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在工作中,如果过分依赖手中的权杖,是不能够在团队中获得支持的。管理者们应该具有亲和力,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得到别人尊重和支持的最有效的方法,比拥有权力和财富都要有效果。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管理者要学会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励员工,运用自己的光芒激励员工,这比用权力压制手下会更见成效。
用人格魅力征服你的员工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种心理态势和心理氛围的形成过程,这种态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那么,除去利益因素之外,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种态势呢?读了原一平的故事就可以找到答案。
原一平在日本被尊为“推销之神”,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流浪小子做起,本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不断地在拼搏进取中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连续5年保持日本保险业推销员第一的业绩,这一成绩迄今无人能及。而原一平的客观条件却毫无“王者之相”:身高1.45米,体重52公斤,又瘦又小,毫不引人注目。那么,他靠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下面是原一平的自述:
“那一年,我初入保险界,只是靠着不屈不挠的拼命精神有了一点成绩。那时我并没有认识到推销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而事实上它对推销者个人的魅力要求很高。促使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是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我推销保险到了一家佛教寺庙。寺庙的名字叫村云别院。我对一位老和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大半天保险的各种好处,可是末了那个老和尚却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听了你的介绍以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接着,老和尚又说了一句让我惊愕许久,并品味了一生的话:‘人与人之间,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的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老和尚的语调虽然很沉缓,但在我耳中却如‘狮子吼’一般。我呆呆地坐了很久,全身冷汗直流。”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很好地品味一下这段话的含义。
抛去众多华丽包装,当两个人作为两个平等的生命体相接触的时候,我们会发觉:人是有魅力的。这种魅力不是任何虚假的言行所能装出来的,甚至也不过多地依赖于人的容貌体态。
为什么有些人我们只匆匆一瞥,便会有由衷的喜欢或厌恶感,为什么有些人相处很久却毫无印象呢?这便是由于不同的个人魅力所致。这种魅力也有人叫作“综合素质”,它是一个人价值判断、人生观念、情感层次、善恶心境、学识修养、道德水平以及他们与生活中的一切所历所感融合在一起的自觉不自觉的外露。这种魅力寄蕴在言辞行动中,又超乎于言辞行动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受这种魅力的能力,虽然有时候我们无所表达。
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必然是充满个人魅力的人。
有人认为,历史上的领袖人物往往并不是当时最有才能的人(虽然他们也决不是平庸之辈)。无论是机智谋略、文才武功还是权术手段、经营之道,在同一时期,总存在和领袖人物一样优秀的人,甚至更优秀的人,这样的人甚至于就存在于领袖人物身边。那么,是什么使领袖人物在众多优秀的人物中脱颖而出,甚至于能够让才智高于自己的人来为自己效力呢?这便是我们常听说的“龙虎之气”或“主者之仪”了。我们把它称之为“人格的魅力”。几年来,在对伟人们的政治理论、军事谋略、论著词赋、情感世界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后,社会心理学界越发倾向于认为,以上这些都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深刻原因,原因是体现在这些方面之中的一种综合的人格的力量。
以身作则是高贵的领导品质
管理者要想持久的维系自己的领导能力,就必须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道德修养,因为员工往往会模仿上司的工作习惯和修养。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自律,就无法以德服人、以力御人。如果无法取得他人的信赖和认可,将必败无疑。好的管理者必须懂得,要求下级和员工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由一个只有20万元的企业发展为今天有上百个亿的大企业,成为了中国电子工业的龙头老大,而柳传志也被人们看作是民族英雄,一个具有崇高威望的企业管理者。
