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燕荆刺秦
32062500000009

第9章 燕国策之解析孔孟一:

孔子说的人之三种境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就是,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解析: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正如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善良是与人为善,不欺负人,甚至还要被人欺负,也就有点老好人的意思。这种善良的人,孔子是不屑于做的,所以孔子还说,“乡愿,德之贼也”。这种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有损道德的。

一种译文,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

那么人第二层次就是忠信如丘者,这就是忠信的人,尽心尽力谓之忠。所以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信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骗,不撒谎,不空诺的人。这样忠君爱国诚实守信的人是十室之邑必有,按孔子所说最少有一人吧,十室之邑,最多百人吧。那就起码有一人,百分之一二。

但最高的一层,就是好学,像孔子这样好学的,那就千里万里寻一了,什么叫好学,就是求知爱真的人。那为什么这样的人是最高层次的人呢?

人只有求知爱真,才能寻找到真理,真相,真道。才不会犯错误,否则只有忠君爱国诚实守信,依旧不能保证不会误入歧途。做了别人的帮凶,看看历来战争,善良的人,忠君爱国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侵略杀戮的强盗,又何止千千万。

所以好学的,求知的,才是最高层次,而不耻下问,才是好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中就有人比我强的人,我就要向他请教学习。这是说他比我本身强吗?要知道孔子说,十室之邑,……不如丘之好学也。所以三人中不是有人好学强过我,而是说他肯定有我不知道的知识见识本领,需要我向他学习。例如他赶车技术强过我,我也要虚心求教。

而这种可以说凤毛麟角的如孔子般好学的人,就是思维的勤快者。是思想的劳动者,就是孟子说的劳心者,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那些虽然肢体勤快,却头脑懒惰者正是不爱学的人。所以这是大多数人,只顾拉车,不能看道的人,当然要有别人引路指道了。

当然学也有很多种,孔子好学的是寻找人类大道的人,也有好学者如鲁班,虽然是体力劳动者,但亦可以好学动脑筋成为行业的开创者。

但可惜多数人,是不爱真求知的,所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那些大多数谓之民的人来说,不是不教给他们知识,而是他们不想知道,他们不想动脑筋,他们只想要简单答案,那就是直接指引他们吧。

因此子曰,学而优则仕。学习得道了,就要出去做官。学是求知爱真,习就是反复实践,知行合一,言行合一,表里如一。做官为了什么,就是要指引民众走光明大道,就是民可使由之。因为只有做官,有了权威,民众才能听你的。

当然对于好学的,求知爱真的,是听真理,不听权威的。因此孔子在做官失败后,就回到家里讲学,而所谓三千弟子,可能也就几百人吧,这都是求知爱真的人聚齐。

最后,这也就是孔子儒家的精神,第一要求知爱真,第二要学而优则仕,也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而且还要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当然失败了,最后才是不得志独行其道。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最终,求知爱真的人,会自然聚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