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固然很好,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自己,对朋友可以信任,但请不要用来依赖,否则我们就会变得很差劲。一旦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他,我们的世界就会坍塌。更重要的,一有事情就去折腾朋友,不仅我们会感觉很累,我们的朋友也会很烦,因为此时我们已成为他的负担。
●对朋友的过错勿耿耿于怀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阿拉伯谚语
周华健的一首《朋友》不知道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很多,和你相识的人也是不计其数。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像亲人一样关心你、爱护你、帮助你,在乎你的人,这种人就是朋友。
一个人一生中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一件幸事。但是,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朋友在于经营,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友情禁不起折腾,“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需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以宽厚之心对待朋友。此话是朋友相处的至理名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朋友也不例外。当朋友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时,应该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这样,我们自己的心灵不但能得到解脱,同时我们的宽容也能拯救朋友堕落的灵魂。
如何对待朋友的过错?且看李显明是怎样做的。
李显明很伤心,由于好友张小为在自己的公司电脑上做了手脚,使他损失了几十万元,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尽管李显明委托律师将张小为送进了牢房,但他还觉得不够。出狱后,张小为觉得对不起李显明,几次打电话向李显明道歉。李显明一听是张小为的声音,不容分说立刻将电话挂断。
李显明的妻子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数次劝他应该宽宏大量,何况张小为是电脑专家,对他的生意很有帮助。李显明经过深思,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电话来他心中就想起那几十万元,又想起张小为曾像只老鼠似的偷盗过那些钱,使他的生意差点垮掉,于是又放下电话,长叹一口气。
尽管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李显明还是处于这种矛盾中,一会儿觉得应该原谅张小为,毕竟他是个电脑专家,曾经帮助过自己;一会儿又想,难道要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吗?不,不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医生告诉他:“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这和障碍不仅会妨碍你与张小为的关系,也会妨碍你与他人的交往,你必须积极地清除它。”
李显明终于鼓起勇气,给张小为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张小为明天可以到办公室见他。第二天,他们谈得很顺利,李显明决定再次聘请张小为到公司工作,他对张小为说:“我相信你不会再辜负我。”
张小为没有辜负李显明的期望,对公司尽心尽责,使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他和李显明的友谊也越来越牢固,随后成了真心的知己。
若朋友未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或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切不可怀恨在心。因为怨恨不仅会加深朋友间的误会,影响友情;还会扰乱正常的思维,引起急躁情绪。凡事要换个角度想想,这样或许能够理解朋友的所作所为,《菜根谭》中有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的极乐法。”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有礼也要让三分。
有两个朋友结伴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一个地方,他们因为一件莫名的小事吵了起来,最后其中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伸出了自己的一个手指,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后,他们继续往前走,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一个湖的边上,好久都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美的湖了。于是,他们就决定下去游泳。不幸的是,挨巴掌的那位游到那湖中心的时候,由于过度疲劳导致小腿抽筋,差点溺水而亡,幸好被朋友救起来。在说过谢谢救命之恩后,他拿起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很小心地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他又刻字了,十分好奇,就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把字写在沙子上,而现在却要把字刻在石头上呢?”
他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却的地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风雨抹掉;相反,如果得到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的深处,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友情的珍贵!”
