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3189600000047

第47章 做事要灵活变通,低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1)

到什么庙烧什么香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甚至可能是惊人的。独特的个性、爱好,独特的知识结构、心理态势,使某个人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因此,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俗话说,“看碟下菜,量体裁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待人处世时,要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然后再决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对于傲慢无礼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最好不要跟这种人多谈,所谓“多说无益”;对沉默寡言的人就要直截了当;对深藏不露的人,只需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就可以了;对于瞻前顾后、草率决断的人,要把话分成几个部分来讲……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含贬义,却也不无道理。有时候,说一句别人爱听的话,就能接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偏偏有人不这么想,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总是对别人说带刺的话,最终闹个不欢而散。在这方面,这些人就应该向徐文远好好学学了。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场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营帐。

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对王世充却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察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的乱世中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历史上,往往那些君子大忠却似奸,他们说话疾言厉色,也是出自于苦口婆心,说话直截了当、显山露水,可是却祸从口出;而那些小人大奸却若忠,说话喜欢谄媚,拍别人马屁,其实他们内心非常可恶,计较利害,福却从口中来,因为他们懂得看人“下菜碟”,明白说话的艺术。当然,这样的处世之理,并非只有那些奸猾小人明白,就连圣人孔子也非常清楚。

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在旁听了犯疑,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故来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

正所谓:到什么庙里烧什么香。不同的庙里有不同的神,不同的神有不同的爱好,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一样,真正懂得“敬神”的人,就会各个准备,投其所好,对不同的神烧不同的香,这样才能令“神”心大悦。说话亦是如此,在面对不同的人时,唯有针对其个性而说,才能“百说百灵”,说到其心坎里,使自己的意见更容易被接受。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面对性情各异的人,出口的话语也需仔细斟酌。不同的人口味不同,因而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之说;不同的人所欣赏的言语也不同,因而需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做事要因人制宜

我们在办事时应注意因人而异、视人而变,切不可不分场合,不顾人物性格,没有分寸地为所欲为;也不可在任何情况下总以同一方式“以不变应万变”。用固定招式对待每一个人,这样吃亏的是你,失败的是你,不得人心的还是你。

1.面对过分拘谨的人

这类人的特征是,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很热情地与他交谈,他有时也会表现得很冷漠,不在乎你,不理会你。在交谈时,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什么,有时甚至根本没听你在说。碰到这种人只要你花些时间,去仔细研究观察一下他的一举一动,兴趣爱好,注意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情来,你就会得心应手。开始时,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做出简单的回答或细微的反应,接下来就好办多了。你可以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引导他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逐渐投入到与你的交谈中,他便会打开话匣子,你的负担便会大大减轻,至于以后的事情那就不用多说了。你必须始终注意把握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他感兴趣或予以关心的事情,只要你稍加留意,然后有意触及,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和你说话。因此你要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类人的性格心理,成功地与这类人交往。

2.面对爱好表现的人

有这样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喜欢表现自己,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不管自己行还是不行,对还是错。如果他露了脸,他便会到处张扬,要是砸了锅,也不要紧,还有成千上万条理由可以拿来搪塞。总之,他忘不了表现自己。对待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因为有时你明知他会出纰漏,好心提醒他,他不但不领情,反而会认为你嫉妒他,甚至记恨你,等他真的出了问题更会怪罪你,说是你使了坏。这类人很少冷静,他们总是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做事不假思索、草率决断,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而招致意料不到的损失。所以,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一定记住不要阻止他的自我表现,偶尔做一次配角似乎并不算什么,但为了避免由于这类人的草率和“果断”而造成的麻烦,你最好在适当的时候牵制一下对方,或在必要的时候提醒一下他冷静从事。

3.面对城府较深的人

这些人不肯轻易让别人了解其心思和想法,世故圆滑,不愿被他人操纵或总想使人不知不觉中落入其精心编织的圈套。他最大的特征是说话不着边际,一旦涉及正题便“环顾左右而言他”,使你产生摸不着头脑和不知如何应对的感觉。事实上,在他的不着边际和“环顾左右而言他”之间,他能迅速了解和掌握你的想法和动机,然后争取主动,使你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被他牵着鼻子走。也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逃避矛盾,保全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样你只会感到无从下手。对待这种人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平等而互不干涉的局面。而当你必须要与这类人合作时,你就有必要先花一番心思去探察对方的真实想法,然后运用诱导的方式使其露出“庐山真面目”,或者你干脆坦率直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请其也实话实说。如此也可减去由揣测、诱导手段带来的信息不准确等麻烦。

4.面对傲慢无礼的人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总以一种傲视一切、举止无礼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你身边有了这种人,一定经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且周围的人都对这类人持排斥的心态,很显然这样的人是典型的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既然现在我们必须面对这种人,也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对付他们。不卑不亢,是对待这种人的第一个办法。不论这种人怎样盛气凌人,我们绝不自认卑微,或同样地虚张声势,这样的话,你就会白白地费神费力,甚至会两败俱伤。第二个办法就是少跟他啰嗦!在这种人面前,你说话应干净利落,少跟他啰嗦,免得给他增添气势,无形中为他增加无礼的机会。如此他就不得不有所收敛。

