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3182900000071

第71章 嘉道渐衰(1)

1796~1861年,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仁宗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 的“康乾盛世”, 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积累了180年的清朝社会矛盾, 一一显露出来。在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 各级官吏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日益昏庸腐朽, 官场败绩与日俱增, 政治日益黑暗, 贪污贿赂成风;昔日骁勇骠悍的八旗兵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也同样不堪一击。总数达百余万人的清军已经丧失了保卫国家、抵御侵略的能力;清朝长期闭关锁国政策, 同样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使得中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这些严重妨碍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被动就要挨打”, 清朝的没落如一轮夕阳就要坠沉。

平庸皇帝清仁宗嘉庆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是乾隆皇帝第十五子,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禅位为太上皇,36岁的爱新觉罗·颙琰继位,在位25年,享年61岁。

与父亲乾隆和祖父雍正,还有曾祖父康熙皇帝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的平庸天子。可以说“平庸”两个字,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在位期间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顒琰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即位后,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清高宗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嘉庆年间,大清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嘉庆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下诏罪己,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萄牙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词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嘉庆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清仁宗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不过,虽然嘉庆在治国方面比较平庸,但他本人却十分节俭,崇尚清廉。与乾隆皇帝在位时经常到各地巡幸,劳民伤财不同,嘉庆尽量减少出巡的次数。嘉庆还是个勤政的皇帝,当政的20多年之中,他始终严于律己,从不懈怠,即使是有什么喜事,或者过年过节也从不例外。

昏庸皇帝清宣宗道光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驾崩后,爱新觉罗·旻宁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道光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虽然嘉庆皇帝很早就决定传位给他,但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的一件事,更坚定了嘉庆的决心。当时反清复明的组织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跃。一部分起义军准备乘嘉庆皇帝出宫之际拿下北京。他们的主攻目标是紫禁城,而且已经买通了几个太监做内应,起义军按计划混入城中,准备从东华门、西华门冲入紫禁城。但东华门的起义军过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提前开始总攻。起义军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冲进了宫中。此时嘉庆正在避暑山庄,宫内一切由皇太子爱新觉罗·旻宁掌管。正在乾清宫上书房读书的皇太子爱新觉罗·旻宁得到报告后,带着另两位亲王冲了出去。当时内宫的大门已经关上,但还是有几个起义军爬上了墙头。爱新觉罗·旻宁临危不乱,当场击毙了两个起义军。这时援兵到了,冲进紫禁城的起义军被全部杀死。由于皇太子爱新觉罗·旻宁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内宫女眷没有受到伤害。事后,得到了嘉庆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智亲王,爱新觉罗·旻宁皇嗣子的位子也就更加稳固了。

嘉庆突然去世后,太子爱新觉罗·旻宁继承了皇位。道光二年(1822年),道光颁诏,要求各地严格捐纳制度,不得滥开捐例。道光八年(1828年),在道光的主持下,清军平定了张格尔叛乱。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颁布了《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令全国遵照执行。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同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病逝。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道光帝在位期间,清政府多次颁布制止鸦片流毒的谕旨。但是,贩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仍在逐年上升。道光十八年(1838年)六月,清朝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请求禁烟。林则徐在给道光的奏折中指出:鸦片泛滥将使“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纳之银”。林则徐等大臣促使道光皇帝下了禁烟的决心。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发起禁烟运动,收缴鸦片,并于广州虎门销烟。

然而,清政府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后,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侵略战争就随后爆发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初七,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直隶总督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廷上下不满,道光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守将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靖逆将军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五月二十七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八月二十六日,英军攻陷厦门。同年十月一日,英军再陷定海。同年十日,镇海陷落。同年十三日,宁波陷落。

为挽回败局,道光决定第二次出兵。皇侄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同年七月,镇江陷落。同年八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②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国人可以自由居住,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③中国赔偿鸦片烟费6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偿还商人欠款300万银元,共2100万银元;④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均宜秉公认定则例”;⑤废除“公行”制度,英国商人在各口岸可以自由和中国商人交易,不加任何限制。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七月、十月,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效仿英国,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除割地、赔款之外,与英国同样的特权。

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鸦片战争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逃难天子清文宗咸丰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初九,死于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在位11年。

咸丰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内有太平军起义,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外有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颇思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咸丰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20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清政府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广州。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

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命恭亲王奕留京议和。奕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以后,不久即患病。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口授遗诏,立其年方6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同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泰,以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要他们辅弼幼主,掌管朝政。清文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逝,享年31岁。同年十一月,定谥号为“显皇帝”,庙号“文宗”。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无可比拟的。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开始→稍具规模→全盛→分裂衰败→后期短暂重兴→全局失败”的曲折过程。从发展过程来看,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包括它的爆发、北上、定都、巩固政权和军事上的东征、西征、北伐。

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十一日,这一天正好是洪秀全38岁生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开始了。接着,太平军北上,同年秋,攻占永安。太平军在永安整顿建制。洪秀全在这之前已自称为“天王”。在永安,太平天国颁布了天历。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十月十七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诏令还规定,天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杨秀清实际上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

经过短暂的调整,太平军在清军的包围下艰难突围。之后,太平军向桂林进攻。太平军围攻一个月,未能攻克桂林,于是转进全州,随后又向长沙、武昌、镇江等重镇进发。一路上,太平军坚决镇压和打击维护反动统治的走狗,而且还焚烧衙门、粮册、田契,甚至破除神佛像及孔丘牌位,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扫荡,很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太平军“所过之处,以攫取衣物献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甚至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乡民处处助贼打仗”。因此,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迅速发展。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十九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同年三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占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等。完成了占领南京的目标。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定都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不过,太平天国当时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的。

太平军进入天京不到半个月时间,清军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