有时候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而帮助却是真心的。很多时候我们却对那些芝麻大的伤害斤斤计较,对那些莫大的帮助视而不见,心里留下的也只有无穷的幽怨与烦闷。其实,只要我们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我们有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
◆处世感悟
原谅一个人有时候是使之再生,对其心灵会造成多么大的震撼。宽容需要有一颗博大的心,它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减少麻烦,不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因此我们更不要把朋友之间的怨恨常记心头,这在带给对方心灵上折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使自己活在怨恨的影子里无法自拔。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分钟可以认识一个人,一小时可以喜欢一个人,一天可以爱上一个人,但一辈子也忘不掉一个人。当你看到这里,你感受到什么?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想找一个知音是多么不容易啊!而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产生摩擦,就算最亲近的故人也会有误解,我们也许会因为这些摩擦、误解而分开,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总会想起过去美好的回忆,才会觉得只有他最了解你的心,而此时已是我在天涯,他也在海角了……
因此,请珍惜你身边的朋友,告诉他们,在你心中他们有多重要,你有多在乎他们!如此我们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不折腾的智慧
宽恕别人的过错,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真正地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宽恕朋友的过错,更加困难。但是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恕朋友过错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解脱和自由。
●朋友不是我们的人生拐杖
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以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西塞罗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当自己一个不小心跌倒了,自然会有人来扶起我们,那个人就是朋友。朋友一句关心的话语可以温暖我们的心,朋友一个关爱的眼神可以给我们无限的力量,朋友一个细微的表情就可以让我们扭转局面。
有朋友固然很好,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照顾自己,对朋友可以信任,但请不要用来依赖,对朋友依赖久了,我们就会变得很差劲,一旦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他,我们的世界就会坍塌。更重要的是,一有事情就去折腾朋友,不仅我们会感觉很累,我们的朋友也会很烦,因为此时我们已成为他的负担。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是朋友的真心,在与朋友相处中,友谊是纯洁的,可切勿滥用凡事“靠”朋友这招来逼迫朋友为我们办事。
张超是个很讲义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分在省级机关工作。自打成家有子之后,他越来越有一种负疚感:自己到底是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越来越怕接到朋友或家乡故人的电话或信,内容无非是说“我几时几时要到你那儿,请你帮忙买张卧铺票”、“联系个著名的医生”、“陪我逛逛百货大楼”、“托你带件什么东西”、“帮我……”诸如此类的事。
要说这些事有多难吧,也确实没多难,要说没多大事吧,可每次总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更可怕的是朋友到家里来住,地方小倒腾不开,再加上还要吃喝用拿。自打朋友走后的那几天,妻子的脸色总是怪怪的,阴晴不定,时不时嘴里冒出一句:“狐朋狗友!”弄得张超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张超的感觉其实没有任何错,错出在他的朋友身上。他们过度地依赖张超,不光张超自己感觉很累,而且连带家人都跟着受罪。
友情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动力机器,但它毕竟马力有限,需要不时加油。为了让它发挥正常的功效,正常运转,请注意别让友情超载。
首先,传统的友情总是抱着一种不讲道理的假设:“是朋友就该如何如何”。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这种必须帮助我们的义务,假若我们真心当他是朋友,就不该要求别人如何如何。在友情的逻辑中,上述假定应更改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够朋友。”
其次,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下,一个健康的个体必然充分注重保护自己各方面的权利,他总是希望得到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交往。许多人常常为功利与情义而纠缠不清,总想把自己真实的动机掩盖起来,其结果反而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要记住,积极健康的个体并非无私无欲,但能取之有道。
最后要注意,别以为我们交代朋友的都是小事,这里面还牵涉着很多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就像军营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熄灯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是,这种秩序不是靠纪律而是靠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如果我们找朋友帮忙时,或许没耗费他们的金钱与精力,但却可能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为了搞车票,要耽误工作而且欠人情;为了陪我们吃饭,没能接孩子,妻子不高兴……朋友也许不好意思说他的付出与牺牲,但我们若将这一切视为当然或应该,时间久了,就不会再有朋友了。
