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
3176300000030

第30章 突厥、阿拉伯诸民族在丝路西段的双向冲击波(2)

还值得一提的是,弥南德在记载拜占庭使者万里迢迢前往西突厥天山汗庭行程中的一些细节:“泽马库斯及其一行,经过多日行程,来到索格底亚那人境内。他们下马时,好像为此目的被派遣来的两三个突厥人,要求他们买下他们拿来的铁。依我看来,这是表明突厥人国内有铁矿的证据。因为对他们来说,铁的铸造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行当,像这样出示他们的铁估计是要显示他们国家产铁,是一种自豪的行为。”[日]松田寿男著:《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284—286页;并见前引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285页。下同。泽马库斯一行被带到西突厥可汗驻跸的行宫。他们看到可汗在帐幕内坐在一张装有两个轮子的金制宝座车上,欲行动时可以用一匹马拉着就走了;并看到可汗营帐四周垂挂着各色精致的丝绸帐幕。次日,泽马库斯一行又抵另一幕帐,所见之物除了用以装饰的各种华丽丝绣织品外,并有可汗所坐的金床,还有大量置于幕中的以金制成的饮器坛瓶等物。再次日,可汗又在另一帐幕内为拜占庭使者举行酒宴,帐之顶盖全饰以黄金,帐内的金宝座四足立于四只金孔雀背上;帐幕之前有成排的车辆,车上载满银制盘碟和银制鸟兽模型;突厥可汗的豪富奢侈,金银器皿和艺术品的雕镂工夫,一点也不比东罗马人的逊色。拜占庭史家弥南德所记内容,不仅有对游牧民族气质豪爽粗犷的深刻印象,而且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说明西突厥人在丝路西段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一,用大量丝绸装饰物以显示其豪华,目的在于增强拜占庭使臣可以从西突厥获得充裕的丝绸供应的印象。实际上,建立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直接贸易联系就是这次外交活动的最终目的。其二,所展示的大量金银艺术品,或是由突厥工匠加工而成,或是由丝路沿途的绿洲城市进贡所得,或是在以往与波斯的贸易中所获。不管怎样,突厥人在丝路西段上曾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商品贸易,他们依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商业贸易传统。

泽马库斯一行在西突厥可汗的天山行宫留居多日之后,室点密又派遣塔格马为首的西突厥使团随泽马库斯再度回访拜占庭。西突厥与东罗马的外交活动,不啻一往一返。泽马库斯之后,又有数批突厥使臣到过君士坦丁堡;而拜占庭方面至少有四批使者到过突厥汗庭。[法]沙畹著:《西突厥史料》,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170页。其中,瓦伦丁使团是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公元578—582年)所遣,谒见的突厥可汗为达头可汗。达头又于公元598年遣使致拜占庭皇帝摩里斯(公元582—602年)国书一封。通过这封国书可以看到,达头可汗之时,西突厥已占据草原丝路及绿洲丝路西段所经之大部地区;达头能以其向东扩张、占据******地盘的武功通报于拜占庭,说明两国关系在室点密之后仍处于“蜜月”时期。

4.西突厥的外交主动权

突厥与拜占庭关系的改善,遂形成对萨珊波斯的夹攻态势。据西方史籍载,西突厥直接或间接参与西方战事有两次:

第一次在公元588年,“突厥可汗”斯查巴乘拜占庭与萨珊波斯大战之机,出兵30万从东线攻打波斯。突厥兵至帆延(加兹尼西北)及赫拉特两地。同时,可萨突厥王亦率兵南越高加索至里海南大肆烧杀。在突厥人的策应下,拜占庭则从叙利亚沙漠进兵。波斯王霍尔米兹达四世(公元579—589年)遣大将巴赫拉姆率军东御突厥。突厥兵败,可汗斯查巴中箭身亡。巴赫拉姆遂进兵布哈拉附近之派干德城,启其宝藏,获众多战利品。据沙畹考证,当时达头可汗乘******内讧正用兵漠北,此斯查巴并非西突厥可汗,而是附属于西突厥的安国小王。 [法]沙畹著:《西突厥史料》,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174页。笔者认为,斯查巴虽非西方史籍所谓的“突厥最高可汗”,但其国既为西突厥藩属,则肯定是受命于西突厥可汗而自东线进攻波斯的。

第二次在公元597至598年间,也就是西突厥可汗达头致书拜占庭皇帝摩里斯之际,萨珊波斯国王库思老·帕尔维兹(公元589—628年)遣大将斯姆巴特讨击已臣服于西突厥而由哒、贵霜后裔管理的小国。后者遂求援于北地大可汗,可汗派援兵30万,迅即渡过阿姆河,大败斯姆巴特所率波斯军,旋又渡河归庭。突厥退兵后,斯姆巴特卷土重来,寇钞薄罗(巴尔赫)、哈烈(赫拉特)、帆延诸城以及吐火罗、塔里堪全境,获得大量战利品后返回木鹿扎营。

