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军北京。但因实力相差太大,北伐失败。北伐将领林凤祥战死,李开芳被捕。在北伐同时,太平军进行了西征。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迅速攻占大片土地,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进行了东征,夺取了扬州,攻破江北大营。东征军后又与石达开的西军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同时也断了清政府东南财路。经过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太平天国的兴盛,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
中期的巩固大本营使领导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所以“东府集团”势力最大。这些集团之间争夺权力斗争日益尖锐。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据《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记载,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日益表现出来,“威风张扬,不知自忌”。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势力,“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命韦昌辉率部于九月一日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杨秀清及其眷属全被杀光。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2万多人死亡。后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同年十一月,洪秀全又命石达开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两个月的统治。在这之后,洪秀全又逼迫石达开出走,后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这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称“天京变乱”。
又据《太平天国》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暌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斗争实践,脱离了广大群众。
在后期,太平天国也有短暂的重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血战多年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各军主将领。他们领导太平军奋力战斗,力挽危机局势。据《中国近代史》第二章所载: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围困。九月,陈、李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歼敌万余人,并进占江浦。浦口一带战斗的胜利,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
正当太平军主力进攻江北大营时,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陷九江后,乘势攻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陈玉成闻讯自江浦挥师西援,直插三河镇东南的白石山和金牛岭,包抄湘军后路。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部赶来支援。太平军乘大雾发起猛攻,李续宾部乱成一团,拼死突围,终不得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湘军全部营垒,击毙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余人和湘军数千人。李继宾自杀。这给曾国藩的湘军以沉重打击。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败,歼我湘军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
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士气重新旺盛起来。陈玉成、李秀成率部乘胜追击,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自溃,皖北复为太平军所有。
在皖南,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李世贤于宁国湾镇大破清军,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在江西,杨辅清于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攻占景德镇,并屡败湘军张运兰部,牵制湘军兵力。天京上游局势至此时得到稳定。这就是后期的短暂重振。不过,因为元气大伤,重振后的太平军很快走向灭亡。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春,清军分路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由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先前刚提拔的李秀成、陈玉成被俘。李秀成降敌,并写下了《李秀成自述》。陈玉成被杀。李秀成是否真心降敌成为史学上争论的一个重大话题。因为主将失去,天京被重兵围困,再加上城内粮缺兵弱,外国侵略者放弃中立以大炮洋枪助师剿伐。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失守。太平军将士同清军展开巷战,宁死不投降。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曾国藩屡败屡战
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国家软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不堪忍受清王朝残酷压榨和外国侵略者疯狂掠夺的各地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进行英勇顽强的抗争,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咸丰二年(1852年)奉旨至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太平军节节胜利后,他眼看办团练已无济于事,即上奏并获准按戚继光的办法组建新军,以其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以当地儒生为军官,编练成一支军队,史称湘勇或湘军。
湘军组成之后,曾国藩即发布《讨粤匪檄》,誓师出战太平军。两军初战时在岳州、靖港,湘军连战连败,曾国藩痛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奉诏任湖北巡抚。不久清廷怕他拥兵自重,无法驾驭,解除他的署任,让他长期以侍郎的虚衔带兵。其后,曾国藩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来援,设计将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诱入鄱阳湖,再一举封锁湖口,使仍在长江中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成为“无翼之鸟,无足之虫”,再用火攻,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救起。此后,他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面对着这一切,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说:“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我不能显示我的软弱,不恳求别人的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
但是,曾国藩要向朝廷汇报战况,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就用了“屡战屡败”来说明战况。他的部下李鸿章看见后,就对曾国藩说道:“大人,我认为
如果您把奏章中的‘屡战屡败’四字改为‘屡败屡战’,境界就大不一样了。文字虽然毫无不同,但次序如此一颠倒,满篇精神就大变了,这几个字表明了大人您决不屈服、毫不退缩的意志。跌倒了再爬起来,你是不会被打垮的,这样朝廷就还会对大人您给予重任的。”曾国藩听了之后,非常同意,说:“你的建议正好符合我的心意,就照你的意思写吧。”
本来,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连续失败,朝廷对此已经非常恼火,已经有了罢免曾国藩的想法。但是,当曾国藩的奏章送到京城,京都的皇帝与重臣们读后,只觉曾国藩及其率领的湘军精神可嘉,不觉得其屡屡失败有什么罪过,并且继续任用曾国藩征讨太平军。
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雪岩是他的字,徽州绩溪县人。胡雪岩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2000万两白银以上。中法战争爆发后,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胡雪岩作为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红顶商人”,在经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创建了庞大的商业王国。并由于他屡建功勋,被皇帝赏给二品顶戴,赐黄马褂,获得了多少商人梦寐以求的荣耀。总结一代商业奇才胡雪岩的经商经验,可以发现,搞好和各方面的关系,和气生财是很重要的一点。
胡雪岩从一开始就对借助官员的势力经商下了本钱。在他还是一个钱庄小学徒的时候,就动用钱庄的500两银子资助王有龄赴京赶考,并为此丢掉了差事。但后来王有龄官运亨通,他也就跟着大发其财。后来,他又和当时的重臣左宗棠建立了关系,并且受到左宗棠的重用,成为其心腹幕僚,而他也借助左宗棠的权势,将生意进一步做大,并最终获得了御赐黄马褂的不世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