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相互理解体谅。无论在哪里,都不能一味地“靠”朋友。拿朋友当拐杖则是贬低朋友,滥用朋友的情义。
◆处世感悟
就算是再好的朋友,如果越接近,相处之道也越难以拿捏。脱离上班族的生活,和朋友合资经营生意,过程是相当坎坷的。因为这其中牵扯到利害关系,朋友间的交往也不可能将因素拿掉,只做单纯的交往。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有些误区犹如“地雷”,没有碰到它当然平安无事,一旦碰到它,炸响了就会使双方都受伤。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说,要想把朋友交好就千万注意不要去碰这些“地雷”。
(1)出门靠朋友。人作为主体与周围客体发生联系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客体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有的则满足不了,多数人总是会选择与前者进行交往。
(2)没有真正为朋友着想。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共享欢乐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而在于危机时的关心、指点、理解与支持。
(3)滥用他人的友情。关键的朋友要留在关键的时候再用,不要把他们的善意滥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就像遇到危险之前要保持火药干燥一样。倘若我们迫不及待地让朋友为我们办事,日后还有什么能让他为我们做呢?能够帮我们的朋友比一切都珍贵,珍贵之物决不应滥用。
朋友间的交往方式,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细水长流,应该以这个原则为基础。不能因为两个人非常合得来,就过分接近,这样反而会产生破绽。和朋友、知己间的距离没有一定的标准。虽然我们无法目测,但是我们可以抓住感觉,了解“和这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和那个人要保持多少距离”以便和不同的人交往。
原则就是不要把朋友的助力当成目标,而是互相维持各自独立的关系。能够帮助人格提升、视野扩大的这种交往关系,应该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
◆不折腾的智慧
真正的好朋友是在黑暗中给你光明的人,但却不是一辈子为你解决问题的人。和朋友保持一点距离,给彼此一点空间,让大家活的更轻松些吧!
●对朋友不要太计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朋友或是我们期望的样式这样出现: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彼此信任、有所担当。如果碰到这样的朋友,那算是自己千年修来的缘分,高山流水遇知音,此生一人足矣。
但我们的大多数朋友却是这样的:关系比较密切,肝胆相照但不一定会两肋插刀,彼此信任但不完全信任,有所担当但得付出相当。这样的朋友也算难得,会说真话,也做真事。
更有一些朋友是为了彼此需要,互相捧映,出于利益的来往,与感情无关,与道德无缘,唯有利益和需要决定彼此来往的密切程度。
所以对朋友不要过于苛求,倘若是第二类朋友,能说真话做真事在如此世间也是很少,这已经值得重视和珍惜。只在平时少些计量,多些宽容,少些提防,多些真诚。如此则好。
歌德与席勒的友谊为世人所称颂。
两位德国最伟大的、至今仍然备受推崇的诗人不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小城中,相距不过几百米远。
即使死亡也无法把他们分开:他们的棺材并排躺在同一个墓穴中,在城市的纪念碑上他们像双胞胎一样肩并肩得站在底座之上。人们经常能在书中读到关于他们“真挚的友谊”的描述。两个人都是那么著名、那么受人尊敬、那么富有才华。
但他们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歌德于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城市贵族之家,随心所欲地在不同的城市学习法律,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著名的诗人,并供职于魏玛的宫廷。他是上天的宠儿,一个不必为金钱发愁的人。而席勒只是一个军医的儿子,出一生于拮据的市民家庭,13岁的时候被公爵强制塞进了斯图加特的军事学校,不情愿地学起了如何当医生。他是一个病恹恹的、永远要为生计奔波的人,一个上天的弃儿,一个带着债务来带着债务走的人。
他们在相识之初根本不喜欢对方。席勒评价歌德说:“即使对他最亲近的朋友,他也从不吐露心曲。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确认为,他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利己主义者。”而歌德当时对席勒也并无好感,只不过这位年长的诗人比较收敛含蓄,谈起席勒时不是那么冲动,感情色彩不是那么强烈。
直到很多年后,他们才坐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这样写道:我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们的思考方式看起来是那么不一样。总是围着他转让我感到很颓丧。另外一个人则觉得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根本就是分别在“地球的两个半球上”。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两人成为朋友。1794年7月20日,歌德和席勒参加了在耶拿召开的自然研究协会的一次会议。散会后,两人同路,边走边谈,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话。交谈中歌德生动地描绘植物的生长变化。席勒听后说道:“这并非经验,而是一种观念。”这次谈话与其说使两人观点更接近,毋宁说使差异更明显。但席勒认为这并非坏事,他深信歌德对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诚地给歌德写了一封信,对歌德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