做事要因地制宜

公元前203年,韩信指挥汉军攻打齐国都城临淄时,遭到了项羽的部将龙且的抵抗。双方在潍水两岸相持不下。待观察了周围的地形后,韩信决定利用地形战胜对手。第二天,韩信渡河进攻龙且,当大军渡过一半时,他又擂响战鼓,撤回大军。龙且见此,以为韩信害怕了,便命令部队渡河追击。当楚军刚走到河中央,韩信急命将士把上游的沙袋扒开。大水顿时轰鸣而下,楚军被淹死大半,韩信趁乱杀死了龙且。至此,楚军大败,韩信攻下了临淄,灭了齐国。

天时不如地利。楚汉两军对峙,中间被一条河流阻隔,一方利用河流而取胜,一方反被水淹而大败。河流无声,它能为谁服务,在于它被谁利用。韩信因地制宜,利用了河流的有利条件,打败了楚军。

因地制宜的原则十分重要。办事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为己服务。前些年,旅游业刚刚兴起时,有些偏远的城镇盲目开办娱乐场所,因宣传不力,游人稀少,结果经营萧条,入不敷出。这样办事就是没有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皖南山区有座石头山,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把它开采下来,送到城里去卖,一家的年收入高达1.8万元。村民心里乐开了花。80年代末,村民们发现,城里人用他们开采的石头垒成假山,售价也很高。于是,这些村民也学着垒假山出售,几年后,家庭年收入翻了几番。村民们更乐了,他们同时也明白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

随着山上的石头越开采越少,村民们认识到,他们不能轻易盲目地出售山石了,而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家乡资源,如今,山里的人利用山石资源积累起来的资金,办起了各种乡镇企业,使整个地区的农民很快走上富裕的道路。

这个例子很简单,但是主人公的做法却值得效仿。地势本无心,山水本无形,你不利用它来为自己办事,它也不会主动为你服务。如果你能很好地利用它,那么它就可以送给你许多财富。“捧着金碗讨饭,住在宝地喊穷”,这是典型的不识地利。在办事中提倡因地制宜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

做事要因事制宜

你能不能成功,重要一点是看你会不会办事。除非你本人确实是个独具天赋的艺术家或运动员,否则想不通过办事就能问鼎成功,几乎是不会像吃饭穿衣那么简单的。

事情有难易之分,大小之别。有的事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就要去办,有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则可办可不办。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办的事情无法办到,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果你觉得自己对即将要办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要办的事情可以办到,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办。因事制宜,才能把事情办好。

1.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吹牛

办事时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过于自信、吹牛,结局只能是失败,只能是自己遭殃。元末有个士人王同喜欢说大话,尤其爱谈论军事,一谈到军事必定推崇孙武和吴起。遇元末大乱,张士诚在姑苏称王,跟朱元璋争天下。决战前,王同拜见张士诚说:“我看现在,地理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但是你占据姑苏却不能称霸天下,原因在于将领无能。现在你手下的将领,都是本领低下的人,打仗都不懂兵法,如同老鼠打架一样。大王如果能让我做将军,便可取得中原,对付小小的敌人(指朱元璋)怎么可能不赢呢?”张士诚认为他说得很对,让他做将军,听任他去招募兵员,并命令主管粮草的官员给他充足的给养,不要计较多少。决战开始后,朱元璋手下的李文忠攻破杭州城,王同原本没有本领,先前和张士诚说的都是大话,根本没有把握能战胜敌军。为了自身的安全,王同偷偷溜掉了。几天后,王同被搜了出来,绑到军营外杀了,他临死前还夸口:“我擅长孙武、吴起的兵法。”真叫人哭笑不得!

2.力不从心的事情不能办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别人请求我们给他办事,对于这类事,你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能力帮别人把事情办成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要当场拒绝掉,并这样回应他:“对不起,您托我办的事我实在无能为力,为了不耽误您的时间,我看您能不能找别人帮一下忙?”你能这样说,就表明你是负责任的人,是会办事的人。如果你为顾及面子,爽快地答应帮人去办,还允诺一定办成功。当你实际去办事时,碰到了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凭你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那么到这时,你可就没有面子了。

因此说,力不从心的事情不能办。

3.不该管的闲事不能办

就管事者而言,大体有两种思想:一是只要是自己愿意管的都不是多余的;二是君子成人之美,两者都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判断何事该管与否。办事,除了自己私事完全归自己管之外,涉及到他人的所有事,都要视被管对方的要求而定。人家需要你去参与策划或从中斡旋或锦上添花时,那你就该伸出友谊的双手,献出你的智慧。但如果只是为了小集团的利益,无辜地伤害第三者,那就有“助纣为虐”之嫌。再有,不管你心肠多热,态度多诚恳,但如果对方不需要你管,那么,你的行为也就等同于管闲事了。

管了不该管的闲事,对方不但不会领情,在他看来还会认为你多管闲事,瞎逞能,到头来你吃力不讨好,白受气一场。何必呢?

做事手段要灵活

所谓手段灵活,就是在处理各种事物时要善于变化和选择,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