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
3176300000005

第5章 天青石贸易之路(1)

研究丝路西段的历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东西交流始于何时。中国史籍一般记载:始于西汉武帝时的“张骞凿空”(公元前2世纪)。然而,众所周知,张骞初到大夏时就已见到今四川出产的产品“邛竹杖、蜀布”。说明在张骞初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之前,中国内地与中亚之间的商货贸易就已存在;前苏联考古成果业已证明,在今俄罗斯戈尔诺—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古墓群中,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已葬有大量的中国丝织品;此时中国丝绸亦贩售于波斯帝国的市场上。因此,目前几乎无人相信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与西方各国不存在间接的交通和贸易关系了。然而,在公元2002年12月西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所说的东西交流始于距今5000年前,主要指草原之路;至于本书所研究的“从亚洲腹地到欧洲”的绿洲之路,尚举证不多。若不仅仅限于在丝路西段上贩运丝绸,而将互通有无的物资扩大到诸如天青石等各种产品,那么,这条辗转相通的绿洲商路亦应提前3000余年。我们暂时将之命名为“天青石贸易之路”。一、帕米尔西麓巴达克山地区是古代天青石的唯一产地

天青石又名青金石,是一种天然的半宝石。因便于开采,所以是古人最早利用的矿产品之一。其价值则按色泽由深蓝到淡蓝分为若干等级。天青石的用途:1.最主要是作为一种宝石,加工成各种制品,如器皿、雕像、饰物等,或点缀于其他器物上,成为该器物贵重的标志;2.将天青石边角料研磨成细粉,可作为一种上好的颜料;3.药用,即在天青石粉末中加入泻药喇叭草或其他配药,可作为创伤及溃疡面的收敛剂敷用,也可作为清凉药服用。

早在公元2世纪初,用天青石装饰的器物已在我国流传。这就是1969年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古墓中发现的一个砚盒。该砚盒照片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彩色插图第4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该砚盒铜胎鎏金,造型为带角有翼、头似麒麟、身似蟾蜍的怪兽,高10厘米,长25厘米,重3.35千克,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考古学家认为,它不仅在鎏金技术方面,而且在镶嵌技术方面皆有极佳的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该砚盒的镶嵌物中,镶有一些像繁星似的天青石珠子。墓主系东汉明帝之子彭城王刘恭(卒于公元117年)。在公元6至7世纪传入我国的饰物中也多镶嵌有天青石,如河北赞皇公元544—576年的李希宗夫妇墓出土的金指环和西安西郊公元608年的李静训墓出土的金项链上,都嵌有阴刻大鹿纹的圆形天青石,后者还嵌有另外几件方形和圆形的天青石。《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679页。

据现代地质学调查,在亚洲大陆至少还有西伯利亚巴音嘎尔湖附近、塔吉克斯坦南部帕米尔山区和阿富汗东北部巴达克山地区出产天青石。西伯利亚天青石品质不佳,而且开采时间也很晚,仅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帕米尔高原虽有蕴藏天青石矿脉的地质条件,但这里皆是终年为冰川覆盖的高山,加之道路艰险,在古代是绝对难以开采的。1930年,俄国的勘察队才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名为“巴多木—达拉”(Badom—Dara)的河流上游、海拔在4570米以上的深山中找到天青石矿脉。1975年,当局在喷赤河以东、伊什卡希姆往北远去的深山小镇波尔什尼沃(Porshnev)开设了专门处理这种贵重矿石的加工场。该地与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地区隔喷赤河遥遥相望。然而,塔吉克斯坦南部帕米尔山区天青石的开采,仅仅是20世纪最后20多年的事情,在古代是根本不为人知的。

自远古以来,以出产优质天青石而闻名于世者,唯有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克山地区了。这不仅在中外古文献中已有大量记载,而且近代以来又有许多学者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无不承认巴达克山是天青石贸易的起源地。

唐代,中国人关于巴达克山盛产天青石及其开采方法的记载就十分明确了。在《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的俱兰条和《旧唐书》的吐火罗传中,均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云:俱兰,或曰俱罗弩,曰屈浪拏,与吐火罗接,环地三千里,南大雪山,北俱鲁河,出金精,琢石取之。两唐书所说的“金精”就是天青石;俱鲁河即今巴达克山境内的科克洽河(Kokcha),其上游称可兰河(Kuran);俱兰与“可兰”同名。两唐书的这一记载又是依据亲历此地的玄奘大师所述,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屈浪拏国”条中,明确指出该国特产“金精”及开采方法:“屈浪拏国……有山岩中多出金精,琢析其石,然后得之。”

国外史籍的记载,最早见于亚述帝国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前727年)的编年纪,他曾于公元前744年派军深入到“蓝琉璃石山”,该山当指德马万德山。虽此地一直没有发现过蓝琉璃石(天青石),但英国学者吴雷认为,在该山附近的某个城市,可能有出售这种来自北阿富汗的贵重石料的市场。[英]珀西·赛克斯著:《阿富汗史》第一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59页。另见于公元982年成书的波斯佚名作家所著之《世界疆域志》,书中说朱尔姆省有一个地方出产天青石,该地名为可兰。这是阿拉伯人关于巴达克山出产天青石的最早记载。

公元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也曾到过巴达克山,《马可·波罗游记》有详细记述。他谈到巴达克山的特产时说,这里的山中蕴藏着丰富的天青色矿石,这种矿石是举世闻名品质上乘的矿石,它的青色是世上最漂亮的颜色了。在巴达克山地区,天青石的采掘权、贩卖权皆由国王掌握,国王可以将这种名贵的矿石贩卖到国外去。

