是总理级的高级干部吧,竟吃糙米粗粮。景公使者到他家,一个人的饭两人吃,而且还没有让人家吃饱,因为食无肉,连死对头梁丘据都看不下去,主动提出让景公割地封赏晏子;自己的房子又低又小,还靠着市场,喧闹不已,连景公都觉得看不过去,要给他幢新房,他不愿意;上朝竟乘着破车,驾着劣马,却丝毫不感到难堪,反而以贫穷、清廉、俭朴为荣(《内篇·杂下第六》)。孟子曾评论说:“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也评论:“晏子,功用之臣也。”(《荀子·大略》)这都有一定的道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一年冬天,景公大兴大台之役,外面天寒地冻,人民啼饥号寒,苦不堪言,而统治者则衣白裘,听歌舞,悠哉乐哉,花天酒地。晏子不但用凄凉的歌声表达人民的呼声,以图打动国君的恻隐之心,而且“歌终,喟然而流涕”,竟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由此可见,晏子对人民的感情是真挚热烈、发自肺腑的,丝毫没有掺假的成分(《内篇·谏下第二》)。又有一年,天降大雨,连下了十七天,齐国境内一片汪洋,几成泽国,人民房屋倒塌,流离失所,忍饥挨饿,哀鸿遍野,可齐景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整天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在多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晏子竟“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内篇·谏上第一》),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百姓,其情其景可谓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在《晏子春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晏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谗佞的憎恶。在认识到人各有专长的基础上,任用人的时候,就要用其所长,回避其短,扬长避短,这才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样,晏子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人才的作用和地位、怎样选才、如何任用人才的一系列理论与主张,可以说,晏子是我国较早提出系统的人才观的政治家。他亲贤远佞、宽容鼓励、和而不同、客观公正、亲而有礼。在晏子看来,一个好的属下,是应该“和”,多提意见,多对领导的意见进行合理补充和创造性发挥的,而不应该“同”,唯唯诺诺,奴性十足,唯王马首是瞻,不敢逾雷池一步。梁丘据这个马屁精、跟风派在《晏子春秋》这本书里可没少受晏子的奚落,常被晏子讽刺得哑口无言,满面惭色。高纠因“闲处从容不谈议”、“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勇国事无论,骄士慢知”,只知随声附和,什么都是“是是是”,从不向晏子进言,竟被晏子炒了鱿鱼,勒令下岗。晏子把礼看做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
有人说,《晏子春秋》应列入儒家,可是书中表现的思想内容在孔子之前,如果划入儒家,那么晏子就是儒家的创始人了,实在有点可笑。也有人把它列入墨家,或者认为它既像儒家也像墨家,或者不像儒家也不像墨家,总之,众说纷纭。其实,《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没有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足够了。
《晏子春秋》作为纪实性的文学名著,塑造了不少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同时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尤其是齐国的历史提供了很多便利。总之,对于《晏子春秋》,这部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说它是最早的人物传记也好,说它是短篇小说集也罢,不管怎样,全书采用故事集的形式,集有关晏子的逸事、传说、趣闻于一体,是无法改变的,这一形式对后世的传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所写的事情有的虽采自民间传说,不无夸张虚构,但多数是有充分的史料根据的,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列为史部传记类。
三、《吴越春秋》:“尤近小说家言”的古代典籍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能讲述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故事,当然主要是指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尤其是勾践的“卧薪尝胆”(图5-16)。到苏州旅游,这段故事也是当地人对外地人介绍的主要内容。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勾践元年(前496),曾被越国击败的吴王阖闾攻打越国,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两年后,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整整三年。夫差以为勾践真的臣服了,就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必有后患。但优柔寡断而有妇人之仁的吴王听不进去。勾践回国后,他不听音乐,不近女色,睡在柴垛上,并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念念不忘富国强兵,以雪耻辱。他对内休养生息,采取措施,任用贤人,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大臣们一起谋划如何攻打吴国;对外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还给夫差送去西施等许多美女,让夫差沉迷女色,不理朝政。为了复仇,勾践外表披头散发,裸袒箕踞,暗中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夫差根本没有把勾践放在眼里,他刚愎自用、锦衣玉食,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结果,吴国国力日渐衰败,勾践趁机发兵,一举灭亡了吴国,夫差耻于苟活,拔剑自刎了。直到现在,勾践的稳成持重、能屈能伸,还是那些渴望成功人士的典范。但是范蠡认识到,勾践容不下有功之臣,所以就带着西施辞官经商逍遥去了,而文种不识时务,最后只落得个杀身的悲惨下场。
这则精彩的故事,在汉代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现存十卷,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两个小国——吴国与越国的历史故事以及民间逸闻,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国为主,后五卷以越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