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忽略,就是让员工独立去完成工作,而不要过多进行干涉,相信他们如果出现错误或者想作出工作改进之时,会主动和你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请求得到你的支持。学会有效忽略,管理者就会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你因此而得到放松,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确实可以一试,你会发现,即使你对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部门也不会因为你的忽略而大乱或消失。事实上,如果没有你不时找员工去了解一些无用的信息,他们会一切正常,而且可能干得更好。
管理者应注意那些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些小事不妨装装糊涂。
宽容也是激励
广西柳州某知名烟草公司有一烟叶仓库,清一色的大嫂库管员们,常利用工作间隙,出门买些青菜回来,聚在库门口剥皮、掐叶、唠嗑。新任主管见后,故作糊涂:你们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干吗还帮我们的食堂弄菜?大嫂们哈哈大笑。此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情。
上述事例说明,表扬是激励,批评是激励,宽容同样是激励。宽容,不等于“睁只眼闭只眼”的“好人主义”,也不等于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更不等于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成为一种能促人“自查自纠”、催人痛改前非的激励措施和管理艺术。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宽容激励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根据中国人的“面子”文化,采用“暗示”宽容进行激励。中国人爱“面子”,所谓“人活脸,树活皮”。当发现员工犯有小错时,不急于批评、横加指责,而是用员工能理解的方式委婉地暗示,既让当事人不好意思,也给当事人一个台阶,从而使其自觉反省并主动纠正自己的行为:领导给了我面子,我也一定要给领导面子!如果能像上述那位新主管一样,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故作糊涂的方式,让员工忍俊不禁,则效果更佳。
二是根据中国人的“感恩”文化,采用“明示”宽容进行激励。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甚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员工犯有较大的错误时,不是立即“痛下杀手”、“一棍子打死”,而是严肃地指出其严重后果及即将面临的严厉处罚。当员工求情时,应严肃地告诉他:只有豁出自己的老脸,甚至与其他领导“翻脸”,才有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可能。从而让员工明白:上司是在用他的尊严或前途赌自己的明天。这样,员工就会或怕欠不起人情而甘心认罚,或怕影响上司的前途而在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之后痛改前非,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宽容激励所能达到的、非表扬与批评激励能及的惊人效果。因此,好的管理者一定要会善用宽容激励。
宽容不等于纵容
管理离不开惩罚。许多人一谈到宽容,就把宽容和惩罚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惩罚就是不宽容,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惩罚是针对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职的惩处,宽容是针对员工的缺点和弱势的谅解与接纳。有缺点不等于犯错误,有弱势不等于会失职。法约尔在论证指挥职能时,特别强调必须淘汰不称职者。如果管理者不能淘汰不称职者,就等于放弃指挥权。所以,以宽容为名,庇护错误和失职现象,只会对经营管理造成损害。所以,宽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怂恿。把握这一界限,对管理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工作中,杰出的管理者,往往能够在宽容的同时又厉行惩罚。比如,斯隆在通用公司时,高管层的种种特性甚至怪异都可充分展现,但是对失职现象则决不留情。曾经担任过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德国人格里希,对青年工人的种种缺陷不足都能十分体谅,甚至爱护备至,但是对违纪现象则坚决惩处。厂党委书记曾为了不处分某个违纪青工而说情,但这个老外并不买账。在这些管理者眼里,宽容是人性的体现,而惩罚是职责的要求,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高度一致的。没有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就不能形成宽容;而正是这种宽容心态,才能形成对事业的真正追求。反过来,没有对错误的惩罚,就无法推进事业。
下属偶尔冒犯上司,往往并非出于故意。如果你“尊颜大怒”,不仅让当事人下不了台,自己也会给人留下没有涵养、蛮横粗野的印象;而大度地宽恕下属,则既可解除当事人的尴尬,更会增加下属对你的敬佩,融洽你们之间的关系。
