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农半牧区 ┃ 2 ┃ 同心、海源 ┃
┗━━━━━┻━━━━━━━┻━━━┻━━━━━━━━━━━━━━━━━━━━━━━┛
┏━━━┳━━━━━━┳━━━┳━━━━━━━━━━━━━━━━━━━━━━━┓
┃地区 ┃ 分类 ┃县数 ┃ 县(旗)名称 ┃
┣━━━╋━━━━━━╋━━━╋━━━━━━━━━━━━━━━━━━━━━━━┫
┃ ┃ ┃ ┃伊吾、木垒、温泉、和静、阿合奇、乌恰、塔什 ┃
┃ ┃ 牧区 ┃22 ┃库尔干、民丰、新源、昭苏、特克斯、尼斯克、 ┃
┃ ┃ ┃ ┃托里、裕民、和布克塞尔、阿勒泰市、布尔 ┃
┃新 ┃ ┃ ┃津、富蕴、福海、哈巴河、青海、吉木乃 ┃
┃疆 ┃ ┃ ┃ ┃
┃ ┣━━━━━━╋━━━╋━━━━━━━━━━━━━━━━━━━━━━━┫
┃ ┃ ┃ ┃ 乌鲁木齐、哈密、巴里坤、奇台、博尔市、精 ┃
┃ ┃半农半牧区 ┃ 15 ┃ 河、尉犁、且末、和硕、温宿、沙雅、阿克陶、 ┃
┃ ┃ ┃ ┃ 巩留、塔城市、额敏 ┃
┗━━━┻━━━━━━┻━━━┻━━━━━━━━━━━━━━━━━━━━━━━┛
一、内蒙古牧区
内蒙古牧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这里生息着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鄂伦春等10多个民族,共有人口2000多万。蒙古族是主体民族,共有250多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0%,约占自治区人口的九分之一。蒙古族遍布全区,主要聚居在哲里木、兴安、昭乌达、锡林郭勒、********、伊克昭、阿拉善等盟的广阔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是自治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场,全自治区草原面积13.5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74.5%,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9.33%。内蒙古东部的草甸草原即东蒙大草原,是我国最优良的草原之一。著名的********大草原就在这里,它包括哲里木盟、兴安盟、********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但是,其中的60%现在已经退化。
二、西藏牧区
西藏牧区主要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居住。西藏的藏族有200多万人,约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50%,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90%以上。畜牧业在西藏的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西藏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与它息息相关。主要牧区分布在那曲、阿里两地区和日喀则地区西部、昌都地区东北部。西藏全区有草原面积12.32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6.15亿亩,主要分布在“藏北羌塘”即藏北高原。这是西藏最主要的草原牧区。分布在这一地区的草原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草场(占40.6%)、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占37.3%),此外,还有山地草原草场(占8.3%)和湖盆河滩草场(占6.8%)等类型。
三、新疆牧区
新疆牧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维吾尔族是这里的主体民族,在自治区内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其中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是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的民族有维吾尔、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畜牧业在新疆占有较大比重,是新疆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新疆全区有可利用天然草场7.6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系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带。南疆多是荒漠草原,北疆是降水丰富的山地高原和河谷地带,是我国单位面积产草量最高的山地草原。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克兰河谷、布尔津河谷和哈巴河谷,伊犁河流域的喀代河、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谷地带,都是新疆主要的牧场分布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最大的草原牧场,约占新疆草原面积的42%。
四、青海牧区
青海牧区的主要经营者是藏族,他们分布在6个州的28个县的牧区内,牧民约80多万人。除藏族外,在青海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还有蒙古族和部分哈萨克族和回族。在青海牧区中,畜牧业在青海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青海全省共有草原面积5.79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3%,其中86.7%的草原属于可利用草场,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在地区分布上,可利用草场以玉树藏族自治州最多,约有1.88亿亩;其次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45亿亩)和果洛藏族自治州(1.05亿亩)。在青海省的其他民族地区也分布有大量的可利用草场。青海省的草原中,草甸草场是主要的天然牧场,总面积约为2.86亿亩。草原草场面积也达1.48亿亩;另外还有0.78亿亩的沼泽草场。
五、甘、川牧区
甘、川牧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中半农半牧区县(旗)最多的牧区。这与甘肃省和四川省所处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界的中间地带十分有关。在甘肃省牧区约有2.42亿亩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南侧及祁连山一带,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玛曲、卓尼、迭部和河西走廊的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9个县。有藏、裕固、蒙古、哈萨克等民族从事畜牧业,牧区少数民族人口占牧区总人口的58%。是甘肃畜牧业的中坚力量。四川省牧区、半农半牧区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凉山3个自治州的49个县,从事畜牧业,兼营畜牧业的民族主要有藏、彝、羌等民族,人口多达400多万。
