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元明清那些爱
3215200000050

第50章 《白蛇传》的故事:人生不论朝与暮,世间惟有情难诉

中国的古代****文化发展到最高境界,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高典范,我认为不是《红楼梦》,而是《白蛇传》。这也是我要把白娘子这个人物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爱情系列”结篇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会说《白蛇传》才是中国古代经典爱情中的最高典范,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白蛇传》是一千年以来唯一一个还在不停发展、丰富着的爱情传说,是一段真正的旷世之爱。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白蛇传》的故事根本就不是古代流传的《白蛇传》的故事,甚至与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所说的那个“白娘子”的故事也已经大不相同。

学术界普遍较为认可的说法是,最早从唐宋开始,就有了《白蛇传》故事明确的源头,其后历经宋元明清一千年的时光,这个故事才慢慢发展成了现在这个模样。这一千年里,也有其他的爱情故事或传说在民间流传,但大多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的处理或细节上的丰富。但《白蛇传》的故事不一样,那位白娘子的爱在这“千年等一回”的时光里,经历的却是一场生、死、爱、恨彻底颠覆的过程。

上个世纪初,郑振铎先生就认为,最早的《白蛇传》是弹词,时间出现在明末。他所说的最早的白蛇传弹词,其实大致相当于、或者就是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所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话本”。而冯梦龙的这篇《白娘子》辑录的故事来源却是宋代的话本故事,也就是说至迟在宋代就应该有这个白蛇传的故事了。

后经学者考证,宋代的《西湖三塔记》和唐代的《博物志》里都记载过白蛇化为女子与人同居的故事,所以它们应该是白蛇传故事更早的源头。但这些故事里都只是称“白衣女子”。“白娘子”的说法是到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才出现的。而“白素贞”这个名字则是到清代的《绣像义妖传》这本长篇弹词里才出现的。

许仙的名字也经历过一个有趣的变化。宋话本里他的名字叫奚宣赞,到了明代他叫许宣,也是到了《义妖传》里,这个许宣才叫成了许仙。

从白衣女子到白娘子再到白素贞,从奚宣赞到许宣再到许仙,这之间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

开始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到人间只是为了害人,奚宣赞差点儿被她害死,所以他对这位白衣女子只有恨没有爱;后来,“白娘子”学会爱人了,但她的爱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喜好,反而害了许宣,所以这时候的许宣对她是又爱又恨,当然,最后还是恨占了上风;最后,到了“白素贞”的时候,她的爱明确了,无私了,甚至到了感天动地的境界,这时候的许仙面对白素贞的爱迷茫了,迷惑了,甚至可以说是迷失了,所以在爱与恨之外,他对雷峰塔下的白素贞突然有了一种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同情与怜悯,我觉得这就标志着白素贞彻底完成了从妖升华到人的过程。

其实,我们描绘的这个过程还只是白蛇传故事发展的一个粗线条的轨迹。在《义妖传》之后,戏曲、弹词各个领域中还有不少白蛇传故事的发挥,比如后来《新白娘子传奇》中所说的白娘子的儿子考中状元来雷峰塔前祭母救出白蛇后一家团圆的结局,在清代很多弹词中就已经出现。有的结尾则是小青又修炼了千年,最后法力无边,推倒了雷峰塔,救出白娘子,又把法海打到了蟹壳里,这在清代民俗文学中也早已出现。这是晚清时期白蛇传故事的发展。

反过来往前看,也有学者认为,在唐宋之前还应该有白蛇传故事更早的源头。晋代干宝的《搜神记》里记载了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是说隋侯无意间救了条白蛇,这个白蛇后来衔了个巨大的夜明珠来报恩,有人认为这就是白蛇传故事的源起。

还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其实更早应该追溯到神话传说时代,因为白蛇传的故事所反映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又敬又怕、又爱又恨,反应在白蛇传的故事里,就是由奚宣赞与白衣女子的对立逐步发展到白素贞与许仙相爱的和谐过程,这其间寄寓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与期望,同样也寄寓着人们对现实中爱情的理解与期望。

事实上我认为,白蛇传故事与《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不同,《西游记》这些故事都是在某一阶段有明确的作者去进行原创性的工作的,它们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认识。但白蛇传却是在千百年中,由民间口头积累的创作过程完成的,话本与弹词以及戏文只是这些口语的文字记录形式。也就是说,它从一开始就没有“版权”,所以他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民众意识,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积累出来的对爱情的理解与期望。这种理解与期望再加上千年时光的打磨,就使得它的爱情内涵极为丰富,也极为深厚,所以成为中国古典爱情故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巅峰之作。

第二,白素贞的爱经历了从占有与伤害到奉献与执着,体现了爱情境界的变化,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旷达之爱。

