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3217200000104

第104章 《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想象触入史实(1)

到了《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可以说,史传文学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个阶段,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勇敢而合理的虚构,都成为叙说史实最好的帮手。想象一旦触入史实,就大大增添了这些作品的精彩性和神秘色彩。

一、《穆天子传》: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穆天子传》最初叫《周王游行纪》,后来也叫《穆王传》或《周穆王传》。说起这本书的来历倒十分有趣:西晋武帝咸宁五年(279),有一位名叫不凖的盗墓者,挖开了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个战国古墓。墓穴中十分黑暗,为了找寻宝物,这个十恶不赦的贼不仅把里面的竹简弄得乱七八糟,还用它们当火把照明。官府知道后,就派专人挖掘,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均为重要文化典籍,统称汲冢竹书,藏进了当时的国家档案局——秘书监。在这些劫后余生的竹简里,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就有《穆天子传》,这也是它首次引起世人关注。它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游,入海见帝台、登昆仑见西王母的故事。虽然它的作者以及创作年代等问题仍然是谜团重重,但书中诸如王母娘娘的传说等精彩故事却流传至今,魅力无穷。

王母娘娘是传说中的女神,也叫金母、瑶池金母或西王母(图5-14),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她的形象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西王母是今天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她是天上地下首屈一指的女界尊神,不仅容颜绝世,而且法力无边。她衣饰华丽飘逸,饮食精美丰赡,坐骑是云轺,侍从是青鸟,出入有无数的仙女簇拥,仙音缭绕、光霞满天。她性情乖戾,喜怒无常,高兴时能叫人成仙,发怒时能让人遭灾。她是冷艳的,严厉的,与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的慈祥和蔼形成鲜明对照。其实西王母本没有什么特异处,只是后人受了古代典籍对她的怪异描写和魏晋方士们“造神”的误导,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记载西王母的古代典籍还有《山海经》,记述较为荒诞,它的主体部分可能稍早于《穆天子传》。里面是这样描写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外形像人,但长着豹子那样的尾巴,老虎那样的牙齿,常咆哮号叫,而且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她是上天派来负责传布病毒和各种灾难的神。由此可见,西王母的恐怖外形确是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在《汉武帝内传》里,说西王母是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给汉武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王母娘娘的诞辰,并在这一天举办盛会,俗称蟠桃会。

而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言行却像是一位温文儒雅的统治者。关于西王母是君主的说法,在先秦古籍记载中都是一些十分简略的片断文字,但在《穆天子传》一书中却成为一种历史传记性的故事。里面比较详细地记载着周穆王从洛阳出发,沿着晋、陕、甘、青进入新疆,到西王母之邦,拜会该邦女首领西王母的情景。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及其臣僚们大量丝织物和其他礼品,西王母也回赠给穆王一行许多珍贵物品。卷三描绘了穆天子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宴饮吟诗的情景。西王母特地在西方风景最优美的瑶池,设宴招待穆王一行。席间鼓乐齐鸣,宾主频频举杯,作歌吟诗共颂友谊。西王母彬彬有礼,对穆天子应酬自如,是一位颇具君王气象的妇人。在神格上,她自称是“嘉命不迁”的“帝女”(即上帝的女儿)。可见这个西王母带有神话人物的色彩,与世俗君主毕竟不同。两人互相唱和,互道祝福,西王母的歌词缠绵悱恻而又略带哀怨,两个依依惜别,并约定以后还要相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引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后来又经过渲染,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种在叙事中穿插歌谣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活泼,对后世小说影响深远。

“穆天子”是我国西周时期的第五代国王,名叫姬满,史称周穆王。据史书记载,他在位期间(前976—前992)所辖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从《穆天子传》全书来看,是根据周穆王驾八骏而巡游天下的传说,记叙了他西征、东巡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强大国家的统治者的形象,反映了周王朝与周边各部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现实,表达了中原人民希望与周边民族和平交往的良好愿望。历史上的周穆王穷兵黩武,不断挑起边境武装冲突,尤其是把同徐夷、犬戎的关系搞得很紧张,大臣们强烈反对他的对外扩张,但他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而《穆天子传》中的穆天子却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他的出游不是为享乐,而是为了加强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他不以大国天子自居,每到一处都对当地国君有所赏赐,因而到处受到热烈的欢迎。这说明《穆天子传》并没有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虚构了一系列的故事,重塑了一个穆天子的形象。书中的周穆王关心民生疾苦,担心自己周游列国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卷五写到春分这一天特别寒冷,北风中大雪飞扬,路上有冻死的人,穆天子就写了三章诗歌来哀怜百姓,并且反复告诫他的臣子要匡扶百姓,永不变心。显然,这是用虚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明君形象。

另外,禁卫军卫士高奔戎的形象也是鲜活的。他忠于职守,胆大心细,当穆天子过沙漠而口渴不得水的情况下,他果断地刺破左骖的颈部,用马血为天子解了渴,受到了天子的称赞与赏赐。当穆天子打猎时,发现有一只猛虎藏在芦苇中,高奔戎要求活捉这只猛虎,并保证不损伤它的皮毛。后来,他果然活捉了这只猛虎,并把它献给了周穆王。小说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细节写出了高奔戎胆大心细、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穆天子传》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大胆运用夸张手法。在描写穆天子行踪时,基本上以时间为顺序来叙事,注意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及最终的结果,给人以很强的历史认同感。同时,在描写穆天子与周边国家首领交往、互赠礼品以及游览天下四方时,又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穆天子的赏赐多是黄金、玉器、贝带、朱砂、丝绢等珍品,而且出手大方。如卷二第七章写穆天子在群玉山一次就取得玉石三车,又用车装了美玉一万双,并赏给容成氏黄金缶十八只,朱砂三百袋。而周边国家、部族向周天子进贡,除了各种珍宝外,还有粮食、牛、羊等。如卷二第四章赤乌氏的首领叫做其的,一次就向穆天子献上美酒千斛,食用马九百匹,牛、羊三千头,糜子和麦子一百车。这种夸张的写法,使得《穆天子传》显示出一种雄奇瑰丽的美学风貌。

