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
3176300000033

第33章 突厥、阿拉伯诸民族在丝路西段的双向冲击波(5)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公元719年安国(布哈拉)王笃萨波提遣使上表唐廷曰:“被大食贼每年侵扰,国土不宁。……仍请敕下突骑施,令救臣等。臣即统领本国兵马,计会翻破大食。”是年,苏禄即被唐册封为“忠顺可汗”,足见突骑施车鼻施部是抵御阿拉伯入侵的重要力量。同年康国(撒马尔罕)王乌勒伽亦遣使上表曰:“臣种族及诸胡国,旧来赤心向大国(唐朝),不曾反叛,亦不侵损大国,为大国行裨益土。从三十五年来(公元684年阿拉伯入侵康国以来),每共大食贼斗战,每年大发兵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经今六年(公元712年屈底波攻陷撒马尔罕),被大食元率将异密屈底波领众军兵来此,共臣等斗战。臣等大破贼徒。臣等兵士亦大死损,为大食兵马极多,臣等力不敌也。臣入城自固,乃被大食围城,以三百抛车傍城,三穿大坑,欲破臣等城国。伏乞天恩知委,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助臣苦难。其大食只合一百年强盛,今年合满。如有汉兵来此,臣等必是破得大食。”可见在屈底波围攻撒马尔罕时曾遭到该城军民的顽强抵抗。同年俱蜜国王那罗延上表曰:“今大食来侵,吐火罗及安国、石国、拔汗那国并属大食。臣国内库藏珍宝及部落百姓物,并被大食征税将去。伏望天恩处分大食,令免臣国征税。臣等即得久长守把大国西门。”中亚各国都把驱逐阿拉伯军队的希望寄托于唐朝的援助上。

当时唐朝的军事力量被牵制在与吐蕃、后突厥、突骑施的较量上,无力对羁属各国进行实际和有效的支援。但唐朝并非放任不管,采取的策略主要是:

第一,大量册封各王,以支持他们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册封的理由往往是“屡抗大食”、“请讨大食”、“助攻大食”,至少也是“曾阻大食侵入其国”、“不附大食”等等。

第二,主攻吐蕃,以瓦解吐蕃与阿拉伯人的联盟。公元715年,大食、吐蕃扶傀儡阿了达为拔汗那王,以兵攻其国,其王奔安西求救,唐命张孝嵩率兵万余,出龟兹数千里,下数百城,阿了达败亡中山,“孝嵩檄诸国,威震西域”。此次被击败的主要是阿拉伯与吐蕃派往费尔干纳地区的联军。

第三,支持突骑施车鼻施部苏禄抗击阿拉伯人的入侵。公元719年是苏禄反抗阿拉伯人的转折点,他在受封“忠顺可汗”的同时,并请居碎叶城,竟得到唐玄宗的允准,当年“汤嘉惠表请焉耆备四镇”。《新唐书》卷二二一《焉耆传》。从此以后,唐以焉耆代替了碎叶。碎叶原本是唐四镇中最西一镇,在唐代经营西部边疆地区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丝路西段“热海—楚河道”的重要据点。唐之所以应苏禄之请将如此重要的军镇让出去,是因为唐把镇守西疆、抗击大食的重任委于苏禄。公元719年安国王表文中曾请唐朝敕下突骑施,让苏禄救安国;公元727年吐火罗叶护表文中提到:“又承天可汗(大唐天子)处分突骑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也就是说,唐朝已经把西部抗击大食的重任交给苏禄,当西边有事时突骑施必须出兵援助。实际上,直到公元738年苏禄被袭杀之前,他都是在既联吐蕃以抗唐朝,又受唐羁縻以抗大食的矛盾中摇摆着的。但是,在支持中亚小国反抗大食这点上苏禄并未含糊。西方史学家把苏禄统率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时期,称为“突厥人在中亚地区对大食的反击时期”,不无道理。公元724年阿拉伯军队围攻拔汗那首都,苏禄率突骑施大军前去解围,并将阿拉伯人追赶到锡尔河畔。阿拉伯统军大将穆斯棱杀开一条血路,只和少数亲兵逃往贺真德(苦盏)。阿拉伯人把这次灾难称为“渴水日”之战(盖因断水是阿拉伯人最痛苦的事情,以此来比喻这次栽在突骑施人手下的战役)。公元731年,突骑施又发兵围攻撒马尔罕,歼灭了企图突围的阿拉伯戍军,只是后来阿拉伯的大批援军赶到,突厥人才解围而去。[英]珀西·赛克斯著:《阿富汗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76—277页。直到公元737年,阿拉伯帝国的呼罗珊总督阿沙德突然袭击了哈里斯坦的4000余名突骑施军队,开始扭转劣势。并重新征服河中地区。[英]珀西·赛克斯著:《阿富汗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276—277页。第二年,苏禄被杀,突骑施对抗阿拉伯人入侵的时代宣告结束。

在第二阶段参加中亚角逐的四种力量中,大食与吐蕃结合,矛头指向唐朝;唐朝和突骑施联盟,目的是为了对付大食。直接发生战争的,一方面是大食与突骑施,另一方面是唐朝和吐蕃。唐朝和大食的斗争虽趋于激烈,但基本上没有直接交战。且始终局限于中亚的河中,这里仍为“拉锯”地区。

