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由骑士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十字大军,开始出征了。这是一群由封建领主率领,武器准备精良,组织严密的正规部队,他们同样怀着兴奋地心情向耶路撒冷进发了。此时,塞尔柱土耳其人已经统治了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小国林立,长期处于一种分裂状态。十字军未遇多少抵抗就于1099年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
十字军就像是一群疯狂的野兽,在这里大开杀戒。在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竟有一万多名无辜的平民男女老幼惨遭杀害。
此外他们还四处抢夺金银财宝。当时有这样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在十字军地大肆掠夺下,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军士兵各个都一夜暴富。
随后,他们在各个占领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
虽然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但却并不稳固,随时都有被灭的危险。终于在1187年,一个名叫萨拉丁的领袖出现了,英勇善战的他带领着东方人民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为了重新夺取耶路撒冷,德国、英国和法国又相继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却都以失败收场。
到了14世纪初,第四次十字军远征开始了。此次他们的目标是乘坐威尼斯船进攻埃及。然而由于受到威尼斯商人的利诱,十字军放弃了进攻埃及,矛头直指东罗马帝国。此时的这些欧洲骑士,早已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烧杀抢掠,掠夺财富。历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国几乎被洗劫一空。
十字军远征共进行了8次,历时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军占领的最后一个陆上据点阿克城被******攻克,至此,十字军东征正式划上了句号。
在这近200年的东征中,大发横财的是那些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普通百姓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病、阵亡,还有不少人最后沦为奴隶。
其中最悲惨的还是“儿童十字军”。由于受到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骗,这些年纪不到12岁的孩子也踏上了“东征”之路。结果在横渡大海时,有的船遇风暴,沉入大海,船上的孩子全部丧生。最后到达埃及的,全被船主卖为了奴隶。
其中一支德国儿童十字军,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半数被活活饿死,剩下的孩子一到意大利,就被拐卖。可以说,这场持续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得西欧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8.宗教裁判所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世纪,宗教裁判所就是制造这种黑暗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是宗教裁判所呢?它是怎样被建立起来的呢?它又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中世纪的欧洲一直都处在基督教会的控制之下,当时教会的势力异常庞大,不仅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他们掌握着生杀大权,对于所有反对他们的人绝不手软。此时,整个欧洲社会早已将古希腊时期那些科学思想抛之脑后了。随着教会势力一天天增大,他们开始对远在阿拉伯的******势力虎视眈眈,为了将******势力控制在自己手里,在公元11世纪初,基督教会发动了著名了一场长达200年的侵略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不料最终却以失败收场了。然而,让基督教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十字军东征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些被派去打仗的十字军竟然将阿拉伯人保存整理的古希腊科学知识重新带回了欧洲。
而此时的教会也不像之前那样有控制力了,随着人们思想不断活跃起来,有一些人对教会产生了质疑,于是一些“异端”教派纷纷涌现出来。这让罗马教会倍感惶恐,为了扭转局面,在13世纪前叶,罗马教会制定了两项措施。一是,命令神学家按照基督教的观点重新解释古希腊科学家,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其次就是组建宗教裁判所,企图以此控制人们,尤其是那些危险的“异教徒”。