的确,联想能有今天,与柳传志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在联想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这样一件事。联想有一条规则,开20人以上的会议迟到者要罚站一分钟。这一分钟是很严肃的一分钟,不这样的话,会没法开。第一个被罚的人是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罚站的时候他本人紧张得不得了,一身是汗,柳传志本人也一身是汗。柳传志跟他的老领导说,你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你家里给你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三次,其中有一次他被困在电梯里,电梯坏了,咚咚敲门,叫别人去给他请假,结果没找到人,还是被罚了站。就做人而言,柳传志有一段很有名的话:“第一,做人要正。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极为重要。一个组织里面,人怎么用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个阿拉伯数字。比如说10000,前面的1是有效数字,带一个零就是10,带两个0就是100……其实1极其关键。很多企业请了很多有水平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国外的人才,依然做得不好,是因为前面的有效数字不对,他也是个零。作为‘1’的你一定要正。”柳传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在联想的“天条”里,就有一条是“不能有亲有疏”,即领导的子女不能进公司,柳传志的儿子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是柳传志不让他到公司来,因为他怕子女们进了公司,互相再一结婚,互相联起来,将来想管也管不了。
联想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就是因为柳传志的这种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让联想的其他管理者都以他为榜样,自觉地遵守着各种有益于公司发展的“天条”。
成功的企业家似乎有着共同的特性,美国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先生也是一位能以身作则的管理者。
微软公司内部已经营造出一种“气氛”,那就是“工作第一,以公司为家”。员工们对工作怀着极大的热情,经常没日没夜地工作,甚至一连几天不休息,公司上下充满了开放和相互忠诚的气氛。员工随时可以向公司的任何人发送电子邮件,不论他们的地位高低,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盖茨在公司内外同员工聊天、交谈,盖茨喜欢在公共场合同员工讨论公司的生产计划,并鼓励他们突破障碍,努力前进。
在微软公司,盖茨本人对工作的狂热,以及他给予员工的压力,带动了员工工作的热情。由于盖茨本人对微软公司的员工期望很高,所以平时表现出来的,对员工只有大量的批评,始终给员工极大的压力,员工一旦出现错误,他绝不手软,但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盖茨则给予极高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不过,盖茨表现出来的这种狂热,让人们觉得他是在微软公司做榜样,日的是培养一种工作狂的气氛。
只要在微软公司,工作压力就很大。刚来微软公司的员工,很少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的。一位员工这样评价盖茨:“他不但是个工作狂,而且要求很严格,如果部下认为办不到的事,他会自己拿回去做,且迅速而准确地做到几乎完美的地步,让大家佩服得没有话说。在他手下工作,如果没有真本事,还真难做。”
因此,微软公司的全体员工也能够以一种“日也操劳、夜也操劳”的工作方式在微软公司里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他们厌恶好逸恶劳的人,尤其对那些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更是一点都不客气。
在盖茨的带动下,员工们相互追赶,夜以继日地为“电脑”奋斗着。
归结起来,公司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创造出最好的产品,其主要原因有:
1. 工作本身有意思,令人激动。如果员工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会努力把它做好。
2. 在微软,业绩和成功是衡量工作的尺度,所以员工很愿意在此工作。这很像运动员向往加入城市代表队的情形,运动员的价值也由他们的业绩和运动队的成功所决定。在这个因素的诱导下,人们来到微软,努力工作,并因此而心情舒畅,更热爱本职工作。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小组劳动生产率方面,良性循环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强有力的工具。
3. 同事之间存在的巨大压力促使每个人都埋头苦干。周围同事希望彼此尽力而为,因为项目要成功必须依靠每个人;另外,赢得同事尊重主要得看自己的工作做得怎样。在这样一个高度关注业绩和成功的环境下,同事衡量同事的为人就是这样。除非干出一手漂亮活,否则他们是不会抬起眼来看你的。
因此,在微软,比尔·盖茨的批评实质就是一种积极的压力,他的魅力就在于为员工制造一个紧张而富有竞争意识的工作氛围。微软的员工努力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比尔·盖茨本人的榜样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微软能让这些人才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里,他们能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这对那些重视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才而言,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是如何做到以身作则的呢?
1. 具有自我管理素质。善于自我管理的管理者能够独立思考、工作,无需严密的监督。
2. 忠于一个目标。大多数人都喜欢与将感情和身心都奉献给工作的人共事。除了关心自身,管理者应忠于某样东西,如一项事业、一件产品、一个组织、一个工作团队或一个想法。
3. 培养自己的竞争力,竭尽全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管理者掌握着对组织有用的技能。管理者的绩效标准应比工作员工或工作团队要求的要高。
4. 有魄力,讲诚信。管理者独立自主、有判断力。员工可以信任他们的知识和判断力。他们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值得信赖,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