从以上所述西突厥与萨珊波斯、拜占庭之间关系的变化,足可见殊方异俗之几大民族,为了丝路西段上各自的国家利益,或相为辅车,或反目为仇,是离是合皆取决于能否操纵贸易和控制商路。因为中国所产丝绢等商品,以何种方式、经由何处输往西方,将会给丝路西段沿途三个主要国家(西突厥、萨珊波斯、拜占庭)带来相异悬殊的经济利益:丝绢之大宗如经海道,则可能由萨珊波斯人垄断;若经北方草原之路,则可能由突厥人独占,拜占庭分沾。这样,三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在三国的外交大角逐中,西突厥先联波斯灭哒,后联拜占庭抗波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正如沙畹在《西突厥史料》结论中所说:“若在亚洲通史方面视之,西突厥之任务实有未可轻视者在也。此民族即在侵略之中亦执有一种重大任务。东起阿尔泰山,西达伏尔加河,北自塔尔巴哈台,南抵印度河,于50年间集合散乱之部落为一国,并在一定限度中维持其地前此所无之秩序与平和,此西突厥也;处于中国、东罗马、波斯、印度四大文化之间,商业交际赖之得以成立,便利国际贸易,而为其中介人者,亦西突厥也;陆地丝业转运为其专利,其与东罗马国缔交,即为此贸易求一销场,其攻击波斯,乃应其不允购买……足证当时之商业运动可使殊方异域发生关系。”又说:经行突厥境内者不仅仅是商货而已,思想、宗教、文化亦遵商道而为转移。祆教、景教、摩尼教及******教等,由于西突厥帝国之存在,赖其便利通行亚洲之往来行人,遂有助于各种宗教之传播和发展。[法]沙畹著:《西突厥史料》,商务印书馆,1944年,第219页。

一个骑马民族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外交主动权,纵横捭阖,利用间隙,游刃有余,其原因是他们能与中亚富有经商传统的粟特人有机地结在一起,正像室点密数次派往西方的玛尼阿克本人即粟特商人那样。二是游牧民族本身即具有商业民族的素质。[日]松田寿男著:《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7—18页。突厥人自阿尔泰山始建国之基础,除了拥有铁这种可以制造武器、工具的重要商品之外,关键是建国不久即将天山以北的商路牢牢控制于手中,再从这里沿着两个方向向西延伸,一方面伸向锡尔河以北的广阔草原地带,通过咸海、里海北岸,直达黑海;另一方面由锡尔河南下,伸向阿姆河流域,然后再深入阿富汗,向西可与伊朗北南两路相接。突厥的西扩是与控制西方市场和商路的活动同步进行的。A

二、东西突厥汗国的灭亡和唐朝的西进

1.突厥汗国的分裂和******的灭亡

公元6世纪晚期,隋朝逐步统一中国,36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亦将结束。与此同时,隋朝利用突厥群长皆有宿怨,内部矛盾重重、愈演愈烈的有利时机,“联西击东”。一是笼络西突厥,遣使诣达头可汗赐狼头纛,与之订立攻守同盟;二是用反间策略,分化、瓦解******,使之互相猜疑,内藏杀机。公元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最高可汗沙钵略集东、西突厥40余万大军,入侵隋朝边郡。表面气势汹汹,内部危机四伏。先是西突厥达头不愿继续深入内地,引兵离去;后******兵败,内部又相互攻击。西突厥达头乘机发10万大军对抗沙钵略。自是,突厥正式分裂为以沙钵略、达头为首的东、西两个汗国,连名义上的统一汗国亦不复存在。

内外交困的******可汗沙钵略不得不于公元585年向隋请和,率部众迁居漠南,以示永为藩附。后至始毕可汗时期(公元609—619年)部众渐盛。适逢隋末天下大乱,******遂成为中原各种反隋势力的后盾。始毕再度脱离中央。至唐初,******依然不时策马南下,屡年入寇,对唐朝形成巨大威胁。

唐太宗即位后,******再次发生内乱,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太宗遣李世勣、李靖等六总管率10万大军六路出击,一举击破******于阴山,收编10万余众,占据大漠以南(漠北为薛延陀所占)。至此******汗国灭亡。唐在******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已降伏之突厥贵族为都督,管理各部。******臣服于唐朝约半个世纪。

