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3176700000013

第13章

在2004年,浙江省的人口为4720万,是甘肃人口(2619万)的1.8倍;浙江省的地方财政收入805.94亿元,是甘肃的地方财政收入(104.16亿元)的7.74倍;浙江省财政支出1062.93亿元,是甘肃财政支出(356.93亿元)的2.98倍。其中,浙江省文体广播事业费是32亿元,是甘肃文体广播事业费(10.62亿元)的3.1倍;浙江省教育事业费200亿元,是甘肃教育事业费(53.65亿元)的3.71倍;浙江省卫生经费52.77亿元,是甘肃卫生经费13.41亿元的3.94倍;浙江省行政管理费117.68亿元,是甘肃行政管理费34.99亿元的3.36倍。

与同属西部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相比,甘肃人口比内蒙古自治区多235万(内蒙古自治区有人口2384万,甘肃有人口2619万)。但是,在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196.75亿元,是甘肃的1.89倍;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出564.11亿元,是甘肃的1.58倍。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文体广播事业费12.78亿元,是甘肃的1.2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费66.22亿元,是甘肃的1.23倍;内蒙古自治区卫生经费17.47亿元,是甘肃的1.3倍;内蒙古自治区行政管理费56.92亿元,是甘肃1.63倍。

目前,甘肃省所属14个市州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财政收入仅仅是财政支出的不足四分之一。在现有公共财力的基础上,各市州几乎不具有扩大公共服务的能力。2004年,兰州市财政收入249521万元,财政支出409025万元,支出是收入的1.64倍;天水市财政收入46762万元,财政支出239635万元,支出是收入的5.12倍;武威市财政收入26720万元,财政支出136544万元,支出是收入的5.11倍;临夏州财政收入17116万元,财政支出158803万元,支出是收入的9.28倍;甘南州财政收入10743万元,财政支出121193万元,支出是收入的11.28倍。甘肃各市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甚至不能保证当地公务员工资按月发放,更没有能力向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由于受公共财政收入的限制,甘肃各市州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只能是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因此,公共财政收入太少,是制约甘肃各级政府提供或扩大公共服务的关键因素。

3.注重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轻视乡村公共事业建设

近年来,一些市县领导热衷于建豪华广场或是标志性建筑,脱离实际追求“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而对关系地方长远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事务却置之不理。

甘肃各市县农村公共事业明显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甘肃全省有乡村卫生室1289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2.7%,低于全国平均比重1.4个百分点;乡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只占农村人口的26.6%,低于全国58.2%的平均水平;农村厕所改造累计220.4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4.4%,低于全国50.0%的平均水平。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上级部门下达修建乡村公共道路、农村饮用水工程设施,要求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都无法及时到位,而修建形象工程所需要的上百万、上千万元却能及时筹集。

市县“形象工程”可以使地方城镇出现表面“繁华”景象,领导视察最容易看到的,也是工作报告可圈可点的业绩。注重形象本无过错,现代化的广场和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相关。良好的地方形象同样有助于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的发展。各市县在“超常规,跨越式,招商引资,大发展”的激情口号下,超越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纷纷上马不合时宜的所谓“形象工程”,可见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并没有变成“执政为民”的行为。我们的政府需要良好的形象,但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生活利益,地方长远发展为“代价”。

4.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缺少就业创新的意识、措施

就业问题关系着城乡居民的日常收入、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稳住原有就业岗位、开辟就业新途径、创造就业新机会,是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也是公共管理的头等大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甘肃省原有国有骨干企业纷纷改制、破产,职工下岗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2003年甘肃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有110310人,2004年又有105582人下岗失业。2004年甘肃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9.66亿元,比浙江省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5.55亿元,多支出14.11亿元。可见下岗失业人数过多,不仅会影响居民生活水平,而且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下岗职工何处去,如何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保留住原有的工作岗位,挽留住原有的企事业单位,是稳定就业、减少失业的主要方式;建立新的产业、行业、企业,引进新的项目,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是降低失业率的必要手段。

但是,由于甘肃各级政府部门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缺少居民就业意识、没有扩大就业的有效方式、对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够,导致就业岗位减少、隐性失业人数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因素,在甘肃省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纷纷离去,使甘肃丧失了大量就业岗位。如长庆油田总部、兰州铁路设计院、“A里蛋糕”、“好利来食品”、蓝星股份公司等单位先后离开兰州、甘肃。由于吸引方式和引进政策不到位,近十几年来,再没有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进住兰州、甘肃。对现有单位的工作岗位也没有保护政策,使城镇就业机会日趋减少。据统计资料反映:2004年甘肃城镇的国有、集体、外资等单位共招收从业人员88584人,而同时又减少从业人员11.5485人,城镇单位流出人员数量与招人人员数量相比,这一年就减少就业岗位26901个,使甘肃城镇就业机会日益下降。

