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谈墨子
3213400000029

第29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攻伐与诛讨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语

现今天下能共同认为是“义”的,是圣王的法则。天下的诸侯,大多以强力攻伐兼并,则只是有誉义的虚名,与实际的“义”背道而驰了,譬如瞎子与正常人,一同能叫出黑白的名称,却不能分辨那个物体,那么难道能叫有分别吗?所以古时候的聪明人为天下图谋,必须考虑那事是否合乎义,而后才去做它。行义而动,则号令不疑而速通于天下。

顺从天意民愿,反对攻伐,是智者之道。

——《墨子·非攻(下)》语译

1.可遇不可求

古时候,周文王受封于岐周。断长接短,有百里之地,与他的百姓相互爱戴,共同谋利益。得利就分享,因此近处的人安心受他管理,远处的人向往他的德行。听说过文王的人,都赶来投奔他。疲弱无力、四肢不便的人,聚在一起盼望他。说:“怎样才能使文王的领地延伸到我们这里,我们也得到好处,岂不是也和文王的国民一样了吗?”因此,天帝鬼神使文王富足,诸侯亲附他,百姓亲近他,贤士归向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统一了天下,成为诸侯的君王。

得大义者,没有天下可得到天下;失大义者,拥有天下可失去天下。

得大义需终生努力,失大义却只须一瞬间。

在歌舞升平、花团锦簇之中追求大义,往往追求不到;在艰难困苦、刻苦自励的过程中,大义却不期而至。

大义从不欺人。

君主无道,天理即在绿林强盗之中;成人不慈,孩童也可仗剑走天下;社会纷乱污浊,荒山野岭的归隐之人兴许最能明察秋毫。

常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意志坚如铁,度量宽似海。

不营营以苟且,不斤斤以计较,不戚戚以害人,以坦荡正直之心,面对纷繁世界的一切,大义便自在人心。

无论是人是妖,是阴是阳,是善是恶,是悲是喜。终将九九归一,消失得无影无踪。

惟有大义永存。

小义易得,大义难求。为何?

大义关涉国家民族利益,非开阔的胸襟、丰富的知识、严正的立场,不能明白社会发展的大势,不能作出是非善恶的评判。井底之蛙,怎能知晓世界之大呢?

懂得大义,还需要有仁慈善良之心,对亲戚朋友之外芸芸众生有挚爱关怀的情怀。一个只热爱自己的人,一个极端的自私自利者,怎能明白天下兴亡的大道理呢?

2.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杀掉一个人,叫做不义,必定有一种死罪了。假如按照这种解说类推,杀死十个人,有十倍不义,必然会有十层死罪了;杀死一百个人,有百倍不义,必然会有百层死罪了。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晓并且非难他,称他为不义。但是现今有人大规模攻打别国做出不义之事,却不加以制止和反对,反而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实在是他们不懂得那是不义啊,所以还要把称赞攻国的话记录下来,留给后世。

假如他们懂得侵略是不仁义的,又有何脸面把不义的事记下来传给后代呢?

有一个人,看到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到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可以说此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分辨。尝到少许苦味就说是苦的,尝到很多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可以认为此人不懂得甜和苦的分辨。

现在小范围内做不到的事,就都知晓并非难他;大范围内做进攻别国一类不仁义的事,却不知其不对,反而跟着瞎起哄,称之为义。这叫做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

此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攻伐有罪论

有一些君王自恃强大,以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攻击无罪的弱国,割刈其庄稼,砍伐其树木,毁坏其城郭,填塞其沟池,夺杀其牲畜,烧毁其祖庙,刺杀其群众,覆亡其老弱,迁走其宝器,等等。以强凌弱,使生灵涂炭,受害的不单是弱小的一方。攻伐的士兵迫于君王的意志,不敢违抗,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

然而,好战分子辩解说,士兵不力是因为未能笼络住军心,只要民众士卒心服口服,顺从君王旨意,就能攻战天下,谁敢不投降归附啊!

这真是战争贩子的谬论。

古时吴王阖闾教战七年,士卒着甲执着兵器,奔走三百里才停下歇息。他率军进驻泣林,从冥隘的小路出兵,在柏举大战一场,攻入楚国都城郢,迫使宋国和鲁国来朝见吴王。及至到了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屯在汶上,大战于艾陵,把齐国人打得一败涂地,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守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不投降归附。得胜后,退兵回朝不犒赏阵亡将士遗孤,不施舍给众百姓食物,自恃武力,夸大自己的功劳,称扬自己的才志,对训练士卒也懈怠了。并建筑姑苏台,耗资甚巨,七年还未建成。到了这个地步,吴国人便有了离异疲敝之心。

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相融洽,就发愤图强,收集他的士卒起兵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夺取吴王乘坐的大船,围困吴王王宫,吴国于是土崩瓦解。

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其中没有谁比智伯更强大的了。他以自己土地的广大,人口的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取得“英名”和攻战的“功勋”。他指使他的文武心腹,比列其战车船只士卒,用以攻打中行氏并占有中行氏城郭。他认为自己谋略、实力足够,又去攻打范氏并大败之,合并三家于一体。智伯贪心不足,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到了这个地方,激起了公愤。韩、魏二氏商议道:“古时说,唇亡而齿寒。赵氏若是早晨败亡,我们将在黄昏时走他的老路;赵氏若在黄昏时败亡,我们则将在翌晨跟上他的命运。古诗也写道:“鱼在水中不快快跑掉,到了陆地怎么能逃得及呢?”

于是韩、魏、赵三家合谋,同心协力,韩魏两家军队从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智伯大败。

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攻伐之罪,罪在无道、无义。

4.诛讨有功论

有攻伐便有诛讨。

诛讨,是抵制攻伐的最直接的方式。攻伐即邪恶,诛讨即正义。尽管在形式上相仿,都是诉诸武力,但性质上截然不同。

攻伐是颠倒黑白,强词夺理;诛讨是伸张正义,还历史本来面目。

诛讨虽也要付出代价,但换来的是和平,铲除的是战争的根源。

墨子举例说明诛讨有功。

古时候三苗大乱,民不聊生。古帝高阳于是给在玄宫的禹下达命令,大禹亲自握着天帝的瑞玉令符,去征讨有苗。雷电震撼,有一尊神人面鸟身,用手捧着圭玉侍立,挟箭急射有苗头领。有苗军大乱,一败涂地。大禹战胜三苗后,便划分山川,分别物类,节制四方,于是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商汤驱逐夏桀,亦同此理。桀王无道,导致寒暑杂至紊乱,五谷枯焦死去。汤于是奉上天之命,率领他的部队诛讨夏桀,夏桀的民众也起而响应,归附商汤。

到了商纣王,天帝不能享受其德,祭祀鬼神不按时,于是又天下大乱。妖妇夜间出现,鬼怪夜间悲吟,有女子化为男子,天下了一场肉雨,荆棘生长在国都大道上,纣王更加骄横放纵了。有只赤鸟口中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神庙上,说道:“上天命令周文王,讨伐殷邦。”贤臣泰颠来投奔协助,黄河中浮出图,地下冒出乘黄马。

周武王即位后,梦见三位神人对他说:“我既已使荒淫的殷纣王沉缅于酒色之中,你前去攻打他,我必定助你成功。”武王于是决定替天行道,消灭纣王这个疯子,反商为周。政教通达四方,天下太平。

依墨子之见,诛讨之功,功在上天、鬼神和民众。上符合上天的旨意,中符合鬼神的利益,下符合人民的心愿。倘若当代人不拘泥于上天、鬼神之类代指的说法,那么,就不难明白,为民众的长远利益而战,就是诛讨者最大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