公元1885年刊行的《印度及东南亚百科辞典》记载,天青石最早发现于巴达克山地区的卢比矿山。卢比矿山在费尔加木地方,该地在科克洽河溪谷沃地的最高处。科克洽河的上游称可兰河。在通向费尔加木之处,从河床边兀立起若干山峰。山中凡埋藏有天青石矿床者,其表面是黑白相间、呈波状的石灰岩层。从这里采掘的天青石有靛蓝色的、淡蓝色的和青绿色的三种,其价值高低也依次为深蓝、淡蓝、青绿。品质最佳者为色泽最浓艳的,它就埋藏在颜色最黑的岩层中,越靠近河边的山体,采掘到的天青石纯度就越高。这些矿山从很古的时候起就为世人所知。

除文献记载之外,20世纪许多欧洲人也亲赴巴达克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最早的调查者为英国人伍德(Wood),他曾于公元1938年率队深入到可兰河谷已废弃的天青石矿坑。后来,他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写入《阿姆河源纪行》中,并画有附图。[日]榎一雄著:《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谈起》(日文版),东京研文社,1979年,第74页。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谈到伍德的这次考察时也说:近世伍德氏游波谜罗(帕米尔),谓谷茶(科克洽河)上游地方之拉苏武尔,阱出金精,自古驰名,阿拉伯人亦多传之。金精,西名拉苏利,实本地阱名。谷茶一名哥兰,乃《唐书》所谓俱鲁河,然则《唐书》之俱兰,《西域记》之屈浪拏,乃北临谷茶河,南背兴都库什一带地方是也。[日]藤田丰八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残卷笺释》,此引自王仲荦著《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93页;并见范祥雍著《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0页。

此后,英国人寇松、戈登、赛克斯也先后到过巴达克山。珀西·赛克斯说:“除了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著名的巴达克山蓝琉璃矿外,阿富汗的其他矿产资源一直还未成功地得到开发。” [英]珀西·赛克斯著:《阿富汗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上册第21页。赛克斯所说的蓝琉璃矿即天青石矿,它是阿富汗政府成功开发的唯一矿产资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历史上就有开发天青石的传统。现正在开采的撒尔·伊·桑格矿山位于可兰河上游,距朱尔姆南35英里。这里出产的天青石,从紫罗兰色、品蓝色、红光蓝色到明亮的淡蓝色,几乎应有尽有,色彩极为丰富。

最新的实地考察在公元1964年,调查团主要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学者专家组成(Oxford University Expedition)。此次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证实巴达克山出产天青石,而且在于说明巴达克山的天青石从远古时代开始便运往中东各地,要弄清天青石早期贸易的各种历史现象,进而说明天青石贸易在古代业已达到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牛津大学调查团在阿富汗政府巴达克山当局的密切协助之下开展工作。当地政府为他们重新开放了撒尔·伊·桑格矿山已关闭的矿坑,使他们能够亲眼目睹20多年前伍德曾经考察过的矿址。这里的古代矿坑遗址尚可辨认,因为旧式矿坑都有相当长的山中升降道。在古代,矿工们通过这些升降道,把燃料和水运到采矿工作面。燃料是用来焚烧岩石表层的,当烧到一定火候时,再用运来的冷水浇上去,炸裂出许多可以伸进工具的裂痕。矿工们便使用尖镐、凿子、大锤等工具,把天青石从母岩中剥离下来。

巴达克山出产的天青石,沿着科克洽河通道运往各地。向北,则首先经过朱尔姆,然后折向西,经昆都士到巴尔赫,进入丝路西段的东西交通大道;向东则进入瓦罕谷地,输入中国内地;南下一路则经印度河、恒河由海上丝路输往波斯湾、红海及地中海区域。

二、考古材料所反映的天青石贸易之路

天青石在亚欧大陆上的传播,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辗转物流,并非像直接远征等极其特殊的事件那样,能引起古代史家的注意。因此,其传播路线也就无任何文字记载。本书只能依靠考古材料勾画出一条“天青石贸易之路”。首先从天青石的产地巴达克山开始,由东及西、由近及远,看看中途经由何处中转,最后西传至何处。

1.弗劳尔(Fullol)古墓中的天青石

巴达克山地区是原料产地,天青石一旦开采出来,便立即运往他处。在巴达克山西南,位于今阿富汗巴格兰市东南的弗劳尔地区,20世纪60年代,当地山民从古墓群中找到了十几件保存状态极佳的金银器皿。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金银器皿的价值,为了在发现者中间公平地分配,曾用斧子剁碎了几个不能整件分给个人的杯碗。此事传出后,被巴格兰州州长得知,并迅速向喀布尔国家博物馆报告,当局立即派出官员和考古学者赶赴弗劳尔现场。值得庆幸的是不仅收回了这批文物,而且自1966年7月开始,又在原出土地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掘。发掘结果证明,这里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群,在一座大墓中出土了一具完好无损的贵族遗骸,在墓群现场发现了大量加工天青石制品遗留下来的碎块。

弗劳尔古墓群出土的遗物,现在全部收藏于阿富汗喀布尔的国家博物馆中。参与对这批文物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意大利中东研究所的学者们。研究证明,弗劳尔古墓金银器皿上的图案花纹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很显然,在弗劳尔是制造不出金银器皿的,更不会达到美索不达米亚式艺术造诣的水平,墓中的金银容器应直接来自两河流域下游地区。经测定,弗劳尔古物的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也就是说,这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波及到巴达克山地区的西南山麓一带。弗劳尔地区既是天青石制品的加工地点,又是向西输出的第一站。遗骸主人是颇有势力的地方王公,生前在巴达克山拥有自己的天青石矿坑,让役夫们开采并运到弗劳尔加工成天青石制品。他通过输出这些天青石制品或直接输出矿石积累财富,然后换来美索不达米亚的金银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