尽管和成熟的小说相比还显得相当粗糙和幼稚,但《穆天子传》仍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本书写作年代,当不晚于战国。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变化中,酝酿着空前未有的统一,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是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要达到这一理想愿望,需要解决交通工具,因此作者在本书里就以浪漫主义的精神,附会穆王的周行天下,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这一理想愿望。两千多年来,书中的八骏和西王母永远被人们称道不衰,这不是出于偶然的。

明人胡应麟在他的《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遗下》中这样说过:“其叙简而法,其谣雅而风,其事侈而核。”,充分肯定了《穆天子传》风格的别致。他还评价记载盛姬之死的那卷说“文极赡缛,有法可观”,“颇为小说****”,是一点也不夸大的。由于是初创期的作品,《穆天子传》在艺术上还很不成熟,叙事平铺直叙,不够灵活,缺少变化,人物性格不甚鲜明,用日期来记事,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再加上语言拗口艰涩,阙文很多,读起来十分困难。虽然《穆天子传》的文学性还不够强,但对后世小说创作,尤其是历史小说创作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汉代的《燕丹子》、《飞燕外传》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它的影响。

不仅魏晋南北朝小说如《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神仙传》等受到它的影响,就是在宋、元以后的小说戏曲里所塑造的西王母的美丽形象,也是受到了它的熏染,甚至连散文也接受了它的浸润,如《云麓漫钞》中对柳宗元的游山记法就有这样的评论。书中不少故事,常被诗人用作典故,对传奇小说和戏剧影响甚深。如李商隐《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飞天入地,日行三万,见美人,饮甘泉,闻仙乐,跟随穆王作天子之游,可谓尽善尽美矣,真是美事一桩。本书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穆天子传》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有日月可寻。虽然书名为“传”,实际上属于编年体,体例与后世的起居注大致相同。所以,《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都把它列入史部起居注。西晋时候,郭璞第一个替《穆天子传》作注,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周穆王的戎马生涯。对《穆天子传》的性质后来有颇多争论,或以为是实录、起居注类,也有论者因其多虚构与想象,认为是传闻故事,明代胡应麟称之为“小说****”,《四库全书总目》亦将之列入小说类。也有人说,《穆天子传》实际是战国初年,由魏国的方士敷衍周穆王故事而写成的。不管怎么说,《穆天子传》是写周穆王的故事的,其中的虚构成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根据当时已经流传的周穆王西征犬戎的历史故事,和有关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以及当时人们的地理知识而精心编写成的。整个故事生动感人,既有真人真事,又掺杂着神话幻想,充分体现了古代史实与神话交织在一起的传说故事的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穆天子传》性质时说:“书中所记虽多夸言寡实,然所谓西王母,不过西方一国君;所谓悬圃者,不过飞鸟百兽之所饮食,为大荒之圃泽,无所谓神仙怪异之事。所谓河宗氏者,亦仅国名,无所谓鱼龙变见之说,较《山海经》《淮南子》尤为近实。”这段论述首先肯定了《穆天子传》所记“多夸言寡实”,也就说它绝不是信史,然后将其与《山海经》、《淮南子》相比较,说明它比记载神话的《山海经》、《淮南子》近实,这充分说明了《穆天子传》并非历史散文,而是有大量虚构成分的小说,考虑到史籍中确有周穆王将欲出巡及征犬戎的记载,可以认定《穆天子传》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而且,从《穆天子传》本身的叙述描写“恍忽无征”的特点来考查,它当之无愧是带有虚构成分的传记作品。

二、《晏子春秋》:集逸事、传说、趣闻于一体的典范

晏子(图5-15),名叫婴,字平仲,是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已无从考证,死于前500年。他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就从政了。他的父亲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在灵、庄、景三朝做官长达五十四年,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是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如果按照今天米和尺的换算(1米=3尺)来看,晏子的身高几乎接近两米,就是在现在也是很高的了。可是,古今的“尺”代表的实际长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郾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郾7厘米。这样看来,晏子的身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郾4米左右,个子是有点偏矮。但人不可貌相,虽然他相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做齐卿的五十四年,正是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平庸昏聩,骄奢淫逸,国家内忧外患,处在祸福存亡之间。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挽狂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人物。对于他的人品和政治才能,司马迁曾赞叹不已,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能让司马迁执鞭牵马,可以想象得出晏子的为人处世着实不简单。

晏子的故事,经过民间流传和众人的加工,到战国中后期基本定型,到汉代刘向校雠整理后,形成《晏子春秋》这部书,内容也开始固定下来。汉代以后各朝各代的史志著录《晏子春秋》的篇目不一致,大概是因为章数分合不同的缘故,并不是内容上作了增减。

《晏子春秋》,乍一看题目,你也会知道是记述晏婴言行的著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晏婴的生平逸事及各种传说、趣闻。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又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国国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身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联系,有的还互相矛盾。从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们都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最早记载《晏子春秋》一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虽然它问世以后,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是,仔细地加以审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不平常的书。在它身上,的确有着不平凡的光彩和比较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