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
3177700000021

第21章 包头市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步骤与中心任务(1)

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融入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小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走向国际化是包头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顺利实现包头市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需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包头市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需要明确基本步骤和中心任务。

)第一节财务重组

银行财务与银行业务发展相辅相成,并渗透在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中。银行业务良性发展必会丰裕财务,同时,银行财务丰裕又会为业务发展提供丰厚的资源保障,增强竞争力并实现资本增值。财务重组是包头市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财务重组,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组是建设稳健的国际化银行的基础

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的原因等等,过去中小商业银行普遍资产质量低下,各种包袱沉重。但中小商业银行历史上聚集起来的各种损失,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损失,它是我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付出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财务重组是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所谓财务重组,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历史包袱,改善财务状况。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以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公开上市的最大障碍在于资产质量较差以及由此引致的拨备和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

因此,围绕着“改制上市”这一主题,各大银行在政府大规模的财政援助支持下,积极实施财务重组,处置或剥离不良资产,充实银行资本和资产准备,提高资本充足率,逐步满足金融全球化发展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如在1998~2000年期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成立信达、长城、东方、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分别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2410.33亿元的不良贷款,剥离的不良贷款相当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2年底贷款总额的18.6%。经过大规模财政援助之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超过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1.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财务重组

2003年底,政府动用450亿美元(相当于3725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并批准两家银行将原所有者权益合计3308.66亿元(中国银行2232.81亿元、中国建设银行1075.85亿元)全部转入呆账准备和其他准备,使得两家银行的不良拨备率分别由2002年的6.22%、10.14%提高到2003年底的76.31%、40.84%。2004年5月22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向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00亿、569亿元的损失类贷款和账存案销类的贷款;2004年6月21日分别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可疑类贷款1498亿元和1289亿元,使得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由2003年底3517.14亿元、1935.21亿元急剧下降至2004年6月底的1148.89亿元、647.3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分别由2003年底的16.29%、9.12%迅速下降至2004年6月底的5.46%、3.08%,不良拨备率分别由2003年底76.31%、40.84%调整至2004年6月底的70%、75%。

除了增资扩股和剥离不良资产之外,这两家大型商业银行还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次级债,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其中,中国银行计划年内发行600亿元,首期已公开发行了140.1亿元;中国建设银行计划年内发行400亿元,首期已公开发行了150亿元。发行这批次级债券之后,按照新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将达到了8%以上。

2.交通银行的财务重组和引进外资

根据******批准的交通银行股份制改革整体方案,交通银行将遵循“三部曲”股改方案,即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在2004年6月30日之前,交通银行顺利地完成了财务重组。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已分别注资50亿元和30亿元;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100亿元;老股东增资11.36亿元。同时,交通银行还成功发行了120亿元次级定期债务。以账面价值50%的价格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了414亿元可疑类贷款,并对可疑类贷款出售后的损失及损失类贷款进行了一次性集中核销。财务重组完成后,交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2003年底的695亿元急剧下降~2004年6月底的198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003年底的1331%快速下降至2004年6月底的3.43%,拨备覆盖率由2003年底的13.54%迅速提高到2004年6月底的72.77%。按照新的监管口径计算,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5.89%和8.82%。2004年8月6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人股交通银行。汇丰银行人股后,交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43%,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1.62%。在完成财务重组和引进外资之后,交通银行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公开上市工作。

一般情况下,财务重组工作都是采取核销、剥离和注资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来推进。首先,将商业银行原有的所有者权益、准备金和当年利润全部转为风险准备,专门用于核销资产损失,即“核销”;其次,将未核销的部分不良资产按市场方式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即“剥离”;再次,通过******批准设立的专业投资公司,向商业银行注资,专门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即“注资”。

尽管带有深刻的政府主导型改革痕迹,但财务重组对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而推动下一步的国际化经营的作用是巨大的。截至2005年9月底,中国商业银行达到8%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已经占全国银行业的71%,而2004年这个数字只有44%,主要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降至10%以下。这些都为建立更加稳健的、符合国际规范的银行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银行财务重组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在制定重组方案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必须正视危机银行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银行业会计、法律、监管框架中的缺陷。在重组过程中,中央银行必须做好向问题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准备。但是中央银行应当避免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长期融资和参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因为这样做有悖中央银行独立性要求,并可能产生较高的财政负担。比较好的做法是成立存款保险公司或存款担保基金,将对银行实施财务拯救的职能划入上述专营机构。

在具体重组手段的运用上,成功实施银行业重组的国家普遍采用了一揽子结构性和财务性重组手段。结构性手段包括组建承接银行不良资产进行重组或处置的专设机构,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机构,中小商业银行的私有化等;财务性重组手段包括政府发行债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政府向问题银行提供追加资本投入,对商业银行投资人和管理层提供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等。

