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陇东革命斗争史
3177600000022

第22章 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4)

陇东中学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42年7月20日,以首届陇东中学毕业学生为主的陇东学生观光团一行53人,在余佑野、贾庆礼率领下,赴延安参观学习,受到了******、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给观光团的师生们讲了话。这是******在延安接见学生代表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学生代表麻韬、张志强给******献上绣有“人民舵手”的锦旗一面。这年寒假,学校选拔了42名学生组成地方工作组,深入区乡,宣传抗日,帮助扫盲,破除迷信,并向群众学习。之后,他们被派到庆阳县各乡担任文书。1946年6月,西峰发生国民党军队打伤庆阳师范师生达50人的“六·一六”惨案,陇东中学师生闻讯即致电声援庆师学生,并捐款8500元慰问。1947年5月,陇东中学又组织了30多人的随军工作队,在副校长冯克箴带领下,辗转于陕北及环县、华池、合水一带,为部队动员粮食、担架,协助运送伤员。每年节日和假期,师生都要帮助群众扫除文盲,讲究卫生,举办社火,参加大生产运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封建教育长期关门办学、与群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使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战争年代的陇东中学坚持办学8年多时间,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含中途调出参加工作者)523人。它不仅在陇东老区的教育史上,而且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陇东根据地的文化事业也大踏步前进,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地。丰富多彩、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增添了异彩。

陇东曾经是轩辕黄帝活动和周先祖创业的地方,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生活在这块黄土地的人民经过世代的辛勤耕耘,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化。南梁苏维埃政权时期,传统的陇东民间文化第一次赋予了革命的内容,以歌颂******、歌颂红军、歌颂共产党和要求翻身解放为主题的革命歌谣,使陇东民间文化开始了它的新生。抗日战争开始后,边区党和政府把群众文化事业当作整个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牢牢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号召“要站在进步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为建立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而斗争”。在各县民教馆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群众文化活动在陇东根据地迅速繁荣起来。1939年6月,庆环分区在曲子镇办起了陇东第一所戏剧学校——庆环农村剧校。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政府拿不出足够的经费,群众便你一升麦、他一碗米地捐赠支援,所以人们便亲切地称它为“一斗麦剧团”。剧校创作排演了《破奸案》、《再上前线》、《排长起义》、《坚壁清野》等现代秦腔剧,为传统秦腔的创新和宣传抗日作出了贡献,也为陇东各地农村业余剧团培养了不少文艺宣传专业人才。1940年,陇东分区以庆环农村剧校为基础,组建了陇东剧团。他们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紧密配合当时的形势,排练了《白毛女》、《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王三宝转变》等剧目,演出后轰动陇东,深受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扬,群众称这个剧团为“马专员(锡五)班子”。当年,陇东剧团曾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作汇报演出,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为该团题词:“向前进,勇往直前!”极大地鼓舞了陇东分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陇东剧团的带动下,分区各地先后都成立了业余剧团,自编自演了许多新节目,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根据地革命和建设的现实,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当时,边区抗战剧团、关中八一剧团、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团和抗大七分校的宣传队也先后来陇东巡回演出,对陇东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