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加快我国畜牧业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全面落实******同志“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理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步骤,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开发西部,不仅事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事关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早在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时任****中央总书记的江****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之后江****同志行程数千公里,进行实地考察,从黄河中游的壶口开始,经三门峡,过洛阳,到郑州,下开封,赴济南,最后抵达山东东营的黄河人海口。考察中,江****同志十分关心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情况。他说,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1999年10月3日,时任******总理的******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时也指出,党中央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从现在起,就要抓紧研究和制定规划,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达到目标。
******同志指出,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增加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建设,着力搞好水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能源和通信建设。二是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各县特色的民族地区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特别要培育和发展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三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生态环境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步骤,也是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力度。五是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2年11月8日,江****同志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祖国的西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而且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对发展我国的畜牧业经济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国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但畜牧业作为农业的辅助经济,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十分突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步伐,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热朝中去的重要步骤。
从我国的自然环境看,我国地域辽阔,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东西跨度达5200公里,南北伸延约3700公里,地形复杂,有高原、山地、河谷、平原、沙漠、草原和森林。气候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给各族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从事畜牧经济的,有从事农业经济的。而处在西部开发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主要从事较为粗放的畜牧业和半农半牧经济。就目前情况看,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东、西部的发展差距,说到底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必然导致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加剧,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所以,西部大开发就是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贯彻中央精神,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我们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目前,我国建立有民族自治地方154个,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19个自治县,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另外,作为自治地方的补充形式,全国还有1200多个民族乡。民族地区处于我国大地势的一二级台阶,从三面环抱神州大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民族地区又是江河之源,大江大河从这里奔流东下,哺育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我国众多的资源,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和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看,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数并不小,已达1亿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这充分说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西部主要是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少数民族又主要聚居在西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5个是民族自治区,3个是按自治区对待的多民族省(云南、贵州、青海),四川有3州3县,甘肃有2州7县的民族自治地方,重庆有4个自治县。现在,西部90%以上的面积、95%以上的县,以及全国少数民族将近80%的人口都已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或者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但是,就目前西部大开发的形势看,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多,讲加快少数民族发展的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学术上进行研究,切实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我国的五大牧区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和甘、川牧区都处在西部大开发的行列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是加快我国畜牧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我国拥有草原43亿亩,为我国耕地面积的2.8倍,其中可利用的仅为33亿亩。因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草原,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是牧区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国西部寒冷湿润,海拔大都超过30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10℃,无霜期少于140天,干燥度在1~4之间,同时西部地区有机物含量丰富,钙质含量也较多,从而形成了适合牧草生长的土壤环境。草原生态环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即草地上的草本植物,牛、羊、马等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光、水、热、无机盐等非生物等。它们是草原生态的共同组成者,在它们之间形成食物链,使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食草动物等逐级流动,使物质得以循环,只有当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平稳时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平衡。因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一旦有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那么这个系统就被破坏了,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我们以甘肃牧区为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一问题。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草原生态环境成了影响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
甘肃省共有9个少数民族牧区县,它们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碌曲、卓尼、迭部、玛曲县以及河西三地区的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卓尼、迭部属半农半牧区,其余7个县是纯牧区。9县共有1亿多亩天然草原,大约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5%。在广大牧区生活着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农牧民人口达48万人,占9县人口的91%左右。其中大部分人以从事草原畜牧业为主,畜牧业收入成了牧区大部分人的主要生活来源,畜牧业产值约占9县农业总产值的70%。同时,草原牧区又是羊牛毛、羊牛皮、羊牛肉、羊牛奶等畜产品的主要供给地,从而使毛纺织工业、制革工业、肉奶食品等加工工业的发展得到基本的保障。可见草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甘肃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甘肃牧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作用下,草原破坏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草原超载。从甘肃7个纯牧区县的草场情况看,目前首先是载畜量高达760多万只羊单位,多出承载量近40%,9县1亿多亩草场,约有1/4出现了明显退化;其次是鼠害严重,草原鼠类虽然个体较小,但数量众多,对草原的危害相当严重。例如高原鼠类体重虽只有100—200克,但平均每天能吃鲜草733克,56只成年老鼠一天食尽的牧草就相当于一只绵羊的日食量。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啃食牧草的根部,挖洞推土,使草原形成大量土丘,彻底破坏植被;最后是恶劣的自然气候。由于草原多处于高原区域,枯草季节多在半年以上,牧草枯黄后数量减少3—4成,同时草中含有的粗脂肪、粗蛋白等营养物质耗损一半以上,造成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状况。所以说,草原出现问题,整个草原生态就受其影响,问题越严重,草原生态被破坏的程度就越大,一旦草原生态不平衡时,土地就容易荒漠化,它的负面影响不仅是草原地带,它波及的范围无限宽广。比如,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袭击了4个省,被大风吹起的沙墙有几十米高,失踪、死亡人数共113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一场强沙暴袭击甘肃省敦煌市,造成5人死亡,5万多亩棉田、2600座温室大棚、30公里长的渠道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可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改善自然环境的当务之急。
在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就非常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把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这对拥有1亿多天然草原的甘肃牧区来说,要借这一历史机遇来振兴甘肃的畜牧业经济,使甘肃的畜牧业经济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此,甘肃省政府表示,他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将积极开发草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争取用3~5年的时间实现由牧业大省向牧业强省的飞跃”。时任甘肃省畜牧局局长的朱明光同志提出,今后全省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退耕还草及草产品的开发,在加大天然草场治理力度的同时,着力实施优质牧草规模种植及草产品开发。由开发公司牵头,地县提供土地建基地的办法,多方争取资金,支持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和牧草加工机械引进项目,进一步加快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牧草种子的选种、育种步伐,提高供种能力。在草产业开发中,将实施“特区”建设机制,在河西地区及新灌区,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积极推行无偿使用宜荒地,30年不变,前3年免税,后3年减半征税;对进入特区的科技人员实施放手、放开、放活等优惠政策,力争建立百万亩以上的草业开发区。2000年,全省牧草种子基地要达到1万亩,牧草种子日产量达到2.5万亩,草产品加工基地达到18万亩,力争建成草产品加工线1条,加工点20个,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草产品1.5万吨。二是着力加快草食畜的发展。实施胚胎移植等草食畜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草食畜良种工程建设计划,加快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骆驼基地建设的步伐,在武威、白银、天水三市实施扩大内需的奶业示范工程①。
从甘肃省畜牧业敲定的开发草产业、发展草食畜两大发展重点措施看,甘肃省政府对加快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步伐充满信心,满怀豪情地积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热朝中。省政府表示,当机遇之神含笑向我们走来时,我们绝不能和她擦肩而过,一定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天斗地,不懈努力,造出一个繁荣富庶、山川秀美的新甘肃来!
)第二节游牧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部落制度探究
在畜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游牧民族长期遵守的古老的部落制度和约定俗成的部落习惯法,就成为阻碍牧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甘南藏区自形成之日起,部落制度就一直贯穿始终,而且特点突出,长达一千多年,直到1958年民主改革时才被废除。它在藏区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直至今日,其残余势力仍在偏远藏区社会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在本节中对甘南藏区部落制残余势力进行探讨,消除消极因素,转变牧民观念,引导牧民摆脱旧的部落习惯势力的束缚,积极投身到牧区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去,为甘肃畜牧业经济的腾飞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