宗教裁判所实质上,就是一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宗教裁判所始建于13世纪上半叶。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而建立了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这便是宗教裁判所的发端。1220年,霍诺里乌斯三世继任教皇后,他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开始建立宗教裁判所。待到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继任后,他再次重申前令,进一步强化了宗教裁判所的机构设置,同时还任命由其直接控制的托钵僧为裁判官。从此,宗教裁判所便在西欧各天主教国家纷纷成立。
担任僧侣裁判官的大多都是多明我派的修士,也有少数方济各派僧团成员。起初,是由各个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便建立了地区性的常设裁判所。裁判官大权在握,集搜查、审讯和判决大权于一身。各国政府要为主教提供支持和援助,但无权干涉教会的任何行为。所有跟罗马正统教派相违背的言行和思想都被视为异端。于是,巫士、反封建的斗士、进步思想家、科学家、民间魔师、术士都成为了裁判打击迫害的对象。
裁判所通常会派人秘密监视那些“异端”的活动,控告人和见证人的姓名保密。这些见证人包括罪犯、恶棍以及孩子。被告一经被控,便永远不会有翻案的可能。而那些为被告作证、辩护的人也会被指控为异端。对于那些认罪并检举同伙的被告,裁判所会从宽处理。
较轻的刑罚有,苦行、斋戒、离乡朝圣、在公开宗教仪式中要接受鞭打,之后,要在胸前或身后缝缀一个黄色的十字架受群众羞辱。而对于那些拒不认罪,不悔过者,就会被处以徒刑或死刑。火刑是常见的刑罚手段,由政府负责执行。被判死刑、徒刑的人,所有财产将被收归教会和世俗政权所有。
宗教裁判所的组织机构分为核心成员和辅助机构两部分。其中法官、鉴定人、公证人、检察员、医生和刽子手为核心人员;告密者、狱卒、仆人及其他人员则组成的宗教裁判所辅助机构。法官年龄通常不低于40岁,由教皇亲自选定,负责审判异端及其嫌疑者、支持者。
鉴定人大多由教士担任,主要负责提出控诉,作出判决。公证人负责复述被告和证人口供,是侦讯的见证人。检察员即公诉人,由修士担任,医生则监视被告不致死于体刑,刽子手负责行刑。
宗教裁判所有着一套严密的制度,由告发、侦讯、审问、刑罚、判决五个程序组成。
根据告密制度的规定,宗教裁判员在获得相关情报后,将前往异端活跃地去对信徒进行布道,所有知道异端情况的人必须要在60天内向他汇报,对于告密者提供的情报宗教裁判员将亲自取证,并会为告密者保密。
侦讯制度规定,告密者或者受审人对第三者的口供将会成为侦讯的根据。侦讯开始后,宗教裁判员将根据口供传讯证人,收集证据,查明罪证,然后将所有收集到的材料移交给鉴定人,在得到鉴定人的肯定意见后,宗教裁判员将下令逮捕嫌疑者。如果证人跟被告之间有矛盾,那么被告可以请求证人回避,证人的证言将随之失效。
至于审问制度,英诺森四世曾发布一项训喻称:“用暴力强迫一切被捕的异端者……使之最明确地招认错误,供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异端者和他们的保护者,但不要伤残肢体,危及生命……”该训谕被宗教裁判员视为法律依据。当被告将被交付刑罚时,宗教裁判员将会面对面向其宣读用刑警告,介绍各种刑具。行刑之后,将有医生为其治伤。而那些被最终被确定为异端的被告者则会被开除出教,即绝罚,交由世俗法庭处理。
宗教裁判所的惩罚通常包括:从轻发落、侮辱性惩罚、公开鞭笞、坐牢和没收财产等形式。从轻发落包括读祈祷文、上教堂、斋戒、严格履行教会仪式、向慈善事业捐献。侮辱性惩罚是指为被告佩戴一种用粗麻布条带制成的十字架式的耻辱带。公开的鞭笞要求被告在礼拜时,要脱光上半身,接受神职人员的鞭打,在宗教游行时接受鞭打,每月一次在会见异端者的房间内做完礼拜后,接受鞭打。坐牢分为三种,一是普通监禁,犯人不带镣铐,关在统牢里;二是严格的监禁,犯人要戴上脚铐,关在单人小间内;三是苦牢,被告者每天只能靠面包和水充饥,没有床铺,更不准与外界接触。对于坚决不悔过的异端者或异端累犯宗教裁判所则宣布将其开除出教,将其交由世俗法庭。
如果已被判定为异端的人被移交给世俗法庭的话,他们通常会被判处死刑、执行处决。火刑是最重要的行刑方式。火刑宣判仪式通常选在城市中心的广场进行,先要举行游行和祈祷,当地宗教裁判所全体人员和告密者也在游行队伍之中,他们戴着白色风帽,穿着肥大的长袍,遮住脸庞,只露出眼睛。负责行刑的人将一个打成活结的绳子套在囚犯的脖子上,再在其双手上涂上绿蜡烛油,然后将其带到耻辱席上。观看游行的人只能辱骂而不能向其投掷任何东西。接下来将囚犯举行送葬弥撒,之后由宗教裁判员进行布道,最后将宣读判决书。断头台的柱子四周堆满木柴和树枝,囚犯被带上断头台后,押送的修士还要对进行规劝。此时如果囚犯表示愿意悔改的话,将会被终止火刑,如果拒不悔改的话,就会被活活烧死。
在欧洲所有天主教国家里,除英国和北欧国家外,都曾设有宗教裁判所。其中,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存在的时间最长,也最恐怖血腥。它不仅被用来镇压异端,还被用来迫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据统计,在1483~1820年间,受迫害致死的人多达30余,其中1/3的人是被火烧死的。
到了18、19世纪时,西欧各国的宗教裁判所终于被相继撤销了。宗教裁判所在其存在的几个世纪中,以宗教为名大肆迫害异教徒,它虽然巩固了教会的权威,却严重阻碍了中世纪的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它和十字军一样,为天主教的历史,写下了最肮脏的一笔。
39.闻名世界的旅行家
公元1298年,意大利的城邦威尼斯因为商业利益和******人打了仗,结果战败。很多
士兵成为俘虏,被关进了阴暗潮湿的监狱中。
囚徒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很多战俘整日心惊胆战,痛苦地煎熬着。然而,有两个人却显得很特别,他们整日在热烈地交谈着,看上去十分尽兴。他们是谁呢?其中那个身材魁梧,胡须浓密的中年人,便是闻名世界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另一个是作家鲁思梯谦诺。原来,马可?波罗正在向鲁思梯谦诺讲述自己探险的见闻,而鲁思梯谦诺则在聚精会神地记录着。