宽容代表着一种淡泊明志的人生观。如果你能宽容地对待别人无意的伤害,你将得到最诚挚的祝福;如果能宽容地对待下属小小的失误,你将赢来百倍的尊敬。学会了宽容,你看到的永远是风过群山花开满天的灿烂;学会了宽容,你的胸口不会再隐隐作痛,面对打击,不再耿耿于怀,面对诱惑,不再患得患失;学会宽容,那将是一种福气。
宽容激励案例集锦
◎ 认错的总经理
有一位总经理脾气比较暴躁,对工作却是一丝不苟。如果他看到某个部门经理工作不负责任,或者令他不满意,他就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来。
一次,他又当众数落了一个部门经理。尽管总经理这样做是为了工作,部门经理心里也明白,知道总经理是对事不对人,但是心里毕竟不是滋味。事后,总经理冷静下来,知道自己当时太过于冲动了,又听其他员工解释说,这个部门平时工作也是十分出色的,只是因为特殊情况,出了点小错。于是,总经理马上实施了“补救”工作。在下班前,他派人把部门经理找来说:“今天委屈你了,首先怪我太冲动,没有十分了解情况,对你的责备不当,请原谅。不过,你们部门的工作仍需要提高,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坦诚的几句话,使部门经理的心理得到了安慰,同时,又拥有了一种被信任之感,不仅不再觉得委屈,还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事情做得很出色。
◎ 与离职者握手话别
实力雄厚、信誉颇佳的美国惠普(HP)跨国公司,在台北有一家惠普科技公司,担任该公司总经理的是刚届“不惑之年”的年轻企业家柯文昌。他管理的惠普公司每年的平均增长率30%,比HP跨国公司22%的年平均增长率还要高。如此卓越的人物在人事管理方面独树一帜,能为跳槽的员工从实际着想,不指责、不强留,利索地放人、握手话别,这是柯文昌“互胜”精神的体现。公司高层经理吴传成想离开惠普,柯文昌听说此事后一夜未睡,他仔细考虑,分析着惠普的现状。惠普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台湾只能有一个负责人。吴传成虽说在公司工作了10年,但做了高层经理后,再也没有升迁的机会了,这可能是他要离开惠普的直接原因。柯文昌考虑成熟了,待吴传成正式提出申请时,柯文昌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出乎吴传成所料。
“完全理解”,柯文昌友好地主动握住吴传成的手,用一句最古老的格言:“树挪死,人挪活,你很有实力,在别处发展可能更有前途,再说,我们还是兄弟,今后免不了要相互帮助的。”一席话说得吴传成泪水差点涌了出来。就这样,吴传成去了宏基。接着,人事经理陈逸民也跳槽去了兴制公司,柯文昌也同样十分利索地同他握手话别。
许多人不理解柯文昌此举,他放走的人都是惠普的栋梁,最起码也要用各种方法,千方百计使他们留下来,干嘛这么轻易地放行?一个离开惠普出去创业的人士说:“惠普每年至少要花1000万台币用在人才培训上,有的来惠普只是为了镀金,学了本事待价而沽”。对此,柯文昌坦然地说:“人家愿意来,说明惠普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家想走,强留也不安心。再说,电脑行业本来流动率就高。当初选进的人才不见得都符合惠普的要求,退一步说,一些优秀的人才到外面去服务,也是惠普对社会的贡献,这也符合惠普的一贯坚持的互胜精神”。
◎ 宽容的餐具制造厂老板
有位叫保罗的人开了一家餐具制造厂,他为人和蔼,批评人的手段也很高明。
一次,有位车间主管大卫喝醉了酒来上班,吐得到处都是。有人将他扶到外面的墙脚下让他醒酒,这时保罗正好从此处经过,便把他扶进自己的汽车送他回家,到家后他太太吓坏了。保罗再三向她保证什么事也没有。可是她说:“你不知道,保罗先生根本不许下属在工作时喝醉酒,大卫要失业了,这可怎么办?”保罗当时告诉她,大卫不会失业,他本人就是那位保罗先生。听了保罗的话,她差点昏倒。保罗告诉她,让她尽全力劝导大卫,同时也希望她在家里照顾好大卫,以便他在第二天早上能够照常上班。
大卫第二天果真上班了,他酗酒的坏习惯也从此改过来了。不仅如此,在随后的一次劳资谈判中大卫站在保罗的一边,给了保罗有力的支持,大卫并且劝说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和气地签订了合同。
◎ 日本电机公司的宽容激励
日本电机公司的情报课长因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致使企业领导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使企业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怎样对待这样的严重错误,总经理是这样考虑的:情报课长可能是根本不称职,但也可能是“好马失蹄”,一时大意而判断错误,把他撤职就会毁掉一个人才,何况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人选来接替这个职务,一旦撤职会影响工作。于是总经理把情报课长找来,只告诉他要对这次错误作处理,但没有说具体将怎样处理,事情就此拖了下来。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情报课长为了挽回因自己的错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多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决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职务是很称职的,上次出现的错误,只不过是个意外。
此时,总经理再次把他找来,明确地告诉他,由于他的贡献,本应给予嘉奖,但因前次的问题还未作处理,故将功抵过,功过抵消,既不嘉奖,也不处分,不升也不降。这样的处理使情报科长及其他员工都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