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就在这里等你
31880500000001

第1章 魂兮归来(下)

“这是老家!”这是小波第一时间想到。海拔六百米与海拔一千四百米的两个地方就是不一样,就是这种感觉,首先是给人的就不一样,在老家山是绿的,水也是透彻的青,吸一口气,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土腥味。虽然,被巍峨的群山挡住了视野,可是目之所及都是一片葱葱郁郁,生机盎然,哪怕看千遍万遍还是看不够,每一次审视都能有全新的发现,不像高原那样满目苍凉,除了干枯的沙砾就是茫无生机的沙漠,或者就是光秃秃黄土堆。对,黄土高原的山对于一个打小就生长在秦岭山脉和岷山山脉的人而言,那些山充其量只能算是土堆。第二,人是轻松自如的。这是小波对老家最称赞的地方。山好水好树好,花花草草四季不败,即使有雪压上枝头,这些花草们总能摇摇枝桠,瞬间把皑皑白雪变成滋润自己的水分,恍惚间就能露出自己鲜嫩的头,让画家的画笔也是无从捉起。小城是夹在两山之间的小城,人是生活在山间小溪旁人。这不是“惬意”一词就能随便能涵盖的自在与轻松。停在这面山坡上,人与山水宛若天成,转过山腰还会有另一副画卷在等着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生活着,你可以成为画,画也可以成为你。有人说:“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但是,天高了,缺氧鸟儿也不敢飞;水污染了,鱼儿也只能翻白肚。尤其是在低海拔生活惯了,走进高原,你就得时时刻刻忍受着耳鸣的困苦,要是想再往高处走,迎接你的将是胸闷气短,四肢软弱无力。在老家,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氧气的限制,上山入水自由自在,轻轻松松。

“这已经不是记忆中的老家。”小波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城市沿着河谷疯狂地成长着,吞噬了许多儿时的记忆。那些古朴圆润的明清建筑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生硬的钢筋混泥土,构筑的框框架架与鼻尖相触,秦砖汉瓦已经成为几角旮旯的废弃物,上面长满青苔。代表一个地方繁荣与否的高速公路撕碎了山城昔日的平静,江水的咆哮声不见了,小鸟的鸣叫声也不见了,就连小孩子的哭闹声也变得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球。“贴在路口的那夜哭郎还有吗?”这让小波有些沮丧而颓废。

也不知道哪一天,人们都涌向网络,就连亲人都变得异常陌生,同坐在一张餐桌前,两眼空洞无神,一字千金,悄声无语。“小萝莉,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声音,也是冥冥之中灵异的声音,就像我们幼时学语一样,发至手指蹒跚之间。可惜,我们老去的父母无法理解网络,无法牵动这个新生的事物来牵动对孩子们的牵挂,无法理解一根玻璃丝连接在这段与那段,用无助的眼神和真切的呼唤挽回一点人的本性。

“是我们肉体在远离,还是灵魂在叛离?”想到这个问题,小波有些茫然。“这不是一个哲学命题吗,就像‘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样,充满哲学的诡辩与人性的迷茫,一时间无法应答。”

“灵与肉,这是一组自从人有思考就进入视野的困惑。在对这一组命题的思考中,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和模式。‘崇拜祖先’是东方哲学体系的核心,在缜密的思想体系里面,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的哲学体系里面,讲究‘政不过周’,以追随古人的行为举止为主要的行为指南,思考过多的是‘人从哪里来’。中国多神,是神灵在每时每刻指引着我们的生活,而且那些神也和我们一样具备凡人的思想与爱恨情仇。女娲爱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们在世间受灾,她就能牺牲自己炼石补天。所以,我们信奉祖先,我们崇拜祖先,我们崇拜我们的根,我们就把祖先赐予我们的姓氏很尊崇地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这是‘根’哲学。‘崇拜自己’毫无疑问成为西方哲学体系的主导,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耶稣的重生不是祖先的复活,而是自我的复活,是自我的救赎,是对‘人要到哪儿去’的思考。当人们登上凭空而来的若亚方舟,面对的还是眼前的滔天洪水,困境依然没有消除,一叶方舟不可能让一船人的生命获得救赎,在拯救自己的道路还得不停杀戮,为了生存父母爱人孩子都是可抛弃的对象。这应该是‘实’哲学。在这两种不同人学的指引下,东西方哲学殊路同途,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入到国家层次,无论是中国古代出现的国教,还是西方文明中的红衣主教,都在为国家统治的合理合法合规服务。可惜,有作为的帝王君主都想摆脱一切束缚,一场浩劫是在所难免的——洪水,肆虐的洪水随时都会吞噬我们。”

同样面对洪水肆虐,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一副是祥和的,一副是血腥的。“帝王不可能会成为女娲,或者耶稣,他掀起滔天巨浪,却没有大禹疏导洪水的能力。西方如斯,东方亦如斯。”

小波想到这儿,突然打了一个冷颤:“我们已经没有信仰,不知道在这平静的夜空中,没有了神灵的指引和救赎,走或者留下来都已经成了问题,明天将是阳光普照,还是刀光剑影?”

