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3214500000039

第39章 现代欧洲(4)

于是,弗莱明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撰写论文,1929年6月,论文正式发表。他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取名为青霉素。

虽然发现了青霉素,但弗莱明却仍旧若有所思,原来这时的青霉素还不能马上用于临床治疗,因为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的青霉素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医疗之用。这让弗莱明感到非常苦恼。

然而十几年之后,一个名叫佛罗理的病理学家看到了弗莱明的论文,他立马对青霉素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便邀请了当时的一些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病理学家,组成了一个联合实验组,开始了研制青霉素的工作。其中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成了他的助手。

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他们每天要配制几十吨的培养液,然后再把它们灌入一个个培养瓶中,在里面接种青霉菌菌种,等它充分繁殖后,再装进大罐里,然后送到钱恩那里进行提炼。提炼工作十分艰难,一大罐培养液只能提炼出针尖大小的一点点青霉素。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之后,钱恩终于提取出了一小匙青霉素。他把它溶解在水中,用来杀灭葡萄状球菌,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随后,他们便找来50只小白鼠进行试验;他们往每只小白鼠身体里注射了同样计量的足以致死的链状球菌,然后再给其中的25只小白鼠注射青霉素,结果那些没有注射青霉素的小白鼠全都死掉了。

紧接着,他们便开始了提取工作,最终他们提取了能救活一个病人所需的青霉素,并救活了一名病人。这就证明这种药物是十分有效的。

为了能够大量生产青霉素,1941年6月,佛罗理带着青霉素样品来到了美国。最终他制成了以玉米汁为培养基,在24℃的温度下进行生产的设备。用这种设备提炼出的青霉素,不仅纯度高,而且产量大。很快,青霉素就进入了医院。

1845年,弗莱明、佛罗理和钱恩三人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96.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的时候已经接近了尾声。此时的柏林早已被盟军轰炸得破败不堪,随处可见的废墟与它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它更像是一个人间地狱。然而穷途末路地纳粹却严谨任何人撤离,所有企图撤离的人都被穷凶极恶的党卫军枪杀。他们甚至还在尸体的脖子上挂上写有“我是胆小鬼”、“逃兵”等字样的木牌。

希特勒一直梦想着和英美两国进行单独谈判,所以将绝大部分兵力都投到了苏德战场上。眼看柏林岌岌可危,苟延残喘地德军利用柏林地区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的特点,构筑了三道环城防线,并在柏林以东修筑了三条针对苏军的坚固防线,企图固守柏林,誓死抵抗。

然而,此时的苏军早已不是四年前那支疲软的军队了,他们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时刻准备着向希特勒的德国老巢发起总攻。经商议,苏联最高统帅部最终决定,于1945年4月中旬向柏林发动总攻。

领导这次战役的是三位最杰出的苏军统帅,他们分别是朱可夫元帅统率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科涅夫元帅领导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这三大方面军兵员总数高达二百五十万,拥有火炮四万两千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六千二百辆,作战飞机七千五百架。相对于此时的德军来说,可谓优势巨大。

4月16日凌晨5点,战役正式打响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率先发动了进攻。几千门大炮、迫击炮与“喀秋莎”火箭炮齐声咆哮,接着便是轰炸机群呼啸着,将炸弹投向德军阵地。密集的炮火整整持续了三十分钟,据守阵地的德军被炸得头晕目眩,顿时慌作一团。随即,朱可夫元帅下令苏军坦克与步兵向德军的前沿阵地发起猛攻。

很快,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就在东方撕开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进抵德军的第二道防线的核心阵地泽劳弗高地时,却遭遇了麻烦。

泽劳弗高地居高临下,素有“柏林之锁”之称,德军利用这天然屏障重兵设防,在高地顶部放置了几百门大炮,并派几千名德军誓死把守。结果导致苏军坦克与步兵损失惨重。

朱可夫见进攻受阻,随即调整了作战部署。经过四十八小时的血战,苏军最终占领了泽劳弗高地,打开了通向柏林的大门。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则在4月18日开始发起进攻。他们利用两天时间强渡奥得河,牵制了柏林以北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攻势。

4月20日是战争狂人希特勒五十六岁的生日。然而这个生日注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过了。此时的他正在五十米深的总理府地下室的会议室,主持局势讨论会。

突然,“轰!”“轰!”两声巨响,苏军的炮弹落在了地下室入口附近,一时间,地下室里的纳粹头目们吓得胆战心惊。空军总司令戈林、党卫军首脑希姆莱、外长里宾特洛甫等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借故离去。只留下希特勒一人在会议室里,他脸色苍白,六神无主,歇斯底里地狂喊道:“我绝不投降!投降!那是懦夫、骗子、劣等人的勾当!不,谁都没权力让我投降,也不能让我离开柏林一步!”

