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来说,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一,学校要有课程的开发意识,应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通过计划来处理好与社区机构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配合,什么时间,以何利真形式,需要哪些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支持等,都要提前与有关部门沟通。第二,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特色的价值与意义,要制定相关的课程制度,如课时安排、教师安排、建立教师指导规范等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是开放的,也需要有规范。
对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山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具体的实施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节课一个主题是不现实的,究竟是长主题好还是短主题好呢?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应以小主题、短周期为好,小学高年级也可以是大主题、长周期,初中及高中以大主题、长周期为好。大主题、长周期的活动,一般每个学期一个主题即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室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特别注意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帮助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实施阶段也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活动最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也可独立研究。还有安全问题,最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可以是一些必要的专题讲座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教师不一定对所有活动的内容都了解,而对过程与方法要进行指导,如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等。类似的指导,许多教师做不到,这就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八)学习共同体的方法
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第一个原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学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一人”系统转变为“人一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大脑知识信息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过去的教学,老师居高临下,师道尊严,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学生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下学习,显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受到压抑。学生不是为家长学习,就是为老师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或表扬,什么创造呀,探索事物奥秘呀之类的事觉得遥远。学习共同体的最大优点是真正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将来成就大事业必备的素质,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独当一面的工作是将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能够不断地有能力学习、会学习是他们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工作要求的基本素质,这样的教学才算回到了本来的位置。而过去的那种单向传输式教学是教师长期固守于不变的知识,固守于书本,固守于死知识,闭目塞听的结果。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随着知识的不断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受启发,特别新课程的实施。在这一点上要给教师以“解放”的感觉,使教师不但认识到教育的原汁原味,而且要认识到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和传递,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思想理念。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法中,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完善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各自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并能够大胆地公开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过失和错误。
形成学习共同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高度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知识、信息来源渠道大大拓展,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信息可能与课本上的不同,而且学生接受的速度大大快于老师,学生知道的老师未必知道;学生懂的,老师未必懂;学生会的,老师未必会,等等。这样,就出现了老师上课学生未必认真听讲,老师要求学生做的,学生未必安心情愿地去做。因而,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改进,要和学生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长,有什么本事就显什么本事。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形成一利,互补的态势,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反过来,老师更专长于书本知识,更专长于对疑难问题的思考,更专长于研究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此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教师会精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方法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形成学习共同体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听话了,他们的胆子也大了,老师、家长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不胜任,面对学生束手无策。其实正面地看,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的进步。所谓老师、家长不顺眼的地方,很有可能正是他们通过其他渠道所获得的知识,不要以为“不顺眼”就是糟粕,就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向老师发难,向老师“索取”知识,而且对老师多有挑剔,常常要求老师的教学适应他们的学习,不像过去只有老师的对,没有学生的对;只有老师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天生无真理可言,只有老师讲,学生听,没有老师顺着学生要求去讲的。现在的教育,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人格,尊敬师长,而未必要求学生完全尊重老师的“知识”,这样,老师和学生就必然处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了。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当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角色,师生一起攻克难题;师生都有学习的任务,学生,学习既定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应用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学习使用新手段。只有学习精彩,教学才会精彩;老师和学生还要不断地探索钻研,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可能在学校里、在老师面前得不到解决,成为学生以后的问题。好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工正是因为解决了学校里面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成名的。
学习共同体方法使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解答疑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课堂上出现了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以评价促发展的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还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法,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吋吋处处使用评价的方法以回应、回答学生或引导、促进学生广泛使用评价的方法,是教学方法问题中应有之义。现在,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有了新的含义,而且明确以评价促发展,无论是学生发展还是教师发展。以评价促发展,我想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是知识性方面,主要是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个是心理方面,主要是要学生建立信心,充满自信,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愉悦感,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过去的评价冷酷无情,管学生能不能接受。现在就要考虑这一点,通过评价使学生信心更大,更有利于发展。如果通过评价学生受到了打击,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一病不起”,那就坏了事儿,那就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而且失去了教育培养的意义。所以,教师在使用评价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给学生起到鼓劲的作用,有没有使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大了,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而不仅仅是判断与甄别的功能。评价的思想观念要改变,教师的评价情绪、态度要改变,评价语言技巧要改变,评价的立场要改变,评价的关注点、方式方法也要改变。从关注点来讲,不是就事论事,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根据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评价需求等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所谓方式方法,就是围绕学生发展、个体差异而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不能只限于某些习题会不会做,某些学科的成绩优异不优异,而是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学生潜能的多样性和学生发展的无限性。一种不好、一题不会的学生未必将来就成不了才,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从长远处考虑学生,眼光应当远大一些,敏锐一些。这样,学生在某些方面得不到好的评价,而对整个发展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某一方面杰出的人才。
(十)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是入与生俱来的本能,儿童对新事物有好奇心,总想问个究竟,成人对事物也有好奇心,总想知道它的原委,等等。所谓研究,指首先要深究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再通过实验或调查、文献整理等,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形成结论,再变为实际操作的过程。
研究性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非标准答案性。接受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接受性教学是有标准的、预期答案的,而研究性教学没有甚至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给教师最大的启发在于,要研究学生及其他们得出的结论,对学生的学习不能简单化对待,不能单纯凭标准答案,给学生以“对”或“错”的答复。当然研究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开放的理念,就难以做到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之二是综合性。学科知识是分析化的,是专门化的,但是现实世界本身则是综合化的,这就出现了越是接受教育,越有背离真实世界的危险。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至少是调动、综合本学科前后知识的活动,而且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添加没有学过的知识。
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之三是教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研究性是有计划的,但不惟计划。研究性教学的问题经常是自发的产生于学生中间,经常是生活化的、社会化的。这样的好处在于促进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敏锐性,在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性教学极大地有利于改善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
(十一)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数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一改过去一枝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尽量合理地采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它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的表现和表达水平,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更多的教学信息和相关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表现能力,提高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能力,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使用信息化手段外,在教学计划的完成过程中或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中的电脑等信息化手段,学生自己去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查寻资料等,这对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十二)艺术化的教单方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方法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科学,就是指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科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最好的教学效果。所谓艺术,是指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人性化,使之不仅符合规范,而且可供研究和欣赏。一堂好课,不仅来自教师的知识功底、课堂规范和表现能力,更多的来自于他的艺术性。人是有情之物,艺术化可以吸引人、感染人甚至可以感动人。正如我们看一部动人的影片,听一场动人的报告,看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自己也跟着激动一样,他们的科学性在于其所反应的事实,而正是艺术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永远挥之不去。科学方法附加上生动的艺术化手法,这可以说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印象。
(十三)情景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创造了情景教学法,那还是在教学手段非常落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实现情景化教学,条件更为方便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情景化教学一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材内容所展现的情景中学习。一方面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社会这个大情景。新课程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教学就要重视这两个情景。
(十四)走进学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