“我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小波想:“我不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从来不思考哲学命题的,偶尔翻翻哲学方面的书籍,只能算囫囵吞枣,从来没有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不可否认,道路是崎岖的,但是前途还是光明的。我,凡人一枚,只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的凡人圈子里面。”想到这儿,小波转身望了一眼熟睡的妻子,妻子连梦呓都没有的酣睡让小波有点羡慕。

“或许我真的想多了,我还是原来的我,还是生活在凡人世界的小波,为一分钱与小商小贩争争吵吵,为一件小事苦恼惊喜。我就生活在和平年代,天降异象也罢,滔天洪水也罢,那都是与现在的我没有任何关系,明天的好与坏也不是我能左右的。”

东方泛白,小波穿好衣服,走进院子,一切真实如旧。父母兄弟,还有儿子侄女都没有起床,喧嚣还没在院子里发动。唯有大狼狗小黑趴在院子中央,用一对泛绿的眼睛凝视着,审视着。小波走过去,用手摸摸小黑的头,小黑异常安静,就像一只毛茸茸的玩具。

都说动物是通人性的。小黑是小波离开家之后才来的新成员,也就是说小黑是从来没见过小波一家三口的。可是,小黑给小波的印象除了平静,还是平静,从小波一家三口走进家门到现在,见了小波就连栓它的铁链都不愿意拉动一下。

“这畜生真让人想不明白,要是换了别人,早扑了出去,就是天天见面的邻居也不例外。可是,你们一家三口它谁也没见过,从进门到现在它都是安静地窝在哪儿。”母亲如斯说。

“养狗还是太危险,尤其是这种大型狗,太凶猛,铁链都经常拉断。虽说现在有大门关着,它哪儿都去不了,可是总是一个隐患。上次,我同事来,给它带了一根骨头,还是扑来扑去,吓得我同事在咱们家连杯水都不敢喝,急匆匆地走了。”弟弟小海也这样说。

“也许是我的气味它是熟悉的。”小波只能这样说。小黑有小黑的世界,这不是一个人能解开的谜团。“二十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的确不短,一个人要想在一个地方停足二十年,无非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有一个能延续生命的‘家’。我没见过小黑,可是弥漫在小黑身边的气味让它熟悉我,它就一直认为在这个家还有一个没见过的主人,它每天在思考,在追捕这个主人的身影,异常熟悉,异常渴望。或许,这会儿它正在思考:这个人和他身后的就是我捕捉多年的主人吗?我这样的表现是不是不忠于我的职责?”小波把手轻轻地放在小黑的头上,小黑的眼里没有诧异和恐慌,依然安静地趴着,在摩挲间,小波和小黑的气味相融在一起。

“今天有啥打算?是出门走走亲戚,还是和你的同学走动一下?”母亲最关心的还是小波能在自己身边停留多长时间。

“暂时还没有想法,今天只想在家里休息。”

“不四处走走看看?”

“不了。”

“哥,这些年你不在家,你的那些同学们经常在我面前问起你。”小海不失时机地插上一句。

“明后天再说吧,能联系上的转转也行,就是现在都老了,估计走在大街上也很难认得出。”

“这些年你的变化够大的,胖了许多,头发也稀疏了很多。哥,老家这些年的变化也大,你就在村子周围转转,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作为公务员的一员,弟弟时刻没有忘记提醒小波不要忘记他那个圈子的功劳。

“嗯,是挺大的,在家里睡了一夜就感受非常真切。”

小海把目光移了过来,注视着小波,希望小波继续说下去,让场面不至于尴尬,可小波没有继续往下说的意思。

“大伯,我要那朵花。”侄女一句天真烂漫的话,打破了僵局。在一个家里面,孩子的需求就是天,尤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只要有一点血缘关系,都是小波最亲的人。三岁的小女孩不像会成人多一份顾虑,今天的侄女明显没有了昨天的羞涩,很快与小波一家打成一片。她知道自己的要求对于自己的父母而言或许就是星空摘月,可是今天有一个大伯,头发要比自己的父亲少,脸上的皱纹要比自己的父亲多,一些平日里不敢说的话,不敢提的事情也能随口言来,喜笑颜开。