我们所熟知的白蛇故事里有一句有名的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但是我们知道,白娘子是修炼了一千多年才来到人间的。既然百年就可以修得共枕眠了,那么白娘子修炼千年又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我理解的千年修炼并不是那条白蛇在它洞里面的千年修炼,而是这个故事在千年传承过程中的“修炼”。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经过千年的“修炼”,这个白蛇的故事到底在细节上产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知道白蛇到人间是为人报许仙十世之前的救助之恩的。我们刚刚说的隋侯珠的故事就是一个白蛇报恩的故事,但很多学者并不承认它是白蛇传故事的源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宋时期的白蛇故事并没有一个要报恩的情节。那条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根本就是一个来到人间作恶的妖怪!到了明代的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白娘子”和小青来到人间也只是为了羡慕人世间的生活而已,那么为什么后来清代弹词里会加上修炼千年以报恩的说法呢?

还有,这个故事在唐宋时期是发生在长安的,后来转到了临安,最后到明清就固定到了西湖边,于是才有了白娘子与许仙的断桥相会。那么哪里不能相会,不能约会?为什么一定要到西湖的断桥呢?

还有,在冯梦龙的笔下,白娘子偶尔露真容的时候,吓死的都是旁人,许仙开始一直都没见过白蛇的真身,但到了清弹词,端午这一节里许仙看到白素贞的真身惊吓而死。我们知道,露出蛇身就是露出妖的本相,不让许仙看到,就是要维护白娘子的人形。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让许仙看到真相呢?看到了真相的许仙还能再相信这段爱情吗?

甚至还有,一直到清代弹词与戏曲里,西湖边初相遇的时候还是许仙在船上,而避雨的白娘子与小青要搭许仙的船,但到了后世的一些作品里,有的就变成了白娘子和小青在船上,而许仙就成了要搭船避雨的人。你看,故事内容到现在还在变化与丰富,这说明对于白蛇传的再创作还远没有结束。作家李碧华写过一部《青蛇》,连小青都不再只是配角了。那么这么多的变化都说明了什么呢?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肯定是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情节更动人。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让白娘子显得更温情、更美丽、更动人,也就是更人性化。

你看,报恩是什么?是有情有义。白娘子在故事发生之前就被确定为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还会是妖吗?

故事从长安挪到了西湖边,这是天下人认为最美的地方,王夫之曾经说过,什么样的景,配什么样的情,配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好马配好鞍的意思。在最美的西湖边让白娘子与许仙相会,这会只是一段荒诞的人妖恋吗?

白娘子误服雄黄酒后在许仙面前露出了真身,结果吓死了许仙。为救许仙,白娘子不惜以妖的身份闯昆仑圣地取灵芝草,最后连仙鹤童子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你想连神都被妖所感动,这妖身上还会有妖性吗?而爱情,也只有在这种艰难险阻面前才能被丈量出成色来。

让许仙避雨搭船,也就是这位许公子要上船去,而船上正有一位温情脉脉的白娘子在等他,这不就是“千年等一回”的深情之浓缩吗?

所以种种变化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见出这个由妖变来的白娘子,她与她的爱情的美丽。

反证这种美丽的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许仙态度的变化与法海这个角色的变化。

我们前面说过,许仙在还是许宣的时候,对白娘子是又爱又恨的,在还是奚宣赞的时候,对白衣女子则是又恨又怕的。不论是许宣还是奚宣赞,他们对白娘子采取的都是畏惧与逃避的态度。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在那个时候,白娘子虽然具有人形,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妖。许宣与奚宣赞的态度就是人们对恐怖的自然界的最自然的态度。

是从奚宣赞这个人物开始,他请道士来降妖了,也就是说奚宣赞这个人物形象后来分化出了许仙与法海两个系列,许仙这个系列说明人对自然的理解与接受,而法海这个系列则表示了人们对自然的恐惧与压制。这样,作为许仙与法海的对立面,白素贞就成了最具自然属性的象征物。

不要忘了,人也是从自然中来的,所以最自然的就是最人性的,最人性的也就是最自然的。许仙在圣洁的白娘子面前,在知道白娘子白蛇的身份之后,尤其是在白素贞为救他水淹金山寺而被压在雷峰塔下之后,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大难不死的庆幸与解脱,而是对爱的回忆与迷惘,这就让白素贞对他的爱显得更有震撼力与感召力了。

这就是《白蛇传》中爱的境界,既纯洁又淳厚,也是人们千百年来不断修正这个故事才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三,从爱情所体现的人性的角度看,《白蛇传》的传说说的是人与妖的故事,表现出的却是人与神的情感,因为当妖具有了人性,人也就具有了神性。

不要以为这句话是说白素贞当初是妖,而许仙原来是人,这样的话当白娘子具有了人性,许仙就具有了神性。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当白娘子具有了人性的时候,她,以及她对许仙的爱,同时就具有了神性。

这话怎么讲呢?