5.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有侵占农民资产的嫌疑

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只有一个投资主体,那就是国家政府。目前,在甘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实行的政府和村民两个投资主体,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与管理,也不有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长远发局,而且有侵吞农民私有资产的嫌疑。

从我们调查掌握的有关资料来看,甘肃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实行两个投资建设主体,即国家和村民。按照省交通部门2003年提出的乡村公共道路的投资建设方案:通乡公路的每公里建设政府投资5万元(2004年调整为8万元),村级道路的每公里建设政府投资3万元(2004年调整为5万元),而实际上。通乡公路的每公里建设费用最少需要投资15万元,通村道路每公里建设资金最少需要投资10万元。这样,乡镇政府和行政村村民承担的投资份额要占到投资总额的70%以上,乡政府和村民都没有财力和能力承担如此巨额的乡村公路建设费用,乡村干部和群众也就失去了建设乡村公共道路的热情。

2002年和2003年,高台县实施建设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先后投资1597.5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975.45万元,占总投资的61%;地方自筹资金622.0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9%。而在地方自筹资金投资的622.07万元中,受益村民的自筹资金占90%,地县财政投入只占10%。但是,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完工后,却移交给了高台县农村供水公司统一管理经营。这就存在高台县农村供水公司无偿侵占村民资产的嫌疑问题,以后有可能与村民发生资产纠纷问题。

我们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非常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公共事业设施的投资主体进行调整,把政府和村民两个投资主体调整为国家政府单一投资主体。这种做法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减轻西部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二是可以真正落实国际社会通用的公共事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三是可以避免以后发生公共设施资产所有权的纠纷事件;四是可以加快发展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建设进程。

目前在甘肃进行的农村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种因素,农民群众自筹资金仍然很难及时到位,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所以,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乡村干部群众就希望像进行农村电网改造那样,对农村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该由国家政府全部承担下来。

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

城乡环保事业属于政府公共事务。甘肃城市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近年来,在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省城市水和空气的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垃圾处理水平低,噪声污染较重,城市居民生存环境恶劣,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城市水环境状况。甘肃城市污水排放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环境污染和恶化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和污染控制措施得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甘肃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003年工业废水排放量20899万吨,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为18293万吨。与工业废水排放情况不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2003年生活污水排放量25856万吨,2004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上升为26878万吨。目前,城市水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污水处理的总体水平低,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安全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全省14个市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除白银、天水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他市州的饮用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全省监测的17座水库中,Ⅱ、Ⅲ类水库数减少,Ⅳ类水库数增多。崆峒、皇城、黄羊、西营、南营、解放村水库水质污染加重,红崖山水库仍为劣V类水质。

城市大气环境状况。近年来,甘肃城市空气质量有逐步改善的趋势,但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仍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城市大气污染主要以煤烟型为主,这与甘肃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机动车尾气引起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4年,全省达到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只有1个,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7个,空气质量达到劣三级标准的城市却有6个。建成烟尘控制区4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417.5平方公里。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状况。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环境问题的又一重要方面,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甘肃城市生活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当前,全省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的主要特点是:收集方面主要以混合收集为主,绝大多数未实施垃圾分类和分选;处理上主要以填埋为主(占整个处理量的80%),其次是高温堆肥(占整个处理量的19%),只有约1%的生活垃圾是经焚烧处理的。目前,甘肃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2)垃圾处理设施技术水平落后;(3)垃圾处理和堆放过程中占用土地和二次污染问题比较突出;(4)垃圾分类和分选率低,对垃圾的有效处理不利。

噪声污染状况。城市噪声也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甘肃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噪声的污染源按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建筑工地噪声。2004年,全省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9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68.4平方公里。

7.中介组织依附性较强,服务质量较差

中介组织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于是,中介组织往往是由政府批准,并在主办单位利益驱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带有某种垄断性及很强的行政色彩。如财政厅开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厅开办审计事务所,房地产管理部门主办房地产交易所,人事局下设人才交流中心等等。

目前,虽然全省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的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人员、名称、财务、机构上都与原主办单位脱钩,但这类中介组织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性仍然存在。如会计师事务所通过获得行政机关的审计业务指定来确保其业务量。律师要依赖各种社会关系开展业务,有时不采取非正常渠道,就无法达到委托人的要求。在资产评估中存在着部门之间的业务分割现象,按规定房产管理部门是房产评估的行业主管机关,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评估的行业主管机关,一般的资产评估主管部门是财政部门,三个部门各自为营,互不认可评估结果,以致专业评估机构无法独立开展对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业务。其他尚未改制的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就更可想而知了。

基础设施落后,专业化程度偏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是甘肃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的另一行业问题。随着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服务性的中介行业越来越多,中介机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相应地对中介组织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中介组织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一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甘肃许多中介机构效益不好,工作条件较差。如市质监系统的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虽然能基本满足社会对产品质量的委托检测要求,但因长期经费不足,大量检测设备严重老化,承检能力较低,技术上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再如搞管理咨询的没有数据库,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案例积累,搞服务的没有专家网络储备和联系,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