与此同时,科涅夫麾下的第四坦克集团军已经与朱可夫的近卫第二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会合了。4月25日,盟军已经将柏林团团围住了。

随即,攻入柏林市区的苏军便与德军展开了惨烈地厮杀。守城的德国士兵进行了誓死抵抗,他们用机枪、步枪、反坦克火箭筒,从窗口、街角、下水道疯狂地袭击苏军坦克和步兵。于是受阻的苏军不得不一幢屋、一条街地争夺。最终,胜利地天枰倒向了苏军这一边。

希特勒自知大限已到,在他的“狼穴”开枪自杀了。5月2日下午3时,守城德军宣布投降,柏林战役胜利结束了。五天以后,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9日凌晨,朱可夫元帅代表盟军主持了德国的投降仪式,德军元帅凯特尔则代表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柏林的沦陷标志着德国纳粹政权的彻底垮台,希特勒苦心经营的第三帝国从此灰飞烟灭。

97.牛顿的接班人

1911年,在欧洲著名的布拉格大学里,有一个年轻的学者正在这里学习和研究。一天,在学校的一块草地上,一群大学生正围在这为年轻的学者的身边,激烈地讨论着。

此时,一名学生向这个年轻学者问道:“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相对论吗?”年轻学者看了看四周,答道:“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边坐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你坐在一个火炉旁,即使你只坐了1分钟,你也会感觉像是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话毕,大学生们不禁大笑起来。这位年轻的学者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中。他的父亲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在爱因斯坦15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举家迁往意大利谋生。

1896年秋天,爱基斯坦到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就读。对于学校里的课程,爱因斯坦得多都不感兴趣,唯独对数学情有独钟。此时,爱因斯坦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便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爱因斯坦便加入了瑞士国籍,这是1900年。在瑞士,这个整天热衷于思考的人竟成了一个无业游民,整整两年,他没有从事任何工作。后来,他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薪水极少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爱因斯坦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狭义相对论就此诞生了。这一年,爱因斯坦只有26岁。

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国际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理学的时空观是静止的、机械的、绝对的,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彼此孤立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时间也是绝对的。而爱因斯坦却认为,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彼此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由此,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的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在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一定质量的转化也必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化,反之也成立。这个著名的公式日后成为了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它预示着人类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由于狭义相对论的问世,使得爱因斯坦在国际物理学家一夜成名,很快,他的名字便传遍了整个欧洲。各种赞誉接踵而来,甚至还有人把他比作是20世纪的哥白尼。此后,爱因斯坦先后被布拉格大学聘为教授,并于1913年,重回德国,任柏林大学教授,不久便当选为了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正式院士。就在爱因斯坦踌躇满志,准备继续他的科学研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爱因斯坦一向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对于战争深恶痛绝。为此他不顾反对,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并且同一位哲学家共同起草了《告欧洲人民书》,呼吁全欧洲的科学家应竭尽全力,为结束这场战争而奋斗。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一些科学家的响应,甚至很多科学家竟然和纳粹德国站在了一起。孤军奋战的爱因斯坦倍感失落与苦闷,无奈之下,他只好闭门不出,继续搞自己的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狭义相对论理论存在着很多不足,它只解释了等速直线运动,而不能解释加速运动和万有引力的问题。于是,爱因斯坦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于1915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加速运动与引力场的运动是等价的,要区别是由惯性力或者引力所产生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对此,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设想有一个人乘摩天楼的电梯自由降落,人不会感到自己在下降,因为这时电梯和人都依照重力加速度定律在下降,仿佛在电梯里不存在地球引力。反之,如果电梯以不变的加速度上升,那么人在电梯里将觉得双脚紧贴在地板上,好象站在地球表面一样。这个等价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它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了更为普通的情况之下。

爱因斯坦认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着曲线传播的。他还指出,当从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经过太阳的时候,应当由于太阳的引力而弯曲,因此,使得这个星球看起来的位置与实际不符。据他计算,这个偏斜的弧度应当是1.75秒。为此,爱因斯坦建议天文学家在下一次日全蚀时,通过天文观测来验证这个理论。

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响应。1915年5月,英国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率领两个天文考察队,拟定在日全蚀时分别在巴西和西非摄影,以验证这一结论。同年11月,伦敦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联席会议正式公布了观测结果,观测结果显示,光线偏转度和爱因斯坦所计算的数据完全一致。

此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爱因斯坦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他被称为是继伽利略、哥白尼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20世纪的牛顿”。

就在爱因斯坦准备继续他的研究之旅时,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因为仇恨犹太人,所以他上台之后,便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身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只好迁居美国避难。1940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期间,爱因斯坦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

1955年4月,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在普林斯敦病逝,终年76岁。在他的遗嘱中,他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边栏

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他曾说:“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这一切都作为遗产交到你们手里,使你们可以领受它,尊重它,增进它,并且有朝一日又忠实地转交给你们的孩子们。这样。我们这些总要死的人,就在我们共同创造的不朽事物中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