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随史
32098000000069

第69章 生死不屈贾梁道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曰:“汝大必为将率。”口授兵法数万言。

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作乱,时逵为绛邑长,恐父老为其所害,乃降。援知逵名,欲招之,逵厉声大骂。援乃囚逵于壹关。

逵囚于土窖中,乃喝左右曰:“此地无勇士呼?欲使义士死于此窖之中耶?”时守兵士名祝公道,有侠名,与逵非亲非故。感逵不屈贞烈,乃私放之!逵感其恩,后祝公道受罪连坐,将问斩,逵不能救。乃为之服丧!

后举茂才,除渑池令。从破高干,张琰有功,逵以丧祖父去官。丧期满,为钟繇参军。

曹公征马超,召见计事,大悦之,谓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曹公与昭武帝战与汉中,先遣逵至斜谷观形势。道逢水衡,载囚人数十车,逵以军事急辄竟重者一人,皆放其余。

曹公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逵奉曹公遗命迎之,奉魏王玺绶,彰遂得以称帝。

后逍遥王破长安,逵为所俘,求死不降。逍遥王迫之曰:“逵若死,则屠尽长安魏军。”逵无奈乃降之。

新汉初建,逵为逍遥王参军随之征匈奴,羌人。又从劝张既投降,逍遥王乃上奏昭武帝,复以西凉分为,雍,凉二洲。以逵为雍州刺史。封襄凌侯。

——《三国随史》贾逵传。

……

自从郭援率兵攻击河东郡以来,由于其骁勇善战,又趁着钟繇援兵未到,以兵多之势,一路强行攻打,所过关口,城邑,尽皆拿下,一直打到了绛邑。

要说这绛邑也并非险要之地,守军也不过一县之兵,按理说是不可能与郭援数万大军相抗衡的。可世间之事偏偏就是这样,越不可能之事他就越会成真。

郭援大军猛攻绛邑数日,死伤甚重,还是没能攻下。只因这绛邑县长乃是——贾逵贾梁道。

……

城外,郭援军营之中。

要说这郭援手中的兵马,也称得上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精兵。平日里训练有素,兵器矛戈也都装备齐全。

就因为是这样,郭援才会在大帐之中大骂部下,发着火气。

“你说,你们一个个都是干什么吃的?数万大军竟然拿不下一个小小的绛邑?”

郭援长得身高马大,浑身肌肉,一点也不随他的舅舅钟繇。发起脾气来更是了不得,怒目圆睁,像要吃人一样。

“将军赎罪,吾等已然尽力!”一众将官马上向郭援请罪。

“尽力?那绛邑内兵不过千余人,若是尽力怎会五日都拿不下来!你们这是成心要让吾舅父看吾的笑话是吧?”

郭援冷冷的坐在帅案上,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看到这帮人就来气。

“将军息怒,此事也怪不得众位将官,将军也知道这绛邑长乃是那贾梁道,此人用兵深谙兵法,守城有序,精通战策。如今更是发动城中百姓一齐守之,这样一来急攻不下,也是情有可原。”

站在郭援身旁,劝说郭援的这人名叫祝奥,别看长得瘦弱,但他可是郭援身旁的得力谋士。郭援在外征战,在内住守,都依赖此人为其出谋划策。祝奥也是深得郭援信任,倚为心腹之人,没有这层关系,祝奥也不敢出来劝说。

“贾梁道闻名河东久矣,今次一战,果然名不虚传,但不知先生可有妙计助吾攻破此地?”郭援对祝奥说话,明显语气缓和了许多。

“奥有一计,定能使绛邑不攻自破。”祝奥神秘的说道。

“哦,这计将安出?”郭援一听这话,霎时来了兴趣。

“河东郡,为匈奴祸害久矣。绛邑亦然,将军可派快马,请呼厨泉单于前来助战,同时放出风去,言匈奴大军若到,破城之日,必定血洗绛邑,这样一来绛邑父老恐为屠杀,必然要求贾梁道开城向将军投降。而贾梁道一向以爱民自居,又岂会不从绛邑百姓?这样一来,将军岂不是唾手可得绛邑?”

还别说,这祝奥还真的有两把刷子,真应了那句话,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

绛邑城上。

一袭青衫的贾逵来到城楼之上,望着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夜空。依旧是一脸刚毅不屈的表情。

已经第五日了,贾逵心中一清二楚,要不是城中父老鼎力相助,自己也守不了这么多天。如今绛邑仅剩这断壁残垣,援兵又不知何时才能到达。贾逵心中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城破之日,便是自己为国尽忠之时!