综上所述,在全国五大牧区从事畜牧业经济的主体大部分是上述7个游牧民族。畜牧业是这7个游牧民族的传统经济和主要产业。他们虽然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但为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牧区经济实际上是少数民族经济,牧区工作实际上是民族工作。发展畜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和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不仅关系全国经济格局,而且关系民族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稳定。
我国现阶段从事畜牧业生产的7个游牧民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分布区域看,他们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所有制形式看,现状是草场为村社公有,牧畜私有,另外还有寺院所有。
第三,从经营方式看,是四季游动放牧,基本上靠天养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科学养畜方面花了很大功夫,如草原灌溉、草原灭虫、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兽医防治等均收到一定效果。
第四,从居住情况看,在从游动向半定居发展。过去人畜是逐水草而居,四季处于游动不定之中,为适应游动,只能有可以移动的帐篷等生活用品,不可能有土房等固定用具;现在实行了半定居,修建了以土房为主的居民点,老人小孩以及沉重的或数量很大的生活用品均不游动,只有畜群和青壮劳力游动。
第五,从畜产品加工上看,仍十分落后。过去自产自销的生活用品,如食肉奶、穿皮衣、用毛毡等仍在个体牧民生活中占有一定数量。现在除内蒙古牧区的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外,其他牧区的加工业还比较落后,虽然在一些地区建立了乳品厂、皮革厂等,但经营管理相对落后,很不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第六,牲畜品种主要以牛、马、羊、驼等为主,其中除蒙古马、伊犁马、河曲马品种较好外,其余品种还是比较落后。比如新疆的细毛羊、甘肃的高山细毛羊,同土种羊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但是无论产毛量与毛质,都同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而且又没能普及于广大牧区,土种羊仍占牧区畜群的很大比例。
第七,半农半牧区占有很大比例。在半农半牧区,既有游动的畜牧业,又有农业,随着居民点的建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主要是种植饲草饲料,也有少量油籽、蔬菜和粮食作物。因此,所谓纯牧区,只存在于比较高寒的山区,其他地区均有少量农业。农牧结合是今后游牧民族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上述游牧民族的七大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特征是长期以来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停滞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造成居住分散、交通闭塞、生产条件比较艰苦;放牧随草转,人随畜走,逐水草而居,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居民点;靠天成分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具有脆弱性,一旦遇上灾害,往往会造成牲畜的大批死亡,需要若干年后才能恢复;自给自足的色彩浓厚,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科学、文化、技术的传播缓慢,牲畜的牧养、配种、保育等生产活动多依赖于世代积累的传统经验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习惯。由于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状况,使从事草原牧业的众多民族发展还比较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通过改革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游牧民族畜牧业经济发展当作主要的政治任务之一,对草原畜牧业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废除了牧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封建特权,废除了超经济剥削的牧民、牧工对牧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广大牧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的同时,在经济上也获得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
第二次改革是实行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互助合作运动,把分散的牧民联合起来,通过赎买政策,把牧主经济吸收到合作经济中,重点解决了人畜关系的所有制问题,从而使我国游牧民族的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从游动放牧逐步变为定居或半定居放牧;由手工劳动变为部分或大部分靠机械或半机械劳动;由过去的天然放牧变为建设养畜;改善牲畜品种,优良畜种和改良畜种逐年增加,比例逐年扩大等等,使牧区的畜牧业产值和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第二次改革中,由于没有解决好人草关系问题,也就是没有把草原建设这个畜牧业最重要的基础放到应有的位置,再加上十年****的影响,使我国的草原日益沙化、退化,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草原畜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牧区经济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制约,使牧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民族农牧民生活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总结了前两次改革的基础上,推行了第三次改革。以草畜统一观为指导,以落实责、权、利结合的草原统一经营的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把从改变人们的某些传统观念、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促进生产力和从采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方面提高生产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牧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