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就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并且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的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比较难以拒绝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一只脚都进去了,又何必在乎整个身子都要进去呢?
当顾客选购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称赞该衣服很合适,并周到地为你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劝你买下时,很多顾客难于拒绝。
男子求爱,直截了当会吓跑姑娘,从朋友做起,则易达成目标。
一位男士遇到一位令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如果他马上直截了当地要与对方结为夫妻、共度一生,恐怕女孩子会在惊讶之余,对其避之唯恐不及。大多数男士不会这么莽撞冒失,他会邀请她一起吃饭,看电影,逛公园等等,这些小要求实现之后,才顺理成章提出求婚。
做父母的望子成龙,但人才的培养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拔苗助长。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她)按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渐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扩张,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先“得寸”后“进尺”,而不是全面撒网,遍地开花。
“得寸进尺”是被动选择,非理性的遍地开花,往往都会遍体鳞伤。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回避以下三大问题。
1.顾客认同。
2.资源限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去。
3.渠道障碍。中间商永远是终极消费者的代言人,终极消费者不能完全接受你的品牌。
这也要求企业必须采用“挖土豆”的方式,一寸一寸地蚕食市场,而不是全面开花。
“得寸进尺”其实亦是主动意识。不过,虽说“得寸进尺”是被动选择,但“得寸”后的“进尺”却是主动意识。因为不难想象,如果一家企业“得寸”而不“进尺”,要么在战略上有特殊的设计,要么经营者的脑子有问题。
“得寸进尺”不会影响企业发展速度。那是因为:
1.“得寸进尺”让你获得足够的经验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先在一个区域市场把自己做大,会积累很多经验和教训。
恰好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开发下一个区域市场。一定要相信,“先慢后快”的威力,它不仅会带来更大的商机,而且更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得寸进尺”让你获取足够的资讯企业在做一个区域市场的同时,可以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将要进入的市场,牢牢掌握其目标顾客的消费模式及购买行为,清晰了解其渠道特征和媒介环境。
3.“得寸进尺”让你发挥样板市场的作用先做好一个区域市场,还有一个好处,即:起到了一个为其他区域市场树立一个先锋模范的作用。很多企业召开全国招商会议时,往往把经销商请到自己“家门口”,也就是自己成长最好的区域,从而说服其他区域的中间商,以便更加顺利而快速的实现拓展全国市场的梦想。
留面子效应
“留面子效应”正好是与“登门槛技术”相对应的现象。它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要求后,对较小要求的接受程度增加的现象。
戴尔·卡耐基著的《人性的弱点》里有这样一句金言:“为别人着想”。与“留面子效应”有大同小异、异曲同工之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为人处事大凡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查尔迪尼曾经进行过一项“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门面技术”的研究实验:
他要求20名大学生花两年的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理所的义务辅导员。这是一件很费神的工作,大学生们断然谢绝了。随后,他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让这些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结果50%的人接受下来。而当他们直接向另一些大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时,只有16.7%的人同意。
那些拒绝了第一个要求的大学生认为,这样做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为恢复他们的利他形象,便欣然接受第二个要求。再者,当实验者提出一个要求遭到拒绝后,接着再提出另一个小一点的要求,这可以看做是某种让步。那么,出于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礼貌,另一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让步。
其实,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也是一件很费神的工作,这从被直接提出要求的大学生中只有16.7%的人表示同意,便可以看出来。但为什么当把这个要求放在另外一个较困难的要求之后时,会有50%的人接受呢?
如果对某个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再向他提出另外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就比直接向他提出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留面子效应,也叫“门面”效应。
相应地,很多企业为了达到推销的最低回报,先提出一个明知别人会拒绝的较大要求,可以提高顾客接受较小要求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售货人的标价和侃价就是对这种技术的应用。
许多人正是利用“留面子效应”去影响他人,当他们想让别人为自己处理某件事情之前,往往会提出一个别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待别人拒绝且怀有一定的歉意时,再提出自己真正要对方办的事情。由于前面的拒绝,人们往往会为了留住面子而接受随后的要求。
当然,留面子效应是否会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别人是否有义务对你提供帮助,如果既无责任,又无义务,双方素昧平生,却想让别人答应做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这时候采用“留面子效应”也是徒劳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父亲买一台收音机,你可以先提出买一台电视机。但如果你以为向一个陌生人用这一招儿的话,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懒蚂蚁效应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在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遭到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
因此,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阐述市场营销理念时,以上述现象作类比: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它们是蚂蚁群中的战略性人才。同样,在企业中,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成功的组织最重视的就是战略性开拓人才。韦尔奇的做法就是找到最具有冒险精神、能力超强的领导型员工,为他们提供充裕的资源支持,激励他们获得成功。
奇瑞公司就是因为重视和培养“懒蚂蚁”而在汽车界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奇瑞”牌汽车是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装配以获得短期利润,这些技术人员看着好像不干活的“懒蚂蚁”就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公司里光研发人员就有200多个。
“懒蚂蚁效应”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组织中分工要合理,如同战场上,需要有人驰骋沙场,也需要有人运筹帷幄,千万不能因为追逐短期利润而忽视那些“懒蚂蚁”
的作用。
很多企业老板太现实了,因此他们的企业缺乏应对未来的能力。如果他们找到了人才,这些人三夭没有给组织带来现实的收益,这些老板就开始急躁,认为钱花的有点冤。三个月不到,这些人才就得走人。到头来,这些企业无法培养起探索未来的能力,找不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会做的只是模仿、跟风,毫无核心竞争力。当原有业务萎缩或者市场竞争激烈时,等待企业的只有死路一条。
毛毛虫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
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我们人类也难逃这种效应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是因为袭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进行类比思维,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的过程,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
但与此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使人们盲目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待一些貌似而神异的问题,结果浪费时间与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而且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唯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板桥猛然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写自己的字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书画家。
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注意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这些工作带来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绩效。如果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可能会付出很多无谓的努力,只有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做学问如此,做生意赚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