财务重组或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效果将极大影响重组的成本。处置效果低下会鼓励逃废债务,挫伤正常还款人的还款意愿。不良资产重组或处置的专营机构必须努力实现处置回收价值的最大化,以最大限度地抵补银行业重组的成本,并借此向违约借款人发出正确的信号。

在中小商业银行商业化的操作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误区,最主要的问题是银行吸收的战略投资者缺乏必要的银行管理能力和银行资产定价过低。因此,中小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方案必须经过审慎细致的设计,在吸收战略投资者和银行资产定价问题上尤其需要慎重。换言之,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牺牲效果换时间。

在设计和执行银行重组方案时,必须高度重视业务重组的重要性,要努力创造经济激励机制提高银行所有者、经营层、监管者和市场实施审慎高效的法人治理和市场监督的积极性。

三、中小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财务重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小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过程中财务重组常常面临以下问题:

1.政府在商业银行一揽子重组方案实施过程中主导性过强

这迫使商业银行在重组过程中居于被动地位,使得商业银行过分重视和依赖政府的财务重组安排,其完成重组计划的政治性考虑压倒了经济性考虑,可能会造成重组成本过高而重组效果不佳的后果。中央银行在商业银行重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承担的角色过于宽泛,如果重组效果不佳导致商业银行损失向中央银行转嫁,可能会增加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2.财务重组的成本不能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不良资产的专业化处置得到抵补,从而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大宗交易主要通过向海外投资者招标和组建合资公司完成,单笔资产主要通过债权追索、处置抵押品、债权重组、以物抵贷、还款免息等传统手段处置。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化程度更低。原因在于国内机构参与处置不良资产要克服的障碍较多,例如处置环节重复征税,政府行政干预,无法取得与外资参与处置不良资产同等的政策优惠等问题;资产管理公司过分追求资产处置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处置回收率,没有体现出专业化、市场化处置的效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小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最大障碍,应该还是来自于境外投资人对中小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质疑。如,与香港股市上市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仍然不够稳健。在财务重组过程中,政府出资剥离了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但一次性剥离并不能使整个银行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因此,财务重组之后的业务重组才是商业银行股改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四、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财务重组的操作建议

1.准确界定政府的主导作用

无论从其他国家银行业重组的经验,还是从当前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现实来看,银行财务重组的主导者都是政府。但是政府所担当的角色要有所限制,其中中央银行所担当的角色更要界定清楚。在制定重组方案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正视危机银行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银行业会计、法律、监管框架中的缺陷并制定财务重组方案和监管框架重构安排;同时,在具体重组过程中,政府作为中小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可能需要提供追加资本补充商业银行受到坏账侵蚀的资本基础,同时在剥离坏账的过程中分担一定的损失。作为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必须做好向问题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准备;但是,作为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应当避免向商业银行提供长期融资和参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更高的重组成本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比较好的做法是成立存款保险公司或存款担保基金,将对银行实施财务拯救的职能划入上述专营机构。我国设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具有上述意味,但是法律地位不明确,业务范围也过于狭窄,目前只是中小商业银行财务重组过程中的暂时j生的股权投资载体。

2.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财务重组的主导权在政府,但是财务重组的效果要通过业务重组的效果来检验,而业务重组的主导权和实施主体则在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中小商业银行或者说中小商业银行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进而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在所有者缺位的条件下,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发挥中小商业银行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中小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上应建立必要的管理层激励机制。

财务重组的目标是为业务重组争取时间和提供财务基础,中小商业银行绝对不能以牺牲业务重组目标来换取财务重组的短期效果。只有通过业务重组才能真正提高银行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提高市场投资者对银行资产和股权的价值认定,从而降低财务重组的成本支出,保证整个重组过程的最终成功。基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业务重组的重点在于转换经营机制,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业务发展机制、财务会计制度、风险管理体系、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在银行财务重组、业务转型和资产负债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中小商业银行在财务重组过程中涉及巨额不良资产的定价和处置,在业务转型过程中涉及大量信贷业务的退出,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需要寻求流动性来源,都可以发挥资产证券化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体制变革

中小商业银行的体制变革是根据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如果将财务重组看作是中国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那么,转变管理体制无疑是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过程中的核心,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间接金融居于主体地位,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又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间接金融体系中处于支配位置。在这种条件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体制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本身的运营效率,而且在宏观层面决定了我国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事关我国的金融安全与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因此,打好中小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坚战是确保中国金融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计。其中,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则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