贾逵迎着呼啸的狂风,抬着头,正好看到了点缀夜空的北斗七星,都说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让贾逵想起了自己幼年时的场景。

自己少孤家贫,穷困潦倒到了冬天连棉裤也没有的地步,有一次,他在小舅子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只好穿着柳孚的裤子走了。家境虽贫寒,而贾逵还是立志从军。报效国家。

这样便使得他的爷爷十分看重他,贾逵知道自己这个祖父贾习可不是一般人,作为河东襄凌贾氏一族之长的贾习,可是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贾习有着一身的学问,古今典籍,兵法战策,皆通熟之。贾逵也因为有幸得到了祖父口传兵法数万言。

而祖父有如此才能却不出仕的秘密,贾逵至到贾习去世前才明白,原来自己这一族人,乃是西汉大才贾谊的后代。先祖不得志,忧郁而死,贾家人久不入仕,就是怕再惹祸端。

想着想着,贾逵陷入了深思之中,自己一身抱负,难道也要和先祖一般。壮志未酬身先死吗?

“大人,大人?”

这时一名老者,穿着厚厚的衣服,走到了贾逵跟前。

“哦,是老族长啊。”

贾逵被这样一唤,回过神来,看着面前的老者,语气放得很低,因为这人身份可不一般,绛邑内最大姓氏的族长,代表着可是帮助自己的父老百姓。

“大人想什么呢?竟然这样入神,老朽一路走来,见大人一动不动的。”老者问道。

“呵呵,没什么,逵一时想起幼时往事罢了,不知老族长找逵可是有事?”贾逵客气的回答道。

“老朽确是有事要与大人商量,但不知如何开口。”老者语气似乎有些尴尬。

“老族长有话但说无妨,不碍事的。”贾逵说着,暗道不好。

“是这样,老朽听消息说城外郭援攻城不下,欲请平阳匈奴人前来一同攻城,这匈奴人一向残暴,大人是知道的,如若让匈奴人打破了绛邑,那城中老幼定然是不能保全矣。”老者叹息着说道。

“老族长之意是趁着匈奴人未至,开城向郭援投降?”贾逵试探的问道。

“老朽等人也知道这样对不起大人,大人在绛邑为官,一向不为难吾等,老朽等人深感大人恩德,这才相助,可如今也是没有办法呀,还望大人谅解。”老者无奈的解释道。

“老族长不必解释,逵知道,老族长为自己族人着想也无可厚非。”贾逵知道如果少了这些士族支持,绛邑必丢无疑。

“矣,大人听老朽一句劝,这郭援乃是钟大人的外甥,他当河东太守不还是一样?”老者劝道。

“呵呵,老族长,有些事,您不明白的。”贾逵自嘲笑道。

“好吧,不过请大人放心,吾等一定要郭援答应不得杀害大人性命,若保不得大人,吾等无颜面在此立足。”老者说道。

贾逵没有回答老者的话,在他心中,大丈夫当求死得其所。

……

次日,清晨。

绛邑城门大开,贾逵一身长袍站在城门之下,身后是仅剩的三百余名兵士,个个身负轻重伤情。虽然无奈的投降了,但眼神依旧刚毅不屈。

真是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一点不假。

城门之上,绛邑父老尽皆拥挤在上面,双目紧紧注视着自己的这位父母官。

而城门对面的便是郭援的数万大军,浩浩荡荡的一字排开,旌旗遍布。郭援更是高头大马,显然就是来耀武扬威的。

“对面的是何人呐?”

郭援打马上前,蔑视的说道。

“大汉绛邑长贾逵!”

贾逵一脸刚毅,笔直的站在城门外,不卑不亢的高声回答道。

“放肆!你一败军之将,见了本郡守安敢不跪?还敢在此大言不惭!”

郭援厉声喝斥着贾逵,想当着绛邑父老之面,给贾逵一个下马威,意图让他屈服。

“哈哈!笑话,贾逵乃是大汉之臣,身在河东多年,只知有王府君,却不是足下是何来历?这天下哪有国家官吏,向乱臣贼子跪拜磕头之礼!”

贾逵顿了一声继续高声说道:

“吾尝闻,长安钟大人乃是阁下舅父,而阁下如今却帮着外人,来攻打自己的亲舅,没想到这天下还有如今厚颜无耻之人!真真让贾某人大开眼界。”

“哈哈!”

贾逵身后的兵士听了,纷纷嘲笑起来,郭援瞬间满脸通红,有种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冲动。

“好你个贾逵,竟然如今戏弄本将,来人给我将这厮拉出去斩了!”郭援大声喝道,表情狰狞。

“郭将军,你若违背约定要杀我们的贤良官长,绛邑父老愿和贾大人一起死!”这时城上的那位老者高声喊道。

“将军,此事需从长计议啊,绛邑刚下不久,不宜惹得众怒啊。”祝奥在一旁劝说道。

“好,那就将其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