“好,大伯驮着你,你自己摘吧。”小波弯下腰,把小侄女架在肩上,让她自己去摘那朵枝桠上的花。

院子已经不是小波在的那个时候的样子。弟弟虽然在本地工作,但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要不是小波回家,他也很少猫在家里,所以院里的花花草草也不是弟弟小海和弟媳所载。小侄女的要求小海不愿意满足也有他的理由的,譬如,这些花花草草是父母平日里的念想,每天可以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也能打发时间,也能消磨一些期盼和渴望。但是,现在是哥哥把女儿的手扶到那些花草面前,自己也不便,也不能说什么。

这个时候的小黑在众人面前欢快地奔跑着,四爪着地的轻盈脚步声和铁链摩擦着水泥地面的清脆声奏响开来,院子里充满了阖家团聚的祥和。三世同堂,家人平安,老人健硕,小孩活泼。这不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期盼的一副天伦之乐的画卷吗?

“出去干啥,现在出村就是大马路,吵吵闹闹的,每走一步路都要避开那些来来往往的车,前两天我们到马路上转转,绕两座桥就赶紧回家。再说,昨天开了一天的车,也累了,还是蹲在家里好。”母亲是想让小波留在家里的。

“我倒不累,倒是她们娘儿俩走到半道上就喊头痛,估计是对咱们这儿的环境不适应。”小波给自己不出门找了一个更好的理由。

“不出门也好,回来对你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嫂子她们确实得好好适应一下。我们上省城也是,走到半路就感觉头闷气短,非常困,回来也是差不多就在那个地方就好了。”小海见小波确实没有出门的意思,也只好顺水推舟。

“你哩,今天是出门,还是和我一样?”小波问小海。

“也没有什么具体打算,我们单位事情也多,长假期间别人都出去了,留在家里没有几个人,这几天我们就轮流值班。”小海说道。

“你们都忙,时间都不是自己的。”母亲笑着说道。

也许是弟弟就在当地的缘故,母亲对小海总是非常放心,哪怕半年不回家,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攥在手里的那根线总是握得松松的,不像对小波,要是一段时间忙得昏头转向,忘记给家里拨个电话,就会得到母亲的抱怨。当然,小海有自己的办法,因为近,他总能在母亲抱怨前带着媳妇孩子一家三口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这机会可以在清晨父亲还没打开院门的时候,或者是晚饭后母亲还在刷碗的时候,或者父母还在盘算这顿饭该吃什么的时候。这种不经意的惊喜是小波无法带给父母,和这个已经没有多少人气的家。

“妈,我饿坏了,给我赶紧做碗点酸菜面条吧。”“妈,丫头有点感冒,你来领几天吧。”一切说的理直气壮,一切说的顺其自然。这就是小海,就是小海带给这个家的生机,也是能让父母的抱怨变成对子女们的爱,也能让父母能真切感受到儿女就在身边,哪怕是烦恼,甚至就是火冒三丈。但,这就是天伦之乐。

“妈,你和我爸的身体最近还好吧,下面下没下雨?”电话里的话就是有点生硬,有些像西方人相互见面的说头。但是,这就是小波打电话能说的,小波也只能说这些,否则电话接通也只能是哑口无言。对于一个已经没有土地的人来说,下雨或者不下雨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游子,离开的不仅仅是家,不仅仅是父母,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和这个家连通的那根血管,虽然血管里还流淌着血,但到了血管尽头已经没有多少的温度,没有父母和家的味道。所有这些仅存的味道只能在记忆之中,呵护着,发酵着,镌刻着,也淡忘着。

同时,被游子和老家的人们淡忘的还有曾经陪伴小波成长那些故事,人和物。

“我们都是生活在圈子里面的人,不在这个圈子,那就注定在那个圈子里。但,谁也无法确定我们到底在哪个圈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了又去了,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知道“老乡”的分量和含义,“圈地为牢”,留下的唯有那淡淡的乡愁和思念。离开村,曾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面就是“老乡”;离开镇,曾经生活在一个乡镇的两个人就是“老乡”;离开县,曾经生活在一个县的两个就是“老乡”;离开省,曾经生活在一个省的两个就是“老乡”。“老乡”,就在无限的蔓延中伴着每时每刻。当然,离开你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圈子越远,“老乡”的这份情感就越浓烈。小波,已经对这种感情和感觉久违了,那是超越“乡愁”的情感和牵挂,超越“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关切和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