举个例子,金庸先生的“射雕”系列很多人耳熟能详,三毛曾经评论过,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的爱情是凡人之爱,所以他跟一大帮女孩子搞不清;《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与黄蓉之爱,是人世间最圆满的爱,即半人半神之爱;而《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之爱,则是神人之爱,是人世间所能期望的理想之爱。

为什么说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是一种神性之爱呢?其实是因为在杨过这个人物身上,人性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得最为激烈。郭靖与张无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较为质朴的,所以他们身上虽然也表现出人性的优劣面来,但由人性自身的特点所引发的那种现实中的冲突与矛盾却远不如杨过这个人物。当人们终于能够战胜现实的矛盾而得到自我的升华的时候,就是我们认为人具有神性的时候。所以你看,不论哪一个民族,都是习惯按人类自己的模样去造神的。所以,从神的本质上说,神就是超越了自己的人,升华后的人。那么这个升华的过程越激烈、越突出、越完美,自然也就越能体现出神性,这就是三毛要盛杨过与小龙女之爱的原因。

而白娘子能够战胜自己动物的本能,也就是凶残的妖性,进而又能战胜人们在情感生活中的那种自私自利的占有欲,从而最终达到以关怀、奉献、呵护、理解以及执着为内容的挚爱真情,这个过程就是从妖到人再具有神性的过程。

当然,有人会说了,妖具有人性,《聊斋志异》里这样的故事多了去了,聂小倩不就是由妖而来,而最终具有了人性的吗?

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聂小倩》的故事,徐克拍过一个很有名的系列,叫《倩女幽魂》,很多人会把它和元代戏剧《倩女离魂》搞混起来,实际上《倩女幽魂》的取材就是《聊斋》中的《聂小倩》的故事。

徐克既拍过根据《聂小倩》改编而来的《倩女幽魂》,也拍过根据《白蛇传》改编而来的《青蛇》,而且巧的是白娘子与聂小倩都是由王祖贤扮演的。另外配角上,小青是由张曼玉演的,法海是由赵文卓演的,宁采臣则前后由张国荣与梁朝伟演过,可以说演员阵容上那都是相当豪华的,甚至《倩女幽魂》在男演员阵容上还要比《青蛇》强大得多。但电影效果对比一下如何呢?有影评人士多次指出,《倩女幽魂》后来过多专注于恐怖氛围与光影效果,系列中的三部片子是逐渐走下坡路的。而对《青蛇》的称赞却向来是不绝于口,多数人认为徐克的《青蛇》甚至超越了《白蛇传》原来的故事意蕴,在人性塑造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是导演徐克的水平忽上忽下吗?还是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我想,答案肯定不是这些。真正造成这两部片子高下立判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故事原型所具备的内涵的差别。《聊斋》中虽然也有很多妖具人性的故事,但大多流于形式、流于肤浅,不像《白蛇传》,在长久的故事流传中不断演绎,不断丰富,白蛇与青蛇身上的人性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概念,人们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把那种对生命以及对爱情的感受一步步渗透到这个故事里去的,这不是某个作家创作时的理念,所以这最真实,又最丰富,所以它是展现我们东方****观念的巅峰之作。

说了这三个理由,不由得还想说一点小小的遗憾。那就是虽然白娘子的爱既纯朴又淳厚,但许仙却并非像她爱许仙一样爱着她。即使他最后抛弃了奚宣赞的恐惧与许宣对白娘子的埋怨,但许仙最终还是在法海的怂恿下抛弃了白娘子,这直接导致了白娘子最后被压在雷峰塔下的结局。虽然许仙最后出家了,他心中的悔恨到底是缘于结识了白娘子还是耽误了白娘子我们却不得而知。不知道雷峰塔倒掉之后,许仙会不会重新去认识、去了解、去爱他那位美丽的白娘子呢?

当然,对于最后逃到蟹壳里的那位破坏人家美好姻缘的法海老秃驴,我们还是可以像鲁迅先生那样,不屑地说上一句:“活该!”

人生不论朝与暮,世间惟有情难诉。

虽然爱就一个字,却难说清楚。虽然情难诉,我们也絮絮叨叨地将中国古代经典爱情的浪漫之旅走了一遭。

我们开始于牛郎织女,那一刻,神落于地,我们的爱情更像是神灵们悲天悯人的施舍。我们终结于白娘子与许仙,这一刻,妖也变成了人,我们的爱情在人世间独具神性的光辉,或者连神灵们也会羡慕不已。而创造这一漫长升华过程的,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五千年的岁月。

所以爱情,也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些逝去的美丽与哀愁,都会永远留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印迹里。

当然,去的尽管去了,来的还在来着!走出古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我们期待那些一样美丽和丰富的存在:《民国那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