2.西突厥的鼎盛和玄奘西游

东西突厥分离后,西突厥汗国逐渐强大起来。开扩土宇,东至金山(阿尔泰山),西达西海(里海),玉门以西诸国,皆为其所役属。统叶护可汗在位时(公元615—628年),正值 隋唐交替,西突厥臻于强盛。并铁勒,下波斯、罽宾,控弦数十万,徙庭于石国北之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库拉加特河上游一带)。此时西突厥汗国领土不再局限于哒灭亡时以阿姆河为界,已扩张至阿姆河以南。所谓“下波斯、罽宾”即指其南部领土东自克什米尔,向西包括整个吐火罗斯坦,直达穆尔加布河流域。木鹿(今马雷)以西才是萨珊波斯的地盘。丝路西段所经过的中亚地区,帕米尔高原西迄木鹿绿洲,均在西突厥汗国控制之下。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玄奘西行求法,途经今吐鲁番,麴氏高昌国即已隶属于西突厥。高昌王麴文泰欲留,玄奘不愿,立志西行,乃厚赍书币,作介绍书24封致沿途各国国王及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给从骑,送至西突厥。公元628年玄奘离开高昌后,所经历之阿耆尼(焉耆)、屈支(汉龟兹,今库车)、跋禄迦(汉姑墨,今阿克苏)等天山以南诸国,皆隶属于西突厥。玄奘由阿克苏西北行经乌什过天山拔达岭(凌山)即已踏人西突厥汗国直辖领地。又经大清池 (伊塞克湖)西南岸北上,至素叶城(碎叶,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楚河河畔之托克马克),适逢在此狩猎的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据玄奘描述:“可汗身著绿绫袍,露发,以一丈许帛练裹额后垂。达官二百余人皆锦袍编发,围绕左右”,“可汗居于大帐,帐以金华装之,澜眩人目。诸达官于前,列长筵;两行侍生,皆锦服赫然,余仗卫立于后”。统叶护可汗及达官显贵大量消费丝织品给玄奘留下的深刻印象不亚于他在中原的所见所闻;这与此前哒王留给宋云的印象、室点密留给拜占庭使臣泽马库斯的印象一模一样。不仅说明“穹庐之君的尊美”一点也不亚于大唐天子,而且更能说明西突厥属土乃是丝织品的重要交易市场。随着突厥领土的西扩,与中亚的交往越来越变得重要起来,于是西突厥王庭便迁于千泉。千泉建庭等于在托克马克至塔拉斯绿洲地域建立起新的基地,不仅比天山北麓鹰娑建庭更靠近费尔干纳至撒马尔罕的丝路西段主道,而且也使天山以北的“热海—楚河路线”更趋兴旺,能使西突厥获取丝路西段贸易的更大利益。

自碎叶以后,统叶护可汗派了一个通汉语的青年向导,并敕以西诸国提供驿马递送,玄奘走得皆很顺利。经千泉、怛逻斯、白水城(希姆肯特),向南行至赭时(塔什干),过锡尔河后到达撒马尔罕。撒马尔罕是丝路西段干线一大商埠,“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87页。其国统治者与可汗有联姻关系,使用突厥官号“达干”,无疑亦为西突厥藩属。玄奘继续南下,穿铁门,即今萨赫里萨布兹以南90公里处布兹加拉隘口,这里是索格底亚那和吐火罗的分界巴托尔德著:《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0页。,再由今铁尔梅兹乘船渡过阿姆河,抵河南之“活国”(今昆都士附近)。又向西南行,拜谒吐火罗的呾度设。呾度设为可汗长子,高昌王妹夫,该设管理的范围应为吐火罗全境。玄奘称为“货逻国故地”,“虽划野区分,总役属突厥”。[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页。

可见阿姆河以南的大片领土(即今阿富汗北部)也已属西突厥汗国。玄奘又游缚喝国(今巴尔赫),这是他在丝路西段所到达的最西地点。此后,玄奘翻越雪山(兴都库什山)到达梵衍那(即今巴米安)。巴米安城位于巴尔赫、赫拉特和加兹尼三城之间的交叉路口,有坚固的城堡,为著名福地。当年玄奘在这里见到两尊巨佛,傍山而凿,用岩石雕成并敷以泥灰,一尊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另一尊高52.5米,着红色袈裟。两尊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现代学者考证建于公元5世纪,早于龙门石窟和乐山大佛,与敦煌石窟相差无几,曾为全球最高的佛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然而,公元2002年3月9日,在世界各国的一片反对声中,大佛被阿富汗当政的塔利班炸毁,造成人类文化史上一大灾难。出巴米安后,青年向导又送玄奘至迦毕试国。迦毕试城位于喀布尔以北约80公里处的贝格拉姆,扼中亚至印度商道之咽喉。玄奘亦用“异方奇货,多聚此国”[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35—136页。 来形容迦毕试城之贸易繁荣。历代皆非常重视此城,贵霜王迦腻色迦曾以此城为夏都,以后又先后为萨珊波斯、哒、西突厥所控制。至此地区,西突厥所派向导即返回,玄奘又经滥波国 (今郎姆汗)、那揭罗曷城 (贾拉拉巴德),越开伯尔隘口,经布路沙布逻 (白沙瓦),进入印度。

总之,玄奘在中亚、阿富汗游历之地多属西突厥管辖,法师赖统叶护可汗之保护,始能自高昌安然抵达印度。

3.唐灭西突厥

自公元7世纪30年代起,唐朝即边土西举、威临殊族。然而,西突厥占据或控制的地区,皆是唐朝向丝路西段拓进的必经之地,故双方矛盾终不可调和。加之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灭******,北方威胁一旦解除,与西突厥的矛盾便上升为主要矛盾,双方关系遂进入剑拔弩张的时期。