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3176700000016

第16章

一是要敢于正确认识公共医疗体系改革的失误。2005年,******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从总体上讲,改革是基本不成功的”。有数据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这说明持续近二十年的医疗体制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政府承认医疗体制改革失败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勇气之后更需要良策替补。

二是建立非市场化的公共医疗体系。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供需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市场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过分市场化的结果是导致医疗服务不公平。由于医疗公共资源关系民生,不能全盘市场化,但也不能全部由政府包办,应该建立两套医疗体系,即市场化医疗体系和公共化医疗体系,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健康需要。其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医疗体系的投入与管理,以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三是建立分诊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目前甘肃医疗状况是病源严重不均,小型医院吃不饱,大型医院吃不下。普通医生病源少,专家“分身乏术”。理想的医疗模式是社区医疗应对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大病重病转送二级或三级医院治疗,更为严重的疑难杂症才需要找到特甲医院得到救治。专业特殊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等接纳各级医院转送来的专科病人。慈善医疗机构承担特困人员一般疾病的开销,重大疾病启动国家专有基金支付。日常疾病科普、防治工作抽调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专班定期轮换进行,国家支付所有开销。

四是加强政府对城市医疗体系的监管力度。医疗市场“失灵”的真正原因是“政府失灵”,政府部门应该尽快承担起医疗行业的管理责任,对医疗行业的腐败行为要加大严厉惩处的力度,对医疗市场要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督管理,对医务人员队伍要加强管理教育,使医疗体系成为真正的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社会公共医疗。政府不能以市场化为理由,逃避医疗行业的管理责任。

五是要把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来提供。保障公民就医权及生命健康权,是一项不可推卸的国家责任。忽视了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就医问题,也就忽视了政府的公共责任。今后应该把公共医疗打造成为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使公共医疗机制真正成为和谐社会的一道重要健康保障线。

六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加快医疗救治制度和疾病应急机制的建设,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督导和检查,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完善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4.要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改革发展能够平稳进行,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城市保障安全网。要从甘肃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并完善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着重完善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同时,探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都纳入到保险范围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建立补充保险。

二是建立完善的城市失业保险制度,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社会失业保险制度并轨,保障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并通过就业培训,促进失业者尽快就业。

三是建立扶贫济困工作体系,健全困难群体的救济扶助和法律援助体系。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康复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

(四)扩大甘肃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投入规模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困难和安全。对此,我们认为,甘肃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法规体系,完善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

政府应尽快制定基本的、系统的农业和农村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市场硬件要素,还要有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等软件建设,社会化服务活动才能正常进行。社会化服务组织所从事的服务活动,哪些应该有偿、哪些应该无偿,其收费标准、内部核算和管理、服务组织之间的专业分工和交叉竞争等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服务组织的税收、工商管理、资金和物资供给等要有配套的政策;各种服务组织的经济性质、地位、作用要有法律和法规确认。只有健全法制,才能消除服务市场的各种竞争壁垒,才能消除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合理竞争。

继续深化乡镇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把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行政管理、发展公益事业和强化服务上来。把乡镇工作重点放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防灾减灾(动植物防疫)、生态环境建设、粮食安全、农村信息收集、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上来。

2.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免除农业税后,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从2005年起,甘肃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给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化服务造成一些新问题,如乡村债务问题、乡村基层组织财政短缺问题、农业税费征收遗留问题等等,亟须各级政府认真分析和积极对待。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遗留下来的诸多财务问题,都需要通过国家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才能逐渐化解。

一是增加省级财政对乡村基层组织的转移支付数量。农业税全免后,乡村财政收入渠道变窄,刚性支出又必须确保,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乡镇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将会日益困难。因此,增加省级财政对乡村行政的转移支付额度,是维持乡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是扩大中央财政对乡村基层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这一点对西部省市尤其重要,特点是甘肃。甘肃工业经济不够发达,城市经济相对落后,省级财政一直比较困难,而县市财政过去一直依靠农业税收入来维持严重短缺的地方财政运转。农业税免除后,将使县市财政雪上加霜,更加困难。因此,扩大中央财政对甘肃乡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支持,是确保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唯一途径。

