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课堂,所以我选择了当老师;因为当了老师,所以就特别喜欢上课。
还是一年前,江苏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的制片人徐明找到我。我还记得他是这样“诱惑”我的:
“来吧,郦老师!听说您喜欢上课,我们这儿刚好有个讲台。”
这么着,我来到了《万家灯火》,开始了自己的电视讲学。
王安石的《上元》诗说“万家灯火暖春风”,原来,第一缕暖暖的春意是在万家灯火的夜里“随风潜入夜”的。说起来,当时与“万家灯火”结缘正好就是在春天。
那恰是“江南三月,暮春时节”,我正在课堂里沉醉,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我喜欢课堂里也是这样“江南三月”的景象,所以我喜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堂,喜欢有学生、有笑声、能吐露心声的课堂。可上了电视讲坛,刚到《万家灯火》,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草创之初,条件所限,我的电视“课堂”里开始时只有我与摄像机,再有就是前后两盏上千瓦的照明灯了。虽然有灯光,但没有了目光,我一下子茫然了起来。虽然知道摄像机后有无数观众殷切的目光,但那种目光到底是怎样的,我无法想像。于是我又变回了当年那个初登讲台的实习生,说话的时候,“打嗑儿”、忘词儿,甚至犯结巴,那都是常态。我几乎要退却,觉得这似乎不是属于我的“课堂”。
一个下午,我在秦淮河边散步,一个老者坐在公园的椅上定定地看着我,我迎着他的目光走过,在将要擦身而过时,那目光突然变得温暖、慈祥,且充满了笑意。老者突然拍拍身边的长椅对我说:
“来,小伙子,坐这儿,上次看你在电视里说刘邦自学成才,我觉着这事儿还不一定呢……”
那个下午,我与一位素昧平生的老者热烈讨论、坦露心声,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在光影间流淌。
那之后,我总能在摄像机里“看到”一道道温暖、慈祥、关注且殷切的目光,我知道,我看不到的荧屏下,有会心的微笑,有善意的颔首,有直截了当的质疑,有关乎痛痒的评论,这和我热爱的课堂完全一样。
我终于能一次又一次地走上《万家灯火》的讲台,因为在我心里,那里和学校教学楼里每一间普通的教室完全一样。
后来,讲到了“评点千古经典爱情”的系列。原本是想跟观众朋友分享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最后不期然却有了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这个系列里的很多故事,原本我在文学史的课上大多讲过。但这次讲来,感觉却大不相同。渐渐地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讲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而是在分享一种丰富的人生,一种深刻的存在。
在录制讲课内容的那几十个夜晚里,我经常彻夜难眠,便是睡着,也会常常进入一些伤感的梦境里。事实上,近些年来,已经很少做梦了。可这一次“评点千古爱情”之旅,却让我对那些逝去的美丽生命魂牵梦萦。我仿佛看到过唐婉在病榻前的香消玉殒,仿佛看到过朝云在苏轼面前“歌喉将啭,泪满衣襟”,仿佛看到过唐伯虎在落魄时的悲歌狷狂,仿佛看到过沈复夫妇在姑苏城里的****绵长……
我曾经和朋友戏言,说自己已被那些“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这种感觉远比当初谈恋爱时来得更为起伏跌宕。有朋友问,你哪来得那么多感受呢?我说,一个人不可能去实践丰富的历史,但一颗心却可以去感悟所有的灵魂。这种感悟,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的分享。
有一次聚会,一个朋友突然说,她上三年级的小女儿也在天天看。另有朋友问,这可是爱情系列,小学生看,适合吗?这位母亲回答说:“我只是想让孩子分享一下那些故事中有关人生和人性的一些东西,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我听了,突然觉得很温暖。
这种感觉,就叫幸福!
终于,这种幸福的分享可以形诸于文字了。这本书是“评点千古爱情”中的第二部——《宋元明清那些爱》的全部讲稿。按编辑的要求,本书出版时完全保留了我当时“信口开河”所述内容的原貌,甚至大量的口头语也未做修改,按编辑老师的话,美其名曰——“原汁原味”!
可我却不由得有几分惶恐,怕它不严谨,也不够严肃!尤其是一些引述他人观点的地方未能像学术著作一样予以文献标注,比如陆游与唐婉的故事里参照了国内学者韩文宁老师的的观点,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里引用了童德伦老人的研究成果,柳如是的故事里则参考了美女作家闫红的观点等等。在此一并声明,并表示感谢。
事实上,要感谢的人很多,因为没有他人的扶助,一个人在漫漫红尘路上不可能走下来,走到现在。在人生的这段旅程里,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幸运的是,始终会有关爱你的人,一路,与你同在!
佛言:“我今说之,汝等乐闻。”佛是快乐的,因为他讲的话,人们都喜欢听。这种快乐让人羡慕。但愿书里那些大白话式的罗嗦语也能给读者朋友带来阅读时的快感,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谨以此记!
郦 波
于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畔
戊子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