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区部落制度被废除后,藏族人民步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藏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扶持和深化民族经济自身的改革,使藏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牧业现代化程度也相应提高。随着甘南藏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藏族牧民传统思想观念、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及生活习俗等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对推动藏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诸方面等因素的影响,部落的残余势力仍在当今的甘南藏区牧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成为阻碍牧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曾于1999年7月、2000年1月两次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进行实地考查。在时任甘肃省藏学研究所所长王洲塔同志的热情帮助与支持下,就有关“部落与乡、村组织的关系”、“部落与寺院的关系”、“部落组织残余的表现”、“部落现在的生产经营方式”、“部落习惯法在当今社会中起何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何变化”和“草场之争如何解决”等等问题走访了有关人士,并重点调查了夏河县的阿木去乎乡和夏河县民族宗教局。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部落制度虽已被废除40多年,但其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并对广大牧民的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落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我们以阿木去乎乡为例。阿木去乎乡是在过去阿木去16个部落中的上8个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在4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部落制度的形式早已荡然无存,但是部落残余仍以隐形的形式存在,与乡、村基层组织在管理上似乎形成了各司其职的关系。乡、村基层组织全面抓牧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税收、计划生育、畜牧业生产指标以及牧民的教育等工作,而在社会的道德和法制生活中,比如民事纠纷、草场纠纷、乡规民约等仍按部落社会时期的传统习惯法,按约定俗成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主要与当地少数乡、村干部素质较低有一定的关系。如乡、村财务不公开,吃喝送礼现象较为严重,扰乱了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牧民负担过重,从而使乡、村组织的威信降低,管理上较为被动,再加上部落制度废除的时间还不长,部落残余保留得较多,广大牧民受教育的程度还不高。
传统的部落习俗在广大牧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法制观念还不强,一旦牧民内部发生矛盾,不去找乡、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来解决,而是按照传统的部落习惯法来解决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牧民的传统观念还很强,不利于牧区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要从根本上更新牧民的传统观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一支高素质、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管理队伍。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把党的民族政策、富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使基层领导真正成为为广大牧民办事、深受广大牧民信赖的乡、村干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尊重牧民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消除一切不利于牧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帮助牧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2)培养出一批既严格执法、又懂得藏区习惯法的司法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出献身藏区的藏族自己的、为广大牧民办实事的执法人员。藏区的司法机关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传统,解决问题”的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惩治罪犯的前提下,适当参照传统法规来解决问题。这样在牧民素质普遍还不高的情况下,对稳定藏区社会治安、妥善解决民事纠纷等问题是有好处的,同时对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提高政府威信有积极的作用,需要解决的民事纠纷当事人也容易接受,与传统习惯较为符合。因此,藏区的法律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又要在不与国家法律抵触的情况下,尊重藏区人民的风俗习惯,灵活地参照藏区传统法规的一些办法,来妥善地处理问题,逐步提高广大牧民的法制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加快牧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大力推行民族教育政策。在世俗社会里,人们由于没有接受教育的场所,文化素质非常低,从而使世俗文化发展不起来,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藏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使教育成为宗教的附庸,阻碍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藏区社会的大多数人是文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民族教育政策,甘南藏区大批农、牧民子女进入学校受教育,使他们掌握藏汉文化知识,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这为藏区以后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区教育发展很快,截止到199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类学校发展到712所,在校学生达70416人;寄宿制小学发展到62所,在校学生达10524人;藏汉双语学校增加到345所,学生增加到24812。全州学龄儿童入学率由76.28%上升到78.49%,其中藏族儿童入学率由64.4%上升到66.68%,巩固率稳定在95%以上。1997年全州有765名学生考入中专,90名学生考入各类本科院校。这种人口文化构成对藏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也随之提高,藏区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并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对民族未来的投资,教育是民族发展之本。如1997年,甘肃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两级政府就在夏河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项目工程,共投资1124万元,在23所学校安排了修建、改建、维修项目,总面积达12932平方米。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藏区教育事业的重视。由于藏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大家对文化教育的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一些成年人开始主动参加扫盲教育,藏区很多人还积极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大大促进了藏区的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农牧民传统观念的直接转变,宗教对世俗事务的影响力与以前相比已大大下降,如拉卜楞寺的年轻僧人主动学英语和汉语,省佛学院喇嘛们已使用上电脑等。这足以说明,教育不仅改变着藏区的生活质量,也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着藏族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第二,部落的生产经营方式依然存在。甘南藏区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畜牧业生产历史中,广大藏族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并形成了以部落为单位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劳动方式。传统的牧放方式仍然对今天藏区的畜牧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现代科学的畜牧技术在这里应用甚少。由于人力、财力的不足,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牧民们对畜种改良、人工草场等新技术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生产主要依靠天然牧场,经营相对粗放。这一现象制约着畜牧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影响了藏区畜牧业走向现代化。
当前在甘南藏区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场超载。畜种原始