第三阶段:公元8世纪下半叶以后。在怛逻斯战役中高仙芝战败,唐朝退出中亚,各方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从公元8世纪50年代开始,唐朝及阿拉伯帝国内部均发生重大变化,唐、吐蕃、大食三方在中亚地区的关系也随之而发展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发生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公元747年,长期酝酿的大规模起义爆发于呼罗珊地区。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高举先知黑旗的阿拔斯教派下层宣教士穆苏里姆,史称“穆苏里姆起义”。起义大军由东而西,声势越来越大。短短3年便攻占了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地。公元750年起义大军在大扎布河边击溃哈里发主力部队,又攻陷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大马士革,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被捕杀于埃及,倭马亚王朝寿终正寝。与此同时,阿布·阿拔斯登上哈里发的宝座,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公元750—1258年),随着库法清真寺登基礼上祈求真主保佑的长呼声,也迎来了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100余年的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

在中亚,阿拔斯王朝镇压了河中地区的几起暴动后,一改倭马亚王朝假手土著统治者征税敛财的做法,实行直接统治和******化政策。在强化统治的同时,也扩大征服的范围。此时适逢唐朝先平突骑施吐火仙及黑姓可汗,后又在小勃律、朅师挫败吐蕃势力,并在中亚大封其王之际。唐朝势力的西被,阿拉伯势力的东进,两强相遇于中亚,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迎头相撞,发生正面冲突。这就是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发生的中阿之间著名的怛逻斯战役。

怛逻斯战役的导火线是所谓的石国(塔什干)事件。古今学者一般都咎责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对石国的贪狠与无信。如《新唐书》曰:“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天宝初封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赐铁券。久之,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藩臣礼,请讨之。王约降,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阙下,于是西域皆怨。”《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主要说高仙芝无理讨伐、无信献斩。《旧唐书》则谓:“仙芝性贪,获石国大瑟瑟(一种宝石)十余石,真金五六,骆驼、名马、宝玉称是。”《旧唐书》卷一○四《高仙芝传》。主要说高仙芝贪财等等。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其实唐与阿拉伯两大势力在中亚的直接冲突有其必然性。

怛逻斯战役的经过及唐军战败的情况,《旧唐书》的《李嗣业传》等有详细记载:“初,仙芝迨(哄骗)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于怛逻斯)。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业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嗣业与将军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仙芝曰:‘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嗣业曰:‘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固请行,乃从之。路隘,人马鱼贯而奔。会跋汗那兵众先奔,人及驼马塞路,不克过。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旧唐书》卷一○九《李嗣业传》。 高仙芝在怛逻斯战败,并不是因为在军力对比上大食强而唐朝弱,主要是因为中亚各小国的倒戈。不仅有“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的事态变化,而且尚有伊犁河、碎叶河流域的葛逻禄部之叛离,致使唐军腹背受敌。

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优势地位,是怛逻斯战役以后确立起来的。不久唐朝势力便完全退出了中亚。也有史家认为,如果仅有怛逻斯之败,也不至于使唐朝的势力完全绝迹于中亚。内忧外患的全面危机和一系列的打击才使唐朝一蹶不振。例如,恰在同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率大军平息南诏之叛,在西洱海一带遭到惨败,此距怛逻斯之败不到两个月。南诏又北臣吐蕃,壮大其势,吐蕃遂自称“东帝”。公元754年李宓再征南诏,败得更惨,几乎全军覆没。两征南诏使唐朝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更严重的是,第二年(755年)即发生“安史之乱”,河陇驻军大批内调。精壮内徙,边候空虚,吐蕃乘机侵吞陇右州县。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陇右完全为吐蕃所占。此后十余年,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只能依靠漠北回纥路。但到公元789—790年吐蕃以厚利诱沙陀、葛逻禄等为内应反对回纥,阻塞漠北路;又急攻北庭,北庭遂陷。不久,安西亦为吐蕃占领。自是唐与西域的关系完全断绝。由于吐蕃占陇右、夺西域,丝路东段通往西段的咽喉要道也被阻隔。

唐朝势力退出中亚以后,角逐于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分布如下:

葱岭以西、河中地区及吐火罗斯坦皆服属于阿拉伯帝国。

北庭以南,伊、西诸州及天山以南之西域地区,皆系吐蕃势力范围。

北庭以北到大漠南北是回纥的势力范围。阿尔泰山以北到叶尼塞河上游为黠戛斯居地。

北庭以西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原西突厥故地,为葛逻禄驻牧。

因此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中国和大食在中亚的斗争,已不是原先的唐政府联合突骑施针对大食,而转为吐蕃与大食之间的斗争了。吐蕃已成为大食的劲敌。如《新唐书》载,大食“代与吐蕃为仇”,“贞元时与吐蕃相攻,吐蕃岁西师,故鲜边患”《新唐书》卷二二一下《大食传》。。

《唐会要》也说:大食在“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与吐蕃劲敌,番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唐会要》卷一○○大食条。。直至公元9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领土也没有超过吐火罗斯坦和河中地区。其北面未达到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东面也未越过葱岭。充其量只保住了公元8世纪初年屈底波所侵占的地区而已。

当大食和吐蕃发生冲突时,却和唐政府改善了关系。“安史之乱”时,阿拔斯王朝曾派兵帮助唐朝政府收复两京。《旧唐书》卷一九八《大食传》载:“代宗时……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新唐书》卷二二一下《大食传》载:“代宗取其兵平两京。”肃宗于公元757年收复长安时,参与此役者,有回纥、南蛮、大食、拔汗那、于阗诸国之兵。在公元7世纪中期到公元8世纪大约150年中,载入史籍的大食通使共36次,其中公元8世纪中期以前的约100多年只有19次,但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的半个世纪中却通使17次之多《旧唐书》卷四、卷一九八;《册府元龟》卷七五二、卷九七一、卷九七二、卷九七四、卷九七五、卷九七六。,由此不难看出双方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在怛逻斯战役后的第二年至第八年,每年都有大食使节来朝,甚至在天宝十二年的一年时间里,大食遣使来朝共4次。可见阿拔斯王朝建立后,两国的友好往来明显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