马可?波罗出身于威尼斯的一个大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父由于生意关系,经常会到遥远的东方去。每次父亲一回到家,马可?波罗就会缠着父亲给他讲游历东方的见闻。在父亲的讲述下,马可?波罗满脑子都是东方种种奇妙的景象。从那时起,他就渴望有一天能亲自去走一趟。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等到了机会,他跟着父亲、叔父的商队终于踏上了前往东方的“丝绸之路”。
就在这时,教皇派信使交给他们一封送给远在中国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信件,还派了两个教士和他们一同前往。
这样的旅程让马可?波罗兴奋不已,一路走来,他都在仔细观察着沿途的风光、民俗和物产,他还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他对沿途的商业贸易、经济作物、当地人的食物和住宿情况十分感兴趣。
当商队南行至波斯的霍尔木兹时,马可?波罗更是被这个繁华的优良海港深深地吸引了。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印度商人们坐船云集于此,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香料、宝石、珍珠、丝绸、黄金、象牙和许许多多的器皿。在盛产鱼类的波斯湾沿岸,居民大量食用干鱼、咸鱼,甚至连饲养的牛羊都以鱼为食。”如此漫长的旅途,当然是伴随着各种风险的。
马可?波罗一行来到波斯内地时,就遇到了危险。他们的商队遭到了一个野蛮部落的袭击和劫掠,其中有些人被当场杀害,还有一些人沦为了奴隶。幸运地是,马可?波罗等人因躲进了一座塔楼里,才得以脱身。
接下来迎接他们的是便是数不尽的沙地。这些沙地面积辽阔,有的甚至要整整走上七八天才能通过。当他们走到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寒冷的巴达赫尚山区时,马克?波罗病倒了。于是商队决定在此休息,当他病愈后再出发。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马可?波罗彻底痊愈了。他们再次踏上了旅程。
前面便是高耸的帕米尔高原,他们必须要翻越过去。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久病初愈的马可?波罗根本没有被吓到。他鼓起勇气,冒着被狼群吞噬的危险,忍着严寒,随商队爬过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最终走出了高原。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则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沙漠里,他们整整走了一个月。之后在1275年,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中国元朝的陪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从此,一个神秘的东方呈现在了马可?波罗的面前。他受到了皇帝忽必烈的热情接待。为了尽早适应这里的生活,马可?波罗开始努力学习蒙古语,并且很快就能做到简单的交谈了。忽必烈十分欣赏马可?波罗的见多识广和办事能力,于是多次派他到国内外许多地方去为朝廷办事。这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无疑是观察、领略各地风土人情的和奇闻轶事的大好时机。
在中国的17年时间里,马可?波罗足迹遍及陕西、四川、云南、西藏、江苏、浙江等很多省份。所到之处,他都把所见所闻仔细地记录下来。在扬州,他见识了奇迹般的大运河;他把杭州称之为“天堂”一般的城市。此外,他还了解到邻近中国的印度、日本等国的情况。
在他的日记中,他把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都描绘成是一个“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也许是因为离开家乡已经太久,多年之后,马可?波罗思乡心切,于是在公元1295年回到了家乡威尼斯。由于长途奔波,当马可波罗回到家时,亲人们已经根本认不出他了。
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整个欧洲都轰动了。这本书为西方人了解东方提供了一个窗口。而马可?波罗也开始变得家喻户晓起来。
后来,一些欧洲地理学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绘制了一本《世界地图》,这本地图为众多探险家在东方探险提供了帮助。马可?波罗因此成为了联结东西方人民友谊的伟大使者。
40.帝国遗珠
阿尔罕布拉宫是西班牙的一座著名的故宫,它始建于中世纪。当时北非摩尔人入侵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格拉纳达王国,阿尔汉不拉宫便是它的王宫。“阿尔罕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这座宏伟的宫殿被建成之后,一直被认为是摩尔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素有“宫殿之城”的美誉。
阿尔罕布拉宫坐落在格拉纳达城东的山丘上,占地约35英亩,四周被高达的城垣和城楼包围着,地势十分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