由于高原地区的自然条件所限,草场一般都具有面积广大,但单位产草量普遍有限的特点,传统的牧放方式造成了草场利用的不合理,以及草畜矛盾突出,草场超载现象较为普遍,再加上人工草场、草籽改良等现代畜牧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因而畜产品产量不高。就目前藏区的主要牧畜牛、马、羊等畜种看还比较原始,产毛、产肉量低,经济效益不理想。这主要是广大牧民在生产中仍然按照部落时期的传统牧放方式牧养和增殖牲畜,畜牧产品多数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只有少数畜牧产品转化成商品,影响了牧区的经济发展。
2.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
甘南藏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势起伏,交通较为不便,商品流通不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藏区的公路交通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县、乡两级都通了公路,初步建立了公路交通网,但还是跟不上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原有公路老化问题严重,新建、改造和扩建公路又存在资金问题,遇上恶劣天气,如多雨多雪季节,交通运输几乎陷入瘫痪。在这种交通状况下,藏区的畜产品运输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商品流通,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抑制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藏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就成为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3.落后贫困。素质偏低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甘南藏区目前还有许多贫困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此,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补助,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当然,仅靠政府的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挖掘自身资源人手,因此,甘南藏区的扶贫任务还很艰巨,还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另外,藏区群众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思想较为保守,教育落后,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普遍有“天命观”的思想,容易安于现状,商品经济意识树立不起来,甚至以参与商业活动为耻。由于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藏区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交换不活跃,严重阻碍了藏区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游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甘南藏区的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落后的部落制残余是制约甘南藏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当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应吸收部落中保留其本民族特点的合理成分,消除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消极因素,使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更新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增加人们的经济意识和商品意识,利用藏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冷冻贮藏型企业和以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技术型企业等,大力开发藏区的市场资源,加强藏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把现代化生产真正落实到实处。就部落在现代化经济中的前景来看,它可以作为一项有较高经济价值、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论述。
)第三节 甘南藏区游牧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畜牧业224是甘南藏区的经济支柱,它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甘南藏区现代化的进程。为了使藏区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藏区畜牧业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我们以夏河县为例对今后甘南藏区牧业经济的发展作一些战略思考。
夏河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气候属高寒温润类型,面积8687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为6800多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主要牲畜有甘加型藏羊、美仁牦牛、合作猪等,是甘肃省的畜牧业县之一。全县现辖21个乡、2个镇,共有人口14.4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2%,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汉、回等8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夏河县草场丰茂、饲草资源丰富、交通较为便利、水资源充足,是畜牧业经济发展较为理想的场所。坐落在县城的拉卜楞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迄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之一,也是甘肃省惟一被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座宗教寺院。长期以来,拉卜楞寺实际上形成为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拉卜楞寺成了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和朝拜的宗教圣地。面对如此丰厚的资源优势,怎样合理地利用与开发,就成为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畜牧业是夏河县的支柱产业,要使夏河县的经济早日腾飞,就必须首先从基础建设抓起,从畜牧业生产抓起,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这是带动夏河县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夏河县由于是宗教中心,广大藏族群众受宗教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长期以来,********的宗教思想观念在广大信教群众中影响巨大,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成为推动夏河县畜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情况而言,教育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广大牧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存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这一现状跟畜牧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很不适应,所以,县委、县政府必须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只要广大群众思想解决,摆脱了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依靠科学的信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导思想,大力推广畜牧业科学新技术,扩大人工草场面积,加强畜种改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及牲畜的疫病防治,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改变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在广大牧民中树立起商品经济意识,以适应今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逐步实现藏区畜牧业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藏区畜牧业经济早日腾飞。
要使夏河县畜牧业经济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建立、健全畜牧业经济结构。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力量,扩大人工草场的面积,优化牧草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强现有草场的载畜能力和抗灾能力,为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动力;要进一步加强牲畜的疫病防治工作,降低成畜的死亡率,提高幼畜的成活率,确保畜牧业的稳步发展;要继续加强畜种改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优化牲畜品种,增加产毛量和产肉量,增加畜牧业收入;要科学地推行季节畜牧业,保证各类草场合理使用和有效搭配,避免冬春草场的滥牧以及由此引起的草场退化,减少夏、秋季草场由于牧放时间过短引起的浪费;要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商品化生产,使牲畜的存栏率、商品率及奶畜比例都更合理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