三是乡村基层组织也要广开财路。农业税免除后,乡镇干部要把工作精力放在抓项目、谋发展上,通过大搞招商引资,盘活现有资源,为财政增收开辟更多财源。由此实现在地方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使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逐步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乡镇干部才能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农村公共服务做出较大贡献。

四是规范乡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稳定的乡村基层组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村组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农村五保户供养等几项重点支出,要足额预算,按时拨付,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精简富余人员和村组干部数,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力度,做到增收节支。同时,在加强教育、依照程序的前提下,促使有缴纳能力的农户自觉缴纳历欠税费,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3.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公共产品。在地方财政收入太少,无力满足农村义务教育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由中央财政“填补”,向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提供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产品”,满足农民子女受教育的需要,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务,而且也是中央政府的公共职责。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各种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尤其是甘肃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奇缺,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当前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国家应当给予农村义务教育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一是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教育拖欠款问题。甘肃县级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偿还教育欠款能力有限。特别是国定贫困县,多数县级财政每年的财政收入仅能维持职工工资或达到“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根本没有财力清还债务。中央财政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甘肃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并允许地方结合实际,在每年中央安排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中确定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解决教育系统拖欠款的问题,以适当减轻县级财政偿还义务教育拖欠款负担。

二是建立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长效投入体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行。在西部贫困地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只能保证学校“公办”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目前,甘肃各县(市)级财政除了保住教师工资外,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再加上历史欠账的客观现实,农业税免除及“一费制”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旧账难还,新账不断,发展艰难。应该尽快建立起从中央财政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效投入机制,以保证农村教育投入的稳固性,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行。

三是扩大“两免一补”覆盖面,最好能够实现百分之百全免。2005年,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仅针对农村特困学生,而且名额有限,一般占贫困学生面的30%左右。但没有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的贫困生,贫困面貌与享受政策的差不多,导致他们不愿交费,最终给学校造成极大负担。中央财政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免掉所有甘肃农村学生上学的一切费用。

四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待遇。“以县为主”后,各地受限于财政压力,不敢大批引进公办教师。因为进一个教师,就意味着财政每年要多支出1万多元工资。而大量的教师缺编,教育部门只有向社会大量招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农村教师住宿条件普遍较差,工作环境艰苦。因此,为了确保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中央有关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入,不要仅仅以县为主,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应相应有所负担;同时,对“民办”教师的工资、师资队伍的培训和住宿条件上,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4.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存发展环境

加快建设乡村道路,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困难和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况,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甘肃农村农民的生存发展环境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与国家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太少,导致乡村的道路、通信、电网、饮用水等公共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因此,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的生存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甘肃各级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树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要想改变农村公共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村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民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国家公共战略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二是要加大协调各部门资源的投入力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通信、电力、计划、财政、扶贫开发、教育、文化、卫生等众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因地制宜,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区域投资效果,切实改善农民的生存发展环境。

三是要增加对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甘肃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扶持和国家投资倾斜的新机遇,争取国家资金的扶持和利用外资进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加强甘肃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要鼓励、募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村集体投资,农民投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甘肃地方财力不足和农民收入不多的情况下,争取扩大国家资金的投入规模是最重要的。

四是要抓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一般都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政府投资效益的发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关系到新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公共建设项目的管理,既要有速度,又要有质量有效益。

五是要选择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于甘肃省各种资源有限,不可能同时进行所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性、有重点的发展。乡村公路建设关系到农产品销售,关系到能否“走出去、引进来”,关系到农民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善,所以要进一步加大乡村公路建设,以主干公路为重点,建立区域公路网。针对一些地区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要大力兴修校舍和卫生院所用房,更好地提供就医就学条件。

5.抓紧抓好农民工培训,开拓农村公共服务的新领域

农民外出务工是当前增加甘肃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城市化是长远解决甘肃“三农问题”的唯一途径。如何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市或非农行业具有生存发展的技